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1歲習武
我1908年生於上海。當時的上海像樣的街道只有南市(即豫園等處),我所住的靜安寺路一帶,是人家稀少的郊區。
那時,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海被英、法等國租借地所占,人民備受虐待。當時,印度、越南本已淪為英、法屬地,但在租界內卻仗勢欺壓中國人。我對此情景憤怒至極。可以說是促使我後來多年習武練功的原因。
我家本來務農,自祖父開店營商後,家境稍覺寬裕,我遂進入私塾念書,其間,也曾請過家庭教師。因而我從小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特別愛看《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武俠小說,很受影響。以後就不光看書,也練起武術,因為我父小時候也喜歡練武,在耳濡目染之下,我深受薰陶。
我開始練拳是11歲,啟蒙老師姓潘,練的是「梅拳」。此拳不像廣東拳那樣兇猛、但很像南拳。
14歲時,有個武術會成立了,有位老師名叫宮蔭軒,比原來的潘老師武功要高,所以我就跟宮老師學藝。宮老師是保定人,練的拳叫「金剛腿」。老師有兩個孩子,武藝出眾。其中一人是養女,人稱「十齡童」,功夫更強。宮老師對養女練功要求非常嚴格,「十齡童」常到上海的「大世界」、「新世界」等上層娛樂場賣藝,生活相當富裕。後來,不知怎的,年輕美麗的「十齡童」被一個報社記者拐騙走了。宮老師盛怒之下收拾了那個報社記者後逃出上海,聽說結果非常悲慘!
我的第三位武術老師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武術教師兼中華國技傳習所所長劉震南老師。唐豪、周啟明、吳雲倬等人都是他的學生。當時大學聘請武術專家執教在全國也很少見,在上海只有交通大學獨此一家。劉老師執教十餘年,武藝高超,與當時上海有名的精武館的水準不相上下。他教的好套路很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三英戰呂布」,是採取劉備、關羽、張飛合戰呂布的形式而編創的。
劉老師暮年時蓄有長髯。平時,教套路、技術等,實際上多由他的孫子劉守銘老師擔任。
師從楊澄甫 醉心太極拳
我對太極拳本來是不大相信,認為我所學的少林拳才是正宗的拳藝。加上我當時年輕,愛蹦愛跳,對慢慢悠悠的太極拳這樣的武術看不起,認為不頂用。
有一次,我看到了楊澄甫的弟子陳微明舉辦的「柔拳社」公開招生的廣告。廣告說「太極拳可治肺病和中風」。肺病在當時很難醫治,說練太極拳就能治好肺病,可說神乎其神;廣告還說此拳高手張松溪曾一面走著一面用手一撥,把撲向他來的少林和尚甩出很遠,當場上氣不接下氣,幾乎要死,嚇得少林和尚的同伴紛紛逃之夭夭。我看了這段廣告,大為不平,心想豈有此理,練太極拳能有這麼厲害?
然而,這個廣告竟大受歡迎,許多有錢的病人和拳術愛好者都報名參加了。我們幾個年輕人也半信半疑地報名加入,不過用的都是化名:劉守銘化名劉志新,吳炳章化名吳雲倬,我則化名為顧興。
以後,劉守銘沒有堅持練下去,吳和我都漸漸愛上了太極拳,而且透過學習,弄清楚了過去所練的拳和太極拳的不同點。比如:少林拳用力,動作迅速;而太極拳放鬆,動作緩慢,柔中有剛。又如,太極拳推手和長拳套路對打就不一樣。套路對打的動作是精心組成的,一旦忘了招兒,就會失手傷人。而推手動作簡單,內勁充分。
孫祿堂是出身北方的全國有名的形意拳、八卦掌老師。他為人穩重,對學生時刻保持著警惕性,我曾猜想這樣的老師不會教給學生真功夫。例如,有誰私自接近他一點,他就立即擺好自衛的架勢。休息時,也要把椅子靠牆放好,還手把著椅子才緩慢地坐下,生怕別人撤掉椅子去暗算他。
推手時,孫老師只用拇指、食指稍一用勁,對方就會被推出去。如此神奇的技法,我確實不明所以。當時,我也在練推手,出手的勁兒也稍懂一些,但是,為什麼他好像全不用力,就能把對手隨著他的架勢而被甩出去呢?這實在太了不起了。由此,我領悟到,這功夫是長年練功的結果,奧妙在能移動對手的重心,而自己不用勁,完全用意輕輕一點,對手就會失去平衡,這是極高的化勁功夫啊!
