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傅鍾文之徒奚桂忠所著,書中列舉五十五項學習太極拳時的重要問題與解答,讓大家能更輕鬆的學習太極拳而不再只是依樣化葫蘆不得其解。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6 項符合
楊式太極拳學練釋疑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198 |
樂天書城 |
太極 |
$ 198 |
蝦皮商城 |
Life & Style |
$ 225 |
博客來 |
武術/拳術 |
$ 225 |
金石堂 |
太極 |
$ 225 |
三民網路書店 |
休閒生活 |
$ 495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書由傅鍾文之徒奚桂忠所著,書中列舉五十五項學習太極拳時的重要問題與解答,讓大家能更輕鬆的學習太極拳而不再只是依樣化葫蘆不得其解。
一、預備勢時如何理解「與肩同寬」?
二、預備勢的兩手掌位置
三、練起勢時如何做到「手走弧形、臂要旋」?
四、練左掤時如何做到「上下相隨」?
五、左掤後腳的角度應以幾度為宜?
六、左掤的練法
七、右掤時如何理解「走手不走肘」?
八、?履式時如何做到「引進落空」?
九、?履式前後如何使動作「綿綿不斷」?
十、擠式後腳的角度應以幾度為宜?
十一、擠式時如何理解「邊轉邊擠」、「似貼非貼」和「斜進正出」?
十二、演練擠式時如何防止「突臀」?
十三、關於前輩擠式拳照和圖片的質疑
十四、按式時如何理解「平進平出」?
十五、按式後接做單鞭時如何做到「實腳轉身」?
十六、練單鞭時如何做到「兩膊相繫、兩腿相隨」?
十七、單鞭時如何理解「三尖相對」?
十八、提手上勢時如何做到「墜肘」、「張肘」?
十九、練白鶴亮翅時如何做「靠」
二十、白鶴亮翅時如何做到「對拉拔長」?
二十一、白鶴亮翅接左摟膝拗步時如何做到神貫頂?
二十二、練左摟膝拗步時如何理解「一動無有不動」?
二十三、手揮琵琶時如何做到「邁步似貓行」?
二十四、手揮琵琶與提手上勢的練法有什麼不同?
二十五、右摟膝拗步接做左摟膝拗步時如何做到「腳走弧形」?
二十六、練搬攔捶時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二十七、如何區別「按」與「閉」?
二十八、十字手前後兩腿怎樣「分清虛實」?
二十九、抱虎歸山時如何應用眼法?
三十、練肘底捶時如何分清兩手臂的虛實?
三十一、練倒攆猴時如何貫徹「腰為主宰」這一準則?
三十二、斜飛式時如何做到「八面支撐」和「八面轉換靈便」?
三十三、練斜飛式和接做提手上勢時如何理解開與合?
三十四、扇通背時如何理解「瓦爿掌」和「坐腕」?
三十五、練撇身捶和進步搬攔捶時如何理解「著人成拳」?
三十六、在做雲手、按和海底針三式時如何理解「立身中正」?
三十七、練搬式和雲手時如何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指」?
三十八、練雲手時如何理解「從勁入手」和「掤勁不丟」?
三十九、左右分腳時如何打出「四個隅角」?
四十、轉身左蹬腳時如何使「下盤穩固」?
四十一、練栽捶時如何理解「鬆與緊」?
四十二、練左打虎式時如何理解「速度均勻」?
四十三、練雙風貫耳時如何呼吸?如何理解「氣沉丹田」?
四十四、練野馬分鬃時如何理解「動中求靜」?
四十五、野馬分鬃、攬雀尾和摟膝拗步的兩腳橫向距離有什麼不同?
四十六、練玉女穿梭時如何理解「內外相合」?
四十七、下勢接做金雞獨立時如何起立?
四十八、練白蛇吐信和穿掌時如何理解「四駢指」?
四十九、指襠捶與搬攔捶、栽捶定式時右拳高度的區別
五十、練上步七星時如何打出「七星拳」?
五十一、退步跨虎與白鶴亮翅手法的區別
五十二、做轉身擺蓮旋轉時,如何理解「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五十三、練擺蓮時如何理解「含胸拔背」?
五十四、彎弓射虎與右打虎的拳法有什麼不同?
五十五、收勢時兩腿何時還原?
