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原著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的雅士洪自誠所寫的隨筆,分為前集和後集。前集計有二百二十五項,後集有一百三十四項。前集內容主要說明的是作者社會生活的經驗談,後集的內容則是談一些出世觀念以及與風月為友的樂趣。
「菜根」是指喫菜葉或菜根等粗食。作者因宋代大儒朱熹在『小學』中曾經提到同代的學者汪信民所說:「常嚼菜根,則百事和順。」故引用而為本書之題名。
又,作者因能克制物質欲望,過著寧儉勿奢的生活,以充實精神內涵,故將本書題名為『菜根譚』。
關於作者洪自誠的生平梗概,除了知道他號為還初道人外,餘皆不詳。
另外,他有一個朋友于孔兼,於明代萬曆年間在朝為官,曾為本書作序。當時因為直諫,不見容於神宗,而回鄉過著優游自適的生活,想必和作者的經歷頗為相似!
誠如『菜根譚』內容中所呈現的曠達胸襟和雍容氣度,若非有仕途不順遂而倦官回田里的淡泊明志,恐怕寫不出這樣深刻的感受!這種恬淡自適的感覺,在書中隨處可見,讀者可細細品味。
本書寫於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初,當時的中國已是明代開國二百多年了,社會安定,民生富裕,然而在國外卻干戈擾攘。
當時正值日本的戰國末期--安土桃山時代,因豐臣秀吉攻佔朝鮮(文祿、慶長之役,一五九二?一五九八年,計六年),明朝為了救援朝鮮而出動大軍。但在『菜根譚』中卻絲毫未曾提及這種有關政治與外交上之大事。由此可見作者淡泊名利之一斑。
本書在中國曾傳頌一時,但足可信賴的版本卻未流傳下來。
本書一看便知並非一本有系統之哲學書,而是一部隨筆集,以儒家思想為基本架構,加上老莊及禪的色彩,富於包容力,涵蓋面很廣,但也因此而被某些人批評其首尾不能一貫。
本書雖非學問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讀之卻能修身養性,故被視為勵志小品之類,讀者層面廣泛,為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國古典書籍之一。 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菜根譚』之所以迷人,總括來說,計有三種魅力,第一,全書充分展現作者一貫的倫理觀。
處在如此喧囂擾攘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價值觀已逐漸趨向多樣化,甚至到了極易動搖的地步。並形成一種普遍意識--那就是不以矯揉造作、寡廉鮮恥為意,反斥道德崇高者為落伍之人。
像這種自我意識的膨脹逐漸普遍之後,將使剛正不阿正直之士,日感不安和孤立,『菜根譚』為了匡正這種偏差的道德倫理觀,在書首即說「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附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說明了本著一貫的道德觀--立身處世,可能會使自己陷於孤立狀態,但也只是暫時的。如果依附權勢,做出背德的事情,將使自己永墜孤獨之獄,不得自拔。
又說:「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說明人生的價值並非建立於地位、財勢及才能上,應該秉持著真誠之心以立身處世。
這種看似說教的道德文章,事實上是作者想掙脫人世束縛和自然為友的表現,尤其以後集更為生動而感人肺腑,這是本書的第二種魅力。
「興逐時來,芳草中撤履間行,野鳥忘機時作伴。……」
光著腳漫步在青草地上,連野鳥都忘了警戒之心,與我作伴。這是多麼美好的洞天福地,顯然將自己化為水墨畫中的人物,而與自然結為一體了。
人都會隨著「髮落齒疏,任幻形凋謝」而逐漸老、死,因此,軀殼的存在是短暫的,倒不如由鳥語花香中體現和大自然冥合的境界,如此,不就是永生了嗎?)
第三種魅力則是散見在本書各處的作者圓融的處世智慧。
洪自誠有高尚的理想及完美的情操,處亂世而不改其操守,真可謂智者了。
例如,「鋤奸杜倖,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意即若要除去惡黨,仍應放他一條生路,如果趕盡殺絕,他們將如口袋中的老鼠,必會咬破口袋,做困獸之鬥。
像這一段,可能是其做官時的經驗談。當自己處於優勢時,若逼迫對方,恐會遭致對方反擊。可謂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了。
菜根譚是能保持身心平衡的常備藥
在『菜根譚』中表現出的洪自誠的思想,具有倫理性、風雅性及親切的處世智慧。現就這三方面加以介紹:
『菜根譚』通篇思想看似矛盾,但被洪自誠之完美人格所統合、駕馭。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意即在朝為官時,不可無遁世隱者的情操,退休後,不可忘了天下國家的政治情懷。
以現代來說,在盛年時心無旁騖的專心工作的人們,退休後往往無所事事,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是無法適應各種變化的。
最後,『菜根譚』還具有另一種魅力,就是文字具有詩般美妙的韻律。例如: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這句話如以現代語解釋,恐有畫蛇添足之感,請依原文朗誦一番,以體會其詩般韻律。
本書讀誦時可不假思索,興致來時,就翻到喜歡的篇章,或朗誦、或默讀,你的心境將有意想不到的出塵之感。在空閒時信手拈來一句,能鼓勵撫慰心靈,並去除憂鬱,因此,『菜根譚』真可謂保持身心平衡的常備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