星雲大師其人—關於大師的「出生家世.法脈師承.法號筆名.剃度祖庭.學行弘修」
星雲大師十二歲出家,一九四九年春赴台,
半個世紀後回大陸復興祖庭,重建大覺寺;
一生秉持佛陀本懷,矢志實踐「人間佛教」,
被譽為「中興佛教第一人」。
「木有本,水有源」,佛教的本源始於印度釋迦牟尼佛。自從西元前五世紀佛陀成道後,於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將佛法心要付囑摩訶迦葉,是為初祖。之後,大迦葉傳給二祖阿難尊者,阿難傳商那和修……,直到西天廿八代祖師達摩東渡,傳法給中土的慧可,再經僧璨、道信、弘忍,而到六祖惠能大師,所謂「一花開五葉」,禪法在中國大放異彩,「禪宗」勝出大乘各宗而獨步於當代。
六祖惠能以下,有臨濟義玄禪師光大宗風,締造「臨濟兒孫滿天下」的輝煌局面。臨濟法脈歷經祖祖相傳,直到佛法東傳一千多年後,四十八代傳人星雲大師,於一九四九年從大陸渡海到台灣,先在宜蘭弘法,後於一九六七年到高雄縣大樹鄉創建佛光山,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帶動整個台灣佛教發展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盛況;繼而又從台灣弘化到全球,實現其「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心,寫下了佛教史上璀璨的一章。
出生家世
星雲大師,俗名李國深,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二日(國曆八月十七日)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仙女鎮的一個務農之家。父親李公成保,忠厚老成,早年開設香燭鋪,後因出外經商,遭逢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殺,從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母親劉氏玉英,精明睿智,唯體弱多病,常年臥床;大師自小常於榻前讀誦揚州民間流傳的「七字段」,以解母親病中之苦,此為大師讀書識字之始。
大師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弟。從小跟隨信佛虔誠的外婆劉王氏長大,耳濡目染下,對正信佛教雖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卻因此植下了日後學佛出家的善根因緣。
法脈師承
大師髫齡出家,當時十二歲的他,隨母親往南京尋找失蹤的父親。途中行經棲霞山時偶遇因緣,就在時任棲霞山監院、後任住持的志開上人座下披剃出家,法名「今覺」,內號「悟徹」。後來到台灣開創佛光山,受月基法師傳法,法號「鏡慈」,是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棲霞中興第五代弟子。
剃度恩師志開上人,江蘇保安(東台)人,生於一九一一年農曆九月三十日。十一歲時在宜興大覺寺禮上覺下力長老出家,法名志開,內號了然。一九二八年於寶華山受具足戒。畢業於焦山佛學院,並曾參學金山江天寺。抗日期間,在棲霞山救護傷患數十萬人,寺方感念其功,於一九三六年在棲霞山受卓成老和尚傳法,授記為第三法子(大法子大本法師、二法子覺民法師),法名月燈。後來先後擔任棲霞山監院與方丈。
受法之師月基法師,江蘇江都人,一九一四年生。俗姓王,別號大本,一九二二年在江蘇東台慶隆菴依松彩和尚出家,一九三一年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歷任焦山定慧寺知客、吳興白雀佛學院教師、南京攝山棲霞寺、鍾山香林寺住持、南京市佛教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後於高雄創建棲霞精舍。
月基法師與志開上人同為卓成老和尚授法的法兄弟。一九四一年春,大師在棲霞山乞受三壇大戒,三師和尚為:得戒和尚若舜長老、羯摩和尚青權長老、教授和尚仁山長老;當時男女眾戒壇的開堂和尚,分別是卓成退居與月基法師。後來戒期圓滿,大師回到棲霞律學院繼續求學,這時的院長也是月基法師。
大師接受月基法師傳法,有法卷與印章為證,所以佛光山是有法脈傳承的正信道場。佛光山雖然一向倡導「八宗兼弘」,不過其法脈源流確實是承自中國禪門「臨濟宗」,禪門有五家七派之分,其中以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譽的臨濟宗最為悠久。
佛光山創建於一九六七年,大師擔任十六年住持,一九八五年自佛光山退位時,傳法給心平法師,為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人,並成為佛光山第二代第四任住持。當天同時受法的還有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心定、慧龍、慧開、依嚴、依敏、依融、紹覺、依恆、依空、依諦法師等人。
之後,大師又於台灣、大陸多次傳法,法子遍及全球,包括:台灣、大陸、韓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南非、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歐洲等。隨著佛光法子遍天下,未來「佛光宗」法脈相續,「人間佛教」必將光照大千,燈傳無盡。
法號筆名
「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這是普世熟知的事實,但鮮為人知的是,「星雲」二字是大師所自取。大師當初出家,師父志開上人特別請來德高望重的融齋法師,依〈臨濟宗法脈偈語〉:「湛然法界,方廣嚴宏,彌滿本覺,了悟心宗,惟靈廓徹,體用周隆,聞思修學,止觀常融,傳持妙理,繼古賢公,信解行證,月朗天中。」為大師提取法名「今覺」,內號「悟徹」,即「了悟心宗」的「悟」,意謂著「今天覺悟」,而且要「覺悟透徹」之意。
