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蘇州園林中有個網師園,進得園來,迎面正廳懸一匾額,上書「清能早達」,四個大字灑脫而凝重,秀麗而遒勁,其意也耐人尋味。同遊者不明其涵意,約我釋之。因同行者皆是「太極迷」,故三句話不離本行,遂從太極拳拳理方面妄作闡述。
清者,水澄澈也,與「濁」相對。達者,到也,明白、通曉也,如「知書達理」之謂。不論做什麼事,像走路一樣,只有領路人路線清楚,才能到達預期的目標。練拳,同樣如此,特別是傳拳的人,不明拳理拳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僅不能早達,反而易走彎路,步入歧途。
中國的太極拳,博大精深,理精法密,哲理性很強,內涵極其豐富。它的拳理拳法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從其拳理到拳架,從拳架到用法,從一招一式的外形到內勁,處處都離不開太極陰陽說,離不開《易》學,離不開傳統兵書,離不開傳統醫理和力學,乃至傳統的美學。所以鑽研此技者,不僅要在實踐中刻苦下功夫,而且更要在其基本理論上下功夫。古人云:「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宋?蘇轍《東軒記》)「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練太極拳同樣以理為先。正如陳鑫公所示:「學太極拳,必先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善學者,必以理為尚。」他還告誡那些不重視拳理學習的人:「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見《陳式太極拳圖書》)從而說明拳理是練拳的指路明燈,練拳必須弄清拳理。
可惜,目前我國太極拳界對拳理的研究探討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正如《人民日報》1986年12月22日著文所云,我國太極拳理論研究正面臨挑戰。文章說:「我國對於太極拳的理論研究卻一直發展緩慢。太極拳研究處於零星分散狀態。對太極拳的力學分析、健身價值、生理機制等方面,缺乏科學的定性、定量研究,在理論和研究手段上遠遠落後於日本等國。」這些話中肯而切合實際。例如,日本松田隆智等人曾向我國某位拳師提問:「太極拳單鞭一式,後腳裡扣多少度為宜?陳發科先生扣45度,陳照奎先生扣60度,應該扣多少度?」可見他們研究的認真和細緻程度。
我們的先輩在太極拳理論方面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財富。但由於時代、認識的限制,其中有些觀點、論述,尚有待我們拋開固步自封的門戶之見,在繼承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予以鑒別、比較、澄清和揚棄。在拳法方面,太極拳畢竟是一種武術,技擊含義是它的靈魂、精髓。太極拳教練不能總是說:「我教的是競賽套路,不是用法。」為此,我認為太極拳界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定題、定向地開展一場拳理拳法方面比較系統的研討和清理。做到拳架動作勁路清,拳理拳法清,使它處處既符合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又符合現代科學原理。
這樣,我國太極拳事業必定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由此,我又聯想到「清能早達」那四個字的廣泛含義。
我的老師陳照奎先生,不僅在整理家傳拳譜、普及陳式傳統拳架、闡明此拳技擊用法等方面有其卓越的貢獻,而且在闡明和發展陳式太極拳拳理方面有其獨到的見地。他既尊重前輩的理論遺產,但又不迷信古人、不故弄玄虛、不唯書、不唯名人,對拳理拳法敢於發前人之未發,敢於對某些不科學、不實際、不準確的觀點和論述,闡術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針對「用意不用力」的論點,他說「哪裡有不用力的武術?功夫是基礎,在決定推手勝負的因素之中,力量和技巧都是重要的。」又如講開合相寓時,他說:「不能只講含胸拔背,胸有含有開,背也有合有開。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再如講虛實時,他講到的「兩個虛實」,以及倒換虛實時為了重心下移、保持動態平衡而提出的所謂「襠走下弧」,都是很新鮮的論點。講眼神,歷代太極拳家大多是講「眼隨手運」,而陳老師則主張「眼以視敵人為主,兼顧左右。」陳式太極拳前輩都曾講到泛臀、翻臀,但沒有一個人像陳老師那樣,講作「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體現人體運動中的立體螺旋勁。另外,他講述丹田內轉、胸腰折疊、下塌外碾,以及功力訓練等方面,都別開生面,科學精到,令人折服。所以,我的許多師兄弟京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有幸跟陳老師學了一套明白拳。」
為了繼承和闡發陳照奎老師在太極拳拳架、拳理、拳法等方面多年的教誨,根據當年跟老師學拳的大量記錄和個人的體悟,近二十多年來,我先後在《陳式太極拳研究》、《武林》、《武魂》、《武術健身》、《少林武術》以及台灣的《太極拳》雜誌上,發表了三十多篇論文,受到海內外一些讀者的好評和鼓勵。根據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將已發表和尚未發表的文稿,先後整理出版了《陳式太極拳體用全書》(拳譜)、《陳式太極拳技擊法》(拳法)和這本論文集《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拳理),做為我跟隨先師學拳的原始記錄和粗淺體會,奉獻給廣大陳式太極拳愛好者,同時,願藉此表達對先師的緬懷之情。
武藝有宗,學術無界。這部《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書中有些地方闡發先師論述時,由於實踐功夫和科學知識水平有限,可能有不當和錯誤之處,尚祈讀者諸君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