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幾乎所有的中國小男孩都有一個俠客夢,我自然也不例外。記得還在上幼稚園的時候,李連杰演的《少林寺》正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我也受到它的影響,看完電影沒過幾天,就紮著腰帶,跑到文化宮去學武去了。上小學的時候,一直在看武俠小說,總在夢想有一天能成為絕世高手,仗劍天涯。初中的時候,被全國忽悠而來的一陣氣功熱、特異功能熱沖昏了頭腦,天天練一些莫名其妙的「氣功」。後來好不容易在走火入魔之前清醒過來,知道那些「氣功」都是騙人的。消停了幾天後,便成天吵著要到少林寺去學功夫。老爸被逼無奈,只好答應我學功夫的要求,幾天之後,便帶我到他的摯友孫天新家裡,正式開始學習傳統功夫,那一年我14歲。
孫天新是武漢有名的傳統功夫高手,年輕的時候訪遍武漢名家,幾乎沒有失過手。對我則是傾囊相授,像傳統硬氣功、內功打坐、形意拳、八卦掌等,只要我想學,就毫無保留地教我,使我得以窺探傳統功夫之門徑。在我23歲的時候,孫天新師父引薦我隨太極拳家孫南馨之徒程建武學習傳統太極拳。程建武師父為人耿直,一生酷愛武術,跟隨孫南馨學習太極拳十年之久,得以登堂入室。他在教授我及其師兄弟時都是毫無保留,手把手餵勁,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演示、講解。在幾年的時間裡,兩位師父不斷和我摸勁,解答疑問,使我終於能夠進入太極拳之門。
回想當初對傳統功夫、太極拳不甚瞭解時,心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法解答。而現在,那些問題都被解答完畢而且幾乎完全被遺忘。有時候看看網上關於各種問題漫無邊際的爭論,周圍練拳者因為一個問題沒有解決而功夫多年沒有進步,看著一些人像當初的我一樣迷茫,總覺得自己應該能做點什麼來改變這個現狀。
在孫南馨師爺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中華武術,是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過去曾被尊為『國術』。而太極拳則是我中華武術中的瑰寶,寶中之寶。」這表明了太極拳在中華武術中的重要地位。實際上太極拳也是中國拳術發展的最高階段,瞭解了太極拳,也就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拳術乃至中華武術。
太極拳主要是研究人的運動狀態,如何穩定自身,如何巧妙用力之類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好可以用力學的知識來解釋清楚。就太極拳的學習與推廣來說,目前的狀況是:
{1}懂太極拳的老一輩拳師,對力學沒有太深入的研究。
{2}對力學有研究的學者,對太極拳又缺乏深入的瞭解。
{3}傳統的、有技擊能力的太極拳的傳承到現在為止都只在較私人的範圍內進行,其流傳的面不廣,一般練習太極拳的人很難和真正的傳統太極拳高手有接觸,因為機會太少,所以,很多內容沒有辦法直接體會。
這些就讓太極拳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形成一個成文的、系統的、完善的現代理論體系。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去建立這樣一個體系,只是希望能往這個目標做一點有益的嘗試,希望以一種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讓大家能夠更多地瞭解真正的太極拳的內容,幫助練拳的人少走彎路。本書以科學、理性的觀點,用現代的力學分析方法,幫助大家理解太極拳是如何運作、如何巧妙地運用一些簡單的力學原理,起到良好的技擊效果的。
太極拳在現代人眼中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很多人認為,太極拳純粹是老年人用來活動筋骨、有助於養生的一種運動,不能用於實戰;另一方面,受到傳統武俠小說的影響,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以及影視作品中,太極拳又化身成為高深的技擊功夫,是武功的最高境界,有著非常強的技擊能力。以我的角度看來,將這兩種看法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才最符合太極拳本身的面貌。
{1} 養生的功能: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最大的區別之一,其他的競技體育運動和拳種雖然也能達到一定的鍛鍊、保健的效果,但是與太極拳相比較,養生的效果遠不如太極拳明顯、顯著。
{2} 技擊的效果:從太極拳的特點以及現代太極拳各家各流派的發展和演變來看,太極拳本身是一個不斷演變、不斷進化的過程。從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陳式拳,發展到楊、吳、武式等流派,可以看出每一式都比前式有所改進,更偏向於養生的目的,對體力的要求也相應減少,技擊的效率更高。
太極拳和力學的關係是一種自然的聯繫。力學本身的研究對象就是力的相互作用,包括物體的運動。也就是說,世界萬物,小到分子之間,大到銀河、星系之間的作用都可以用力學來解釋,既然如此,那麼人和人之間,搭手、推手、格鬥的運動狀態,他們的作用力,這些都顯而易見地包含在運動的範疇當中,所以也可以用力學來解釋,這是毋庸置疑的。
到目前為止,雖然還沒有辦法用力學知識去精確地解答所有的運動問題,精確地預測所有的運動狀態,但對於太極拳來說,這些運動的某一瞬間的狀態、受力情況、最有可能的運動趨勢,都可以被清楚地分析出來。透過對這些問題的瞭解,可以清楚地知道太極拳的原理,瞭解太極拳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從而真正地理解太極拳。
理解太極拳,學會思考太極拳的相關問題,從而知道我們正確的追求方向,這就是我寫作這本書的目的。雖然書中內容經過再三思慮,但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廣大讀者始終保持思辨的觀點自主思考,也請各位讀者、高手不吝指正。
蕭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