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整體觀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一直以來養生的關鍵都在於建立正確的生命整體觀,現代人如何養生,嚴蔚冰先生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與嚴蔚冰相識逾二十年,深感其為人謙厚,虛心學習,不局限於一門一術,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所證悟的所得。另一點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嚴蔚冰尊重師承、尊重經典,不自詡、妄言,這在當下是尤其難能可貴的。
近幾年來,嚴蔚冰每年都有一些進步。04年來,古本《易筋經》先後在香港、臺灣、上海出版發行。09年嚴蔚冰傳承的「古本易筋經十二勢」申報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上海世博會,嚴蔚冰帶領86名上海市易筋經社區輔導員在世博園中國元素區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展演。2010年,又在臺灣和上海出版了《達摩洗髓經》。在整理出版導引學專著的同時,嚴蔚冰著力於長三角地區的導引養生社會化科普工作,市、區科協的大力支持。2011年在上海市科協的支持下成立了國內唯一的導引醫學科研機構:上海傳承導引醫學研究所。2012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又出版了科普版的《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如今嚴先生整理的《袁了凡靜坐要訣》,又將在臺灣和上海出版發行,實在是
值得關注和慶賀。靜坐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導引養生法。儒釋道醫四家對靜坐都是重視的,凡有成就者都是在心靜的狀態下智慧顯現,俗稱「靈感」。
中華導引學經典理論認為:「心」和「身」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人體生命的最佳狀態應該是:「心全於中,形全於外」(《管子》),心和身都應該全面健康。所謂的「形全」就是在「心」的主導下,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通過經脈十二,絡脈十五,把整體聯繫起來,使五臟堅固、血脈調和、肌肉鮮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穀,津液布揚。(《靈樞》)
由此可見,修身應先行導引,以祛病築基。嚴蔚冰以《易筋》強筋壯骨,以《洗髓》洗滌心靈,以《靜坐》感悟生命的整體觀。次第清晰,進階有基,兼具科學性和完整性。堪稱大道至精至簡。故樂意為之作序。
林中鵬 壬辰年秋末書於北京
前言
數十年來,筆者一直努力地學習和實踐各種養生、健身的方法,期間得到了諸多前輩、大德的指點與教導,每思及此,常感因緣殊勝。隨著年齡增長,余雖駑鈍,卻也常有朋友、晚輩向我討教所謂的「養生、健身」秘訣。與他們交流後發現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可謂不深,之所以不能得其門而入的緣由,或因缺乏傳承、一知半解;或因偏求理法、未嘗踐行;更有將養生事以為時尚,不循規矩,進階無基,以致終無所成,甚至反指所學之法虛妄不實。此誠可歎也。
有鑒於此,余遍思所學,期望能有一法,既有傳承之實證,又能為現代人所理解、接受和使用。
但凡歷經傳承而不滅之法皆有其精妙之處,然而,近幾十年來的社會快速發展和變遷,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皆與以往大不相同,要為當下的社會主流人群所接受和使用,就需要符合安全,見效快,易堅持的要求。
若要達到以上三條,就是既要理法精要完備,又要技法簡單易行。那只有在傳承的技法上去尋找,傳承的養生技法注重傳承和繼承,所謂傳承就是歷代學人的實踐與心得,所謂繼承則需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簡便易行的方法,如此才能逐漸融入到生活中去,生活化的養生內涵既不能脫離經典,又要讓現代人接受,就有一個傳承與創新的問題。
古人云:「大道至精至簡。」所謂的「精」就是出自經典,非經不精;「簡」就是回歸自然與生活規律。現在人們常說的養生之道,古代稱作衛生,或生生之道,「衛」即保衛、護衛之意,「生」即生命與生活,若將正確的有益於生命的觀念和方法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現代養生,必須要瞭解現代人,以及他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工作環境等,現代人的特點是「快」和「忙」,快是生活工作節奏,忙是生理、心理的具體表現。現代人崇尚科學,因此,教學中還常常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理論相互印證,以加深理解。
本書介紹的靜坐法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特殊養生方法。現代人對此法或是只知其名,不知其用。或是推崇備至,引為時尚。那麼靜坐法到底有什麼用,又怎麼來用呢。
2004年至今,筆者將傳承的導引術《易筋經》和動靜相兼的《洗髓經》以及《袁了凡靜坐要訣》分三部整理出版,是因為此三法,需循序漸進,以為築基之階梯。
《易筋經》是為了解決筋骨柔弱的導引術,用以內強外壯,強筋壯骨,即所謂「易筋以堅其體」。《洗髓經》則對從事腦力勞動者甚有幫助,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即所謂「洗髓以清其心」。而靜坐之法歷來為儒家、道家、釋家所重,素有「靜定以開啟智慧之門」的說法。
本書名為《袁了凡靜坐要訣》,是在參照袁了凡先生、丁福保居士、蔣維喬先生的相關著作以及《小止觀》、《六妙法門》等經典的基礎上,以袁了凡先生所著《靜坐要訣》為藍本,結合筆者自身傳承與心得,整理而成。
根據之前的教學經驗,我發現當下最需要瞭解健身和養生方法的人群不是老年人,而是所謂的60後、70後、80後,在社會,他們是構建社會各個行業的基石和支柱,在家裡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同樣是家庭的頂樑柱。雙重的壓力和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下,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確實不容樂觀。
為了便於他們學習、使用和堅持。筆者在整理本書時數易其稿,儘量考慮此類人群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狀況,又在書中撰文介紹針對靜坐前的準備功課,靜坐與飲食、睡眠、環境的關係等學習、使用中大家普遍比較關心的問題。希望能以此法為他們提供一種養生、健身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忙裡偷閒,用簡單易行的靜坐法來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
1. 什麼是靜坐?