附錄1 試述楊式太極拳習練之要求——參加《傅鍾文老師楊式太極拳短期研究班》的體會
附錄2 邁太極步的24點要求
附錄3 《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的跋文
附錄4 拳德之探討
附錄5 詠傅鍾文先師——敬獻「傅鍾文老師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
跋 徐芳騫
有問必答(代序)
在《太極》專刊上連載五年,好評如潮的《傳統楊式太極拳拳架與拳理的探討》系列文章,終於在讀者的期盼中,將結集付梓,並正式定名為《楊式太極拳學練釋疑》。釋疑者,解釋疑難,有問必答之意也。
例如:針對單鞭的若干種打法,究竟孰是孰非?作者便將種種打法統統羅列出來,然後拿起「拳理」這把尺子作縱橫度量;就如手持一把手術刀,逐一進行切割解剖。經過這麼一個條分縷析的過程,最後方拿出自己的意見,以供大家參考。注意:是供大家參考,並非固步自封。
不僅如此,當一個問題有了答案後,作者仍未就此打住,他還在繼續探討,苦苦思索,尋尋覓覓,一旦發現紕漏,他會及時予以糾正。如是,作者一手拿尺子,一手握手術刀,從拳理要求和實用意義出發,對楊式太極拳架作了合而分、分而合的剖析,似庖丁解牛,又似農民在農田?的深耕細作。
楊式太極拳是一塊無窮寶藏,作為我們習練者,不過是在這塊寶藏的不同區域、不同方位上的淘金者而已,歲月匆匆,人生有限,我們可能淘出了一些金子,但永難淘出全部金子。作者深明斯意,故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嚴謹的治學精神、開明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研究方法。既然他是一家之言,我們完全可以不苟同他的一些具體觀點,但他鮮明的治學精神、學術態度和研究方法,於我們是極具借鑒價值的。
作者奚桂忠先生,乃太極大師傅鍾文先生的弟子,退休前為一家企業的工程師。他崇尚太極,「愛而往學焉」,卻未改書生本色,他勤於練拳,更善於思考,所謂「學然後知不足」;事實上,他為繼承先師遺志,已義務教拳多年,從學者逾三千,收弟子近六十,所謂「教然後知困」。在學和教中,他對於捕捉到的疑問,統統不予放過,像一個學生演算方程式,有疑必解,有問必答,日積月累,形成了他的「探討」過程。要出書了,他又深入反思,請益師友,對「探討」再做「鳳凰涅槃」,務使原作再獲新生,這就是我們即將看到的「釋疑」。
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幸能成為奚桂忠先生大作的「先睹為快」的讀者,也瞭解諸拳友對奚文的青睞。在《楊式太極拳學練釋疑》即將出版之際,簡單寫出以上一些話,乃本真情實感之意,無奉和酬答之心。古語云:「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到底好不好,我的所感也是「僅供參考」,最終的評判還是要靠讀者諸君。
權作該書之序。
楊宗傑2005年元月於永年(作者係《太極》雜誌社總編)
序
3年前《傳統楊式太極拳拳架與拳理的探討》文章在《太極》雜誌一問世,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反響,經全國讀者評選,得票數名列前茅,被評為2000年「太極拳十佳論文」之一。如今經過作者夜以繼日地辛勤努力,歷時三載整理的專集終於出版了。專集按照傳統楊式太極拳式的先後為導引,分成了38個專題,在太極拳前輩論著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近30年習拳體會,對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進行了細緻的闡釋,是一份學習和研究楊式太極拳不可多得的教學參考資料。
本書的作者奚桂忠先生是恩師傅公鍾文的好徒弟之一。他忠於老師的事業,除了「朝暮練拳勤,義傳貴有恆」之外,其學習精神也難能可貴,他一貫地虛心向恩師、師兄和拳友學習,悉心鑽研師傳拳式的一招一勢,細緻入微地研究、領悟和校正自己的拳架,不斷取得進步和成就。10年前他在1993年第5期《中國太極拳》雜誌上發表了《試述楊式太極拳習練之要求》,較為詳細地介紹參加1991年「傅鍾文老師楊式太極拳短期研究班」的體會,闡述了傅老師在研究班中指出的練習楊式拳多處不規範的地方及如何糾正,及整套拳式中的具體要求,深得讀者的好評。他又在1998年第3期《太極》雜誌上發表了《邁太極步的24點要求》,把練習楊式太極拳由右弓步邁成左弓步的動作過程要求,不厭其詳地介紹得淋漓盡致,被選入《太極拳現代文章精選》。