以後,我們跟楊澄甫的弟子武匯川學拳。因為當時楊老師到南京教拳去了,只有武老師留在上海執教。
楊澄甫老師從南京回到上海以後,我們就去跟他學推手和招數。楊老師的功夫確實很高。有一次,他在一間大房間裡發勁,意把對手推到了約三米遠的床上去。那時我年輕,身輕,動作也靈活。老師落座後,我作為年輕的後輩亮起架勢要和老師較量,原屬失禮之舉,所以只好趨前懇求和老師搭搭手。出乎意外,老師很高興逗弄起我來了。
一搭手,我飛出去了。再次搭手,又照樣飛出。三番搭手,依舊飛出好遠。如此反覆多次,不得不使我對太極拳心服口服。
那天夜間,我回到家中就練了起來。當時雖然還未得要領,但可能因為本身有些基礎,練到翌天晚上,肚子咕咕地叫起來,打過十餘次拳以後,手指突然像觸電一樣發麻,似有幾萬支細針發出,同時全身感到氣竄,好像銀蛇急爬於背、手、腳的部位。這種徵象,當時不得其解。後來學習了經絡學說,才知道這就是氣在經絡裡流通的表現。也就是說,人體的毛細血管在用意練功後大量擴張了,擴張得急時,就會引起麻的感覺。這種運氣的功夫是我年輕好學時自己練出來的。此時我更體會到,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運動量,太極推手就真正愛好上了。
信奉太極拳 年高仍能與人推手
中國武術過去沒有按照規則進行比賽,因而相互交流比較困難,只要把對手摔倒,為本門派揚名就算好了。過去就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就更加虛心學拳,不驕不躁,對太極拳也認真學習起來。
劉震南是我的老師,他是一位高齡的大學教授,在武術界居於德高望重的地位,得到許多名師的敬仰。他不大外出,對外比賽都是由我們幾個學生去參加。在老師所器重的學生當中,鮑國寶在交通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業餘教六合拳;另一位周啟明,個子高,可能透過鮑國寶的關係也去了美國。據說周啟明在解放後還回來過上海。
解放前我未教過拳,只愛研究拳術。解放後也只教過幾個要人學拳,所以未培養出武術人才。要人學太極拳只是為了增進健康。比如孫夫人宋慶齡和越南的胡志明主席向我學拳,也都是為了治病健身。此外,我受組織的委派也教過江青練太極拳。
唐豪是劉震南的學生,武藝功夫出色,但他在上海也未曾教拳,後來去日本後在「大黃學社」學法律,把日本的武藝、槍劍術、柔道引回中國。
中國武術種類繁多,重複的部分也多,只是形式稍有不同,基本練習全都一樣。架勢有大,有小,有中等,也有高的和低的,不外乎隨年齡和練拳目的而有所差別。長拳形式都大同小異,但種類多。形意拳、八卦拳、八極拳等,都是好拳。我們學的六合拳,以後缺乏繼承人,是因為我們只愛練推手,對其他的拳我們既不練也不教的緣故。
我和吳雲倬習武數十年。雲倬常年教太極拳,功夫很高,後專心從事著述。我練功之餘,讀了不少書。解放後,我白天工作、教拳,常到圖書館借來大量圖書閱讀。特別是我擔任上海體育宮主任時,與圖書館僅一牆之隔,借書更為方便。凡是與武術有關的書、隨筆、小說等等我都愛讀,結果身體有些吃不消了,曾累倒過。但終究我的體質好,沒有徹底累垮,當時我覺得必須有個助手幫我才好,但可惜我沒有大學教授級的專家資格,難以指望請到助手。
我一向認為,未成熟的東西,不應隨便寫成文章發表,我只想鑽研一些小題目。因為寫武術書既要解決許多問題,結論更要找到充分可信的依據,寫書必須認真準備,而資料不是輕易可得的。撇開粗製濫造的不說,就是認真得出的結論,有時也要重新進行調查訂正。為此,寫書是不容易的,我覺得自己力難信任,但又深感有責任挑此重擔。因為過去許多拳師生前功夫高超,但死後卻沒有把拳法正確傳下,中國有許多武術,都是如此失傳,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太極拳,男女老少都適合練。有不少拳種,40歲以上的人就難練了。例如摔跤,40歲以上的人骨頭硬,經不起摔。所以年過40的人,最好還是練太極拳。如果在30歲以前功底深厚,則以後十年仍可與人比武。但過了40歲後,比賽就難以為力。練太極拳情況就不一樣,如今我年將80,仍可與人比試推手,所以我完全信奉太極拳。
有時求師不如訪友
我認為中國武術應該注重實用性,這麼說,並非專講動手打架,但起碼可以自衛。如果有人打你,你無法招架就不好辦了。不過,擺好馬步和弓步的架勢並非為了外表好看。比如有些武術家功夫很好,架勢很帶勁兒,很嚇人,但真正打起來,卻被打敗,也是常有的事。
解放前的幾次武術比賽,我看到許多勝利者都是些形意拳的武術家,因為形意拳的長處在於:第一,動作直進、快速;第二,身體壯實,也不做跳躍動作。當年,朱國禎等朋友都練形意拳、六合拳,當老師不在場的時候,他們就戴起皮套練習對打。他們四位天津人練形意拳十分到家,身體壯實,一時全無敵手。
另外,在意氣相投的許多朋友當中,有一位四川南充人,比我稍長幾歲,曾向我們教習過松溪內家拳四套、劍一路、槍二路、棍一路。他在上海住了半年多,特別重視用法,攻防隨心所欲,身體柔軟,步行快速,也會擒拿。我和吳雲倬跟他學到許多技法。