現代人對靜坐法瞭解甚少,而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又是以坐為主,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
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出門在途中,或到工作的單位,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坐著的,學生更是如此,那麼還需要專門去學習靜坐法嗎?古老的靜坐法對生活在現代化城市裡的人們還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在城市裡生活的人群,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太需要靜坐法了,靜坐法可以對治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神經系統疾病,能改變和擺脫當下的焦慮、抑鬱和浮躁狀態,靜坐法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及時消除疲勞,讓身心逐漸安靜下來,只有在身心都安靜下來後,人的良知和潛能(真正的智慧)才能顯現,而一個身心健康、兼具良知和智慧的人,處世為人自然也會比其他人要容易許多。
實際上,靜坐不同於平時休息時坐著,更不是坐在那裡打瞌睡,而是在清醒寧靜狀態下身心合一的體驗。靜坐歷來是學者和修行人一件啟迪智慧、體悟生命的上妙法門。
初學靜坐時,應按照靜坐法的要求去做,規範的坐姿能使人體氣血運行得到改善,與此同時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讓散亂的心思收於內,逐漸的生理也會隨之改變。我們知道呼吸是連接身心之間的橋樑,當呼吸和順時身體會放鬆、心理也會逐漸趨於平和。
中醫學認為,肺朝百脈。靜坐時刻意的呼吸吐納,能調和人體百脈。現代人總是憂慮空氣不好,卻又不得不整天窩在裝有空調的房間內。因此更需要刻意鍛鍊呼吸,借助於此來改善人體的內環境。當人體的氣血循環改善後,會直接影響人的心腦,心腦供血供氧充足了,我們的思維自然清明。
因此,我們也可以將靜坐法簡單的概括為一種使我們身體與精神歸於和諧統一的養生方法。
2. 靜坐──身心調節的妙法
筆者特別關注中青年人群的身心狀況,在30多年前,很多老職業被淘汰,與此相應的職業病研究機構和職業病治療機構也隨之關(閉)、停(業)、(合)併、轉(業)。
近十餘年來,新興的產業迅速發展起來,而這些轉型後在新興產業的從業人員,從上崗那天起就被新職業病所困擾,將近30年過去了,新職業病的防治與研究似乎始終無人問津,以致出現了很多高危行業,以及在這些行業中工作的人,這些人整天埋頭工作,不知不覺地成了新弱勢群體。
如當今最令人羡慕的金融證券業,若能在一線工作滿5年,那就算是有貢獻的老職員了,可以得到獎勵。高危行業的員工以透支生命為代價,亞健康、心理障礙、過勞死等名詞,成為他們的影子始終形影相隨。
筆者早年曾從事過職業病和勞動保護等相關的工作,一直以來關注新產業給從業人身心健康所帶來的危害,運用中醫學導引術的原理,根據金融業和辦公大樓公司白領的工作環境和特點,專門設計了兩組《導引養生工間操》(不是仿自前蘇聯的廣播體操),經過幾年的實施,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受歡迎。
《導引養生工間操》的技法大多取材於《達摩易筋經》、《洗髓經》和《袁了凡靜坐要訣》等,導引技法針性強,若能在工作間隙忙裡偷閒做上3至5個導引動作,可以及時消除工作時所產生的身心疲勞,能防止工作差錯,提高工作效率,有些機構還發現能和諧員工間的關係。
導引術的特點是疏筋理氣和行氣活絡,是在動態中求鬆求靜,與此相反《袁了凡靜坐要訣》則是在靜態中培元養氣,以達到安神補腦之功效。《靜坐法精義》說:「靜中得力,方是動中真得力。動中得力,方是靜中真得力。」動與靜兩者之間有相得益彰之妙,很多受益者已經開始學習《達摩易筋經》和《洗髓經》,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參加各種靜坐或禪修,靜坐法是一門既簡單又複雜(是因為人複雜)的學問,如果沒有有實證經驗的明師指點,入門是有一定難度的,要想掌握靜坐要訣絕非易事。
從近代中國和日本學習靜坐法的人士來看,靜坐之法有道家的內容,也有儒家和佛家的內容,再往上溯靜坐之法脈,可以追溯到明代袁了凡的《靜坐要訣》。
