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穴位按摩須知
一、按摩要掌握以下要訣
1. 按摩能預防和治療很多疾病
2. 下列情況要禁止按摩
3. 按摩的時間選擇
4. 按摩的體位及介質
5. 按摩的力度選擇
二、11種最常用的按摩手法
1. 按法
2. 摩法
3. 推法
4. 拿法
5. 揉法
6. 擦法
7. 抹法
8. 點法
9. 拍、捶、擊法
10. 捏脊法
11. 彈撥法
三、按摩取穴總法
1. 手指比量法
2. 骨度分寸取穴法
第二部分 100個養生保健穴
一、養生長壽6大穴
1. 強腎益精 湧泉穴
2. 扶正健胃 足三里穴
3. 強腰健膝 命門穴
4. 醒腦益智 百會穴
5. 長壽大穴 神闕穴
6. 保健大穴 合谷穴
二、調整內臟功能6大穴
1. 增強心臟功能 膻中穴
2. 強化肺功能 肺俞穴
3. 強化腎功能 腎俞穴
4. 增強脾胃功能 中脘穴
5. 強化肝功能 期門穴
6. 益氣補虛 氣海穴
三、突發急救7大穴
1. 驚厥 商陽穴
2. 昏厥 水溝穴
3. 昏迷 中衝穴
4. 中暑 關衝穴
5. 急性咽炎 少商穴
6. 急性心絞痛 至陽穴
7. 急性腰扭傷 後谿穴
四、改善症狀26穴
1. 防治感冒 肩井穴
2. 預防鼻炎 迎香穴
3. 睡前助眠 神門穴
4. 嗅覺失靈 鼻通穴
5. 視物昏花 睛明穴
6. 緩解緊張 勞宮穴
7. 頭昏腦漲 印堂穴
8. 打嗝 攢竹穴
9. 老年花眼 養老穴
10. 聰耳助聽 翳風穴
11. 柔軟脊柱 夾脊穴
12. 提高性慾 關元穴
13. 溫腎助陽 太谿穴
14. 調理脾胃 公孫穴
15. 調整內分泌 三陰交穴
16. 高熱 曲池穴
17. 腹脹 陰陵泉穴
18. 暈車 內關穴
19. 噁心反胃 間使穴
20. 口臭 內庭穴
21. 痰多 豐隆穴
22. 心肌缺血 □門穴
23. 腿抽筋 承山穴
24. 腹部脹悶 脾俞穴
25. 胸部脹悶 天池穴
26. 肝氣鬱結(抑鬱) 太衝穴
五、緩解疼痛17穴
1. 頸部不適 完骨穴
2. 肩臂酸痛 天宗穴
3. 頸肩僵硬 肩外俞穴
4. 肩周炎常用穴 肩穴、肩穴
5. 落枕 中渚穴
6. 項背僵痛 天柱穴
7. 肩臂痛 尺澤穴
8. 手指麻木 手三里穴
9. 手臂麻木 極泉穴
10. 滑鼠手 陽池穴
11. 腕臂痛 太淵穴
12. 腰背痛 委中穴
13. 腰痛 腰陽關穴
14. 腰膝疼痛 環跳穴
15. 坐骨神經痛 殷門穴
16. 膝關節痛 犢鼻穴
六、防治疾病30穴
1. 頭痛 頭維穴、頭臨泣穴、崑崙穴
2. 偏頭痛 太陽穴
3. 眩暈 陽白穴
4. 白內障 角孫穴
5. 青光眼 行間穴
6. 眼瞼下垂 魚腰穴
7. 用腦過度 風池穴
8. 咽喉腫痛 孔最穴
9. 咳喘 中府穴
10. 梅核氣 天突穴
11. 感冒 大椎穴
12. 傷風 風門穴
13. 呃逆 天容穴
14. 甲狀腺功能亢進 膏肓穴
15. 甲狀腺腫大 扶突穴
16. 牙痛 三間穴
17. 腮腺炎 列缺穴
18. 心絞痛 缺盆穴
19. 黃疸 肝俞穴
20. 胃痛 神道穴、梁丘穴
21. 胸脇痛 章門穴
22. 腹瀉 天樞穴
23. 痔瘡 長強穴
24. 遺精 志室穴
25. 疝氣 三角灸
26. 膽囊炎 膽囊穴
27. 更年期綜合徵 心俞穴
七、美容瘦身8大穴
1. 美麗容顏 四白穴
2. 消除雙下巴 人迎穴
3. 魚尾紋 瞳子穴
4. 眼角下垂 絲竹空穴
5. 豐胸美乳 乳根穴
6. 瘦臉 頰車穴
7. 緊臀 承扶穴
8. 酒渣鼻 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