求師學藝固然需要,但有時訪友比求師更為有效。因為老師絕不會一次全盤都教給你,而且要花很長時間,往往一教就是十年之久。有的老師所教,並非全套功夫,教了一半就不教了。如果訪友,朋友們會一五一十把所知道的與你切磋,相處得很好。
另外,在摔跤的朋友當中,有一位叫田毓榮。是善撲營的一員,當年我和他常去唐豪家。唐豪和我都曾想跟有名的佟忠義和王子平老師學摔跤,但因我們是晚輩始終難得機緣。田毓榮得知此事,就很快全教給我們了。田毓榮在上海比武中一直名列第一。不愧為清王朝御用善撲營的摔跤名手。
清代,蒙古每年都有摔跤隊來朝覲,有此沿習,在解放前舉辦的全國運動會上,蒙古也派摔跤隊來獻技。當時的武術家和摔跤家對他們驍勇善摔不大服氣,但一經比試,全都失利,連田毓榮也敗下陣來。由此,當地人才知道不是蒙古人的對手,要精通摔跤技術,還得狠下工夫。
「九一八」事變後,唐豪發起成立上海國術界抗日救國會,我也參與協助。當時,上海有名的老師佟忠義、王子平也都參加了,並進行宣傳表演。唐豪開始給我的印象是位戴眼鏡的文人。以後一打聽,才知道他在大革命時期(1925—1927年間)曾是共產黨員,他比我大幾歲,當時我卻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據說,唐豪因為是共產黨員而被捕,後被拳友們救出,逃往日本,在大黃學社學過法律,還學過槍劍術,當時我跟他常練槍劍術。我見他帶一副近視眼鏡,文質彬彬,沒把他放在眼裡,以武術招法和他對打,但我顧了頭,顧不了腳,屢吃敗仗。所以,我就心悅誠服地跟他學日本式的基本功。這樣一來,我在中國式基礎上又加練日本式。唐豪還把從日本帶回來的竹刀長槍、劍和我專心進行練習。不過從那以後,我未和別人正式交過招,功夫究竟達到了多高水準至今尚不知道。
可能我的運動量過大了,既練摔跤、推手,又練操拳(攔手門的一種),身體似乎要垮了。我看了中醫,服用了中藥和日本藥進行調理。我在練功中就是這樣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攔手(操拳)發勁猛烈,這個長拳練好了,比形意拳厲害得多。練攔手需要付出很大體力,打完一套後再打第二次、第三次時,中間要稍事休息。我是跟傅老師學的。以後,傅老遷居於我家後面的空房,我們更成為20年來的近鄰,交往十分密切。為了研究攔手的實戰法,我倆常常凌晨3時就到上海展覽館前練習。我曾勸傅老跟有名的老師學些太極拳、推手,但他礙於面子而未果。
夢想太極拳列為奧運會項目
1958年,我任上海市體育宮主任,不久,出版了《簡化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太極拳研究》等著作。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是以纏絲勁為精髓,以內勁統領全身。這是太極拳推手時控制力量的基本條件。陳式太極拳第一套動作以上體、頸部和手的動作為主,腳隨手動;動則分,靜則合;綿綿不斷,周身諧調,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先至;一動全身內外無有不動,意、眼、耳、內臟、筋骨動作,都在意念支配下同時並進。
從時間來看,練長拳時間短,練太極拳時間長,但實際上練太極拳卻是最節約時間的。因為長拳以運動關節為主,而太極拳則運用弧形、螺旋形動作,使身體內外無一處不運動;可見,同樣時間運動,太極拳的效果是最充分的,毫不浪費。
拙著《簡化太極拳》出版後大受歡迎,出版社還請我參加四式傳統太極拳(陳、楊、武、吳四式)的編寫工作,曾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爭論是從太極拳起源引起的,有些人說太極拳由張三豐創造,與我合作編書的沈家禎先生,比我年高,學識淵博,亦主張太極拳為張三豐所造之說,我則堅決反對,指出張三豐造拳純屬後人的附會。經過多次爭論,反覆提出論據,沈先生終於同意了我所持的陳家溝造拳之說。
關於編寫《陳式太極拳》,太極拳的古典著作和王宗岳、武禹襄的理論就很好,但鑒於有些理論尚未被人們所理解,所以我痛感有必要為古典理論做些注釋。起初,我認為光寫動作說明並不解決問題,曾想寫成專門理論的書,但後來考慮到光有理論,沒有具體練法也不行,遂不得已寫進了動作說明。
中國、美國出版的武術書很多,但好書少。練太極拳最重要的是內外合一,以意運氣等要領,而這些要領既難寫,也難懂,方法錯了,是要危害身體的。所以不應使讀者按照動作說明一招一式模仿著去練,而應該使他們的呼吸方法達到正確,理解了內家拳的理論,然後再依法去練。在著書時,我就是先論述拳理,然後才寫動作說明的。
我期望太極拳能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太極拳介紹到日本已十多年,但現在幾乎仍被當作一種健身法在練。我的夢想是把太極拳列為奧運會的項目。特別是推手,會的人,懂的人少,更應推廣和大力發展。希望通過種種交流使太極拳的真正價值為更多的人們所理解。
(原載日本《武術》雜誌,1986年第一期,閻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