後來大師進入叢林學院求學,有一陣子正在學查《王雲五大辭典》的四角號碼檢字法,有一次查到「星雲團」,上面的解釋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大師非常欣賞這種寬廣、浩大又無邊的境界,因此在抗戰勝利後,為了領取身分證,就把自己的法號取為「星雲」,一者期許自己能像星星在黑暗中給人光明,同時也有學習雲在天空飄然不受拘束之意。
除了自取「法名」之外,大師還為自己取了不少「筆名」。大師初到台灣時,立意要「以文弘法」,因此經常在台灣的報紙、雜誌、電台撰文投稿。當時除了用「星雲」之法名以外,用了最多的筆名是「摩迦」。如一九五三年在宜蘭撰寫《釋迦牟尼佛傳》,乃至一九四九年在苗栗法雲寺看守山林,期間所寫的《無聲息的歌唱》,都是用「摩迦」為筆名發表在《人生雜誌》上。
「摩迦」即摩訶迦葉,是佛陀的大弟子,苦行第一。大師自許像大迦葉一樣行頭陀行,所以他把寫文章、為佛教做事,都當成是苦行的一種。
此外,大師寫《玉琳國師》時以「腳夫」為筆名,意謂著願意替眾生作馬牛,就像搬運工的腳夫一樣為人服務;寫《懷古慨今集》時用「初參」,表示自己在佛教只是一個初學而已;在《覺世旬刊》寫雜感時,都叫「雲水樓主」。後來這些雜感、時論結集出書,就是現在的《覺世論叢》。
其實,大師為文不喜歡用筆名,因為他覺得寫文章要負「言責」,不可以躲在後面掩掩藏藏,所以後來他的筆名都公開讓人知道;甚至即使不具名,也要令人知曉來處。因此他的文章有時送給別人發表,有時雖然不具名,例如「迷悟之間」在《人間福報》發表一千多篇,三年期間不曾掛名,但大家都知道,這是大師所撰寫的。
剃度祖庭
大師當初出家,雖然是在棲霞山剃度,但依規矩,棲霞山乃十方叢林,不能收徒納眾,因而只得掛名在師父志開上人剃度的江都宜興白塔山大覺寺為依止常住,所以大覺寺是大師的剃度祖庭,棲霞山則是大師的參學母院。
大覺寺舊址位於今江蘇省宜興西渚鎮七五里許的白塔山麓,南宋咸淳年間(一二六五~一二七四)由志寧禪師創建。寺宇高昂,氣勢雄偉,後面建有一座七層高的白塔。出張渚走上虯山嶺,就可遙觀金碧輝煌的大覺寺和銀光閃爍的白塔雄姿,所以後人稱此為「白塔山」,稱大覺寺為「白塔寺」,山麓的村莊也稱為「白塔村」,一直沿襲至今。
根據目前所發現的文物石碑得知,清乾隆年間(一七三五~一七九六),寺名為「集賢山大覺院」,清道光年間更名為「白塔山大覺禪院」。近代《宜興縣志》也記載著寺名為「元上鄉白塔山大覺寺」。清道光之後,太平天國的戰火四起,大覺禪院因為飽受戰亂之苦而嚴重毀損。
民國初年,由臨濟宗第四十七代弟子志開上人擔任住持,一九三八年星雲大師依止志開上人座下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師命回大覺寺主持寺務,兼任白塔國小校長,一九四九年春赴台,後來大覺寺在文革期間被毀。
經過四十年後,一九八九年大師返回宜興禮祖,並且立志要復興祖庭。後來到了二○○四年五月十日,終於獲得宜興市政府批文同意,在西渚鎮雲湖之濱易址重建。
大覺寺占地二千畝,依山傍水,翠竹環繞,環境幽美。二○○五年十月十四日正式奠基開工,二○○七年三月二十日,獲得宜興市宗教局發放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二○○九年三月廿六日,再度取得類別註明為「寺」的登記證,正式成為寺廟道場,同時獲得全世界佛光人群策群力的協助,共同認定為佛光祖庭。
學行弘修
大師在離開大陸半個世紀後,不但實現他回大陸復興祖庭,重建大覺寺之願。甚至在此之前,他於一九九八年首度跨越宗教與種族的藩籬,到印度菩提伽耶傳授三壇大戒,恢復失傳已久的南傳比丘尼戒法,使得正法重輝於佛陀的故鄉。尤其大師一生秉持佛陀的本懷,矢志實踐「人間佛教」,讓佛教歷經二千多年的流傳,雖然屢遭法難,猶能淵遠流長的落實在人間,興隆於當代,所以被譽為「中興佛教第一人」。
大師從十二歲時因為一句不經意的承諾「我願意出家」,於是「一諾千金上棲霞」。當時一名小小沙彌,在歷經十二年遍參金山、焦山、棲霞、天寧、寶華等諸大叢林後,於廿三歲渡海到台灣,繼而走上國際,陸續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被譽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一九九二年更創辦國際佛光會,於全球成立一百七十多個協會,會員達百餘萬人。
大師由棲霞攝山渡海到台灣,接著從台灣分燈五大洲,讓人間佛教走上國際,弘化全球。大師畢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到底萌發於何時?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他一生念茲在茲都是為了弘揚「人間佛教」,甚至因為念念都是「為了佛教」,從而造就出大師不同凡響的一生?
關於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孕育與養成,以及如何推動與落實的過程,從大師的人生生涯規劃可以看出端倪。大師在蒞台弘法五十週年時,曾出版《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五十年紀念影像專輯》。書中大師把他一生「學行弘修」的過程,劃分出「八個時期」,從中不但可以看出大師早在出家之前,人間佛教其實已經在他的心中萌芽,甚至後來大師何以能成功的落實人間佛教,其背後的關鍵,乃至發展歷程與思想脈絡,都是有跡可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