近3年來又陸續發表了《傳統楊式太極拳拳架與拳理的探討》18篇文章,共介紹了楊式拳法中的38個專題,從另一個角度較詳細地分析了各式拳架與拳理。例如「做左掤時如何做到上下相隨?」他對此用8層含義分別作了詳盡的描述。不僅與楊公澄甫此勢「上下相隨」拳架和理論相吻合,同時也從另一角度對傅氏三代所著《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中的左掤,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剖析與論述,做到了對前二者並行不悖,並為進一步客觀地研究和探討楊式太極拳,開闢了引人入境之路。這就是奚桂忠師弟的獨到之處。
太極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想學好,須有明師真傳、深究理論和多年的苦功,三者缺一不可。它同我國的中醫學、書法與國畫藝術和京劇等傳統國粹一樣,絕非輕而易舉就能成就的。李雅軒師伯曾說:「要想練就太極拳技擊方面的功夫,除了強調要有真傳,要拜明師學到高品質的拳架之外,還得在理論上不斷深入研究。」對於有志此道者來說,是至理名言。
當下時有不學無術者編拳、編書,假冒偽劣充斥市曹,魚龍混雜。對初學的同好誤導匪淺,令人氣憤!本書對傳統楊式太極拳,在理論和實踐上皆有較為翔實的論述,是學習楊式太極拳必讀之書,更是初學者的良師益友,能使他們免走彎路和誤入歧途。
附錄中的《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跋文,對拳架和練法作了較為客觀的論述。《拳德之探討》一文,是師弟根據恩師關於「勤?禮誠」的教誨作了展開,旁證博引,心血鑄成,值得一讀,相信讀者也會有開券有益之感。
如今,吾弟桂忠正繼續將學拳心得、練拳體悟、教拳問答和對一些莫衷一是練法的見解,公諸同好,求教同好。這種謙虛好學、刻苦鑽研、銳意進取的精神,是我學習的榜樣,並預祝吾弟佳作連續不斷,為弘揚傳統楊式太極拳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廣海 謹序2004年5月徐州(作者係徐州永年太極拳拳社社長)
作者的話
1999年,筆者在《太極》雜誌上拜讀了梅應生先生的論文「就『單鞭』勾手一勢與楊式太極拳同好商榷」。梅先生為這個只有3?5秒鐘的細小動作,勤於思考,博覽群書,去偽存真,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公諸於世,這種一絲不苟、刻苦鑽研和不保守自秘的精神,是我學習的榜樣。
於是萌發了撰寫《傳統楊式太極拳拳架與拳理的探討》的想法,擬根據傅鍾文恩師晚年的言傳身教,對每一拳式的練法結合一個拳理進行論述,並對演練傳統楊式太極拳中一些莫衷一是和常見的問題,談點淺見,希望借此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弘揚楊式太極拳這一傳統文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在讀者的鼓勵和《太極》雜誌社的支持下,筆者深受感奮,連續發表了20幾篇拙作。近年來,時有國內外拳友來函來電索取連載於(2000?2003年)《太極》雜誌中的拙作,也有的讀者建議彙編成冊。在同道的熱情敦促下,在妻子的協助下,在女兒的資助下,筆者決定對已發表的拙文進行整理、修改、彙編,書名為《楊式太極拳學練釋疑》。
由於拳架錯綜複雜,拳理奧妙無窮,拳德博大精深,而筆者才疏功淺,書中難免有謬誤、偏頗之處,敬請同仁不吝賜教,並非多餘之言。
本書撰寫期間,曾先後書面或口頭徵詢了張哲清、傅清泉、張廣海、華杏芬、翁蓓華、張克文和楊宗傑等同好的意見,承蒙教益;同時,有的地方得到朱廉方老師的教正;又蒙楊宗傑先生、張廣海師兄和徐芳騫賢弟子贈序賜跋;另外,林仲興老師為本書題簽;在再版的更正過程中,得到金用葆師兄和張仲義、王詩澄二位賢弟子的幫助,謹此一併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