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太極拳為中國武術之奇葩,自創成以來一直秘密傳授,外人一般難窺門徑。清末,河北楊祿禪氏拜河南陳家溝陳長興氏為師,盡得其技。後祿禪公攜技北上,在北京與各路高手比武,名震一時。由於楊氏祖孫三代皆以授拳為業,辛勤傳授太極拳藝,遂使太極拳術逐漸為世人所知。
筆者少時即聞太極拳之神奇,心嚮往之而不得。大學畢業後,經人引領,開始習練楊式太極拳。幾年下來,感到頗有收穫。首先是體質有了明顯改善,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其次是讀書、工作精力充沛,不覺費力,故長期教讀,身體未有不適之感;再次是習拳之後,氣沉心靜,可戒心浮氣躁之毛病。這些使我對太極拳的功用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引起了我進一步學習掌握太極拳技法要領的興趣。
不久,我來到上海讀研,研讀之餘,也一直在尋師訪友。這期間我又結識了幾位師友,對提高我的太極拳藝很有幫助,但與此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提高太極拳藝之不易和太極拳名師之難求。
2003年博士畢業後,我來到安徽大學中文系工作,來前已聞系裡孫以昭老師太極功夫極佳,因此常留意在心。及見面交談,乃知孫師上世紀50年代從學於著名的楊式太極拳家田兆麟先生,師祖辭世後,又得幾位師伯指點,再加上孫師本人天資聰穎,勤於鑽研,故太極功夫了得。
孫師系統地掌握了楊式太極八段錦、中架、老架、推手、散手、劍、杆等技藝功法。與其推手,常在人不經意間,即被發出丈外。我為其精湛的技藝所折服,於是投其門下,執弟子禮,而先生亦欣然接納。
我先是跟著孫師學習楊式太極拳中架,然後習楊式太極八段錦。此間,我也一直跟著先生習練太極推手。先生教拳,對每一個動作的要領、技法皆有詳細的說明,對太極拳理亦有深入的研究,就是對太極拳的歷史淵源以及目前太極拳界的現狀亦有較深切的瞭解,故其講解總能做到清楚明白,分析仔細透徹,評價恰當中肯,一些疑難問題經過他的分解、辨析後常常迎刃而解。
而先生又常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這樣時間一久,學者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其太極拳水準自然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先生上世紀60年代初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後來到安徽工作。70年代末,調至安徽大學中文系任教,為古代文學專業教授、學科帶頭人。曾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先後在各類雜誌上發表論文80餘篇,並著有數部專著。
先生不僅在學術上造詣頗深,而且對太極拳也十分喜愛,故其能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不僅如此,先生還酷愛京劇,尤其喜愛姜派小生唱腔,其技法臻至爐火純青之地步,並出有姜派唱腔光碟。
先生在其詩集《小卷葹詩稿》之《自述》一詩中寫道:「學問亂彈(注:亂彈指京劇)太極拳,不離左右後和前。身懷至寶莫輕視,三合悠然享盡年。」其實,這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和最好的概括。
先生退休後,練拳更為勤奮,技藝更為精湛,然常感念田師之教誨,對目前太極拳的現狀亦頗多感慨。為使楊式太極拳能發揚光大,先生決定將田師所傳、楊家一直秘不外傳的太極拳功法悉數公之於眾,為增進人民大眾的身心健康和豐富中國太極拳文化做一件有益的事。
因此,從今年春季開始,先生就著手本書的寫作,至秋末冬初本書完成後,接著又拍攝拳照。
書中不僅首次披露了楊家極為珍視的八段錦和老架,而且對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功法要領和歷史源流等皆有詳細的說明。其中關於太極拳功法要領的論述,體用結合,理法兼備,環環緊扣,完整一氣,清晰地展示了太極拳如何由初學到練至大成的完整過程。這是先生在師祖等人傳授的基礎上,加上自己多年研究心得而總結出的理法,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而先生剛剛拍出來的拳照,鬆圓沉正,精神流動,同樣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總之,本書的出版顯示了先生豁達的心胸和呵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願望,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相信它的出版一定會獲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和珍視,也一定會為楊式太極拳水準的提高作出貢獻。
弟子 魏世民謹述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