筆者依《靜坐要訣》實踐,比較安全可靠,也著手整理《袁了凡靜坐要訣》,現將《達摩易筋經》、《洗髓經》、《袁了凡靜坐要訣》作為身心健康鍛鍊的方法推薦給大家,《達摩易筋經》、《洗髓經》、《袁了凡靜坐要訣》三者互為次第,若能得此養生法要,身心健康是有保障的,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儘快從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解脫出來,享受人生,享受生活。
3. 靜坐法的傳承與演變
其實凡是言及養生,無不涉及靜坐,靜坐一法看似簡單易行,但若要真正深入卻是難以探其究竟,古往今來靜坐法是一切注重修養的人必須要實行的,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人修習靜坐,大多為內求良知,啟迪智慧。而體弱多病者,則是想透過靜坐法祛病延年。
近代以靜坐之法對治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是再合適不過了,靜坐時可以暫時從快節奏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有益於身心健康,靜坐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修養身心的一種簡便方法,其最基本的功效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超凡脫俗。
最近幾年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表現在讀經典,唱昆曲、彈古琴,穿改良過的漢服與唐裝等。傳承與創新顯然是不矛盾的,靜坐法亦是如此,只要如法,又能把握住分寸,當是有益身心的。
學習靜坐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終生要做的事,切記執著。近代《靜坐法》的推廣是由蔣維喬和丁福保二位學者身體力行發起的,蔣維喬先生在1917年冬月完成了《因是子靜坐養生法》,與蔣維喬先生同時代的佛學家丁福保在1920年6月著《靜坐法精義》。
蔣維喬先生中年時看到日本國流行的《岡田式靜坐法》,作者岡田說是他自己發明的,這就激起了蔣維喬先生要寫一本適合於當代人的靜坐書籍,參閱了道家養生的理念和方法,不言陰陽五行、坎離鉛汞等術語,運用現代心理學和解剖學的原理寫靜坐法,大受國人歡迎,後來著作的《續篇》,完全依於佛家經典。
而佛學家丁福保則是窮經溯源從《大智度論》和《小止觀》上找理論和方法,但從其靜坐理法上來看都源自袁氏《靜坐要訣》,丁福保先生強調:「據此則知靜坐確有口訣。若獲其訣,即有事半功倍之益也。」(《靜坐法精義》序)。
丁福保先生和蔣維喬先生都是大學問家,他們亦是近代有修有證的修行人,丁福保先生所寫靜坐法,最重要的貢獻是從現實追根溯源回到了經典裡,又用世人容易接受的「問答體」和健康科普的形式來推廣。
人們知曉丁福保先生多是其編著的《佛學大辭典》(上、下冊),對其醫藥衛生方面的專長瞭解甚少,《靜坐法精義》的流通也不廣。蔣維喬先生對靜坐法是身體力行,因此《因是子靜坐養生法》一版再版,學習靜坐法關鍵是要有修證的明師指點,並且要依照一個正確的法本。
袁了凡最為著名的著作,就數在宗教界廣為流通的《了凡四訓》,了凡公是吳江人(今江蘇省),後入嘉善(今浙江省),享年74歲。聽說袁氏子孫依祖傳四訓,已成為一個旺族。2001年在中國,達式常、陳曉旭拍攝了四集電視劇《了凡四訓》,其後人也為自己是了凡公的後代而感到驕傲,在嘉善還立有了凡公半身銅像。
學習靜坐法依照袁了凡的《靜坐要訣》是比較可靠的,因其得雲谷大師之傳承,經過實證而寫成,如果能經常閱讀《袁了凡靜坐要訣》,一旦上座就規規矩矩入坐,不要胡思亂想,當「八觸」顯現後靜觀其變化即可,不要到處宣揚,一路坐下去是不會有錯的。
《論語》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筆者選擇袁了凡著《靜坐要訣》,是其法可信,其法可依,又比較容易上手,是對治當下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一劑良藥,這應該是一種個人內在修養的傳承,也是一種實用養生文化的傳承,最顯而易見的是個人氣質的提升,難怪舊時的讀書人都有靜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