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在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中,中華武術在增強國民體質、防身健體、振奮民族精神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太極拳是以太極原理立論的武術主要拳種之一。最早傳習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他綜合各家拳術之長,以戚繼光《拳經》為基礎,博取古代導引、吐納術,以意行氣、以氣健身的方法,同時還採納了古代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拳理與哲學、醫學相結合,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太極拳運動。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逐步形成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各流派。各流派的太極拳雖然風格各異,但基本要領均相同,都要求:靜心用意,氣沉丹田,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緩慢,連貫協調,虛實分明,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圓活穩健,動作處處走弧線,以腹式呼吸為主。在技法上主張避實就虛,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常常是借力打力,後發先至,有「四兩撥千斤」之奧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武術運動的發展,自1953年起組織力量相繼編寫了二十四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和三十二式太極劍等套路;1988年起,為了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的需要,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組織力量編寫了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太極劍競賽套路》,以及分別具各派風格的陳、楊、吳、孫四式的太極拳競賽套路,使太極拳運動的發展更加規範化、系統化和科學化。
隨著武術運動的普及和發展,太極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它不僅能夠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同時能陶冶性情,培養堅忍頑強、勇敢奮進的意志;還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給人以美的享受。
合肥市武術協會成立於1979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安徽省先進的武術協會之一,多次受到省體委的表彰。下屬的武術輔導站已從初期的幾個發展到50多個,參加活動的人數已由初期的數百人發展到現在的近萬人。在普及太極拳的教學與輔導過程中,我們培養出一大批德、技兼備的優秀輔導員、教練員、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和全省太極拳比賽中屢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並且為合肥市人民健身活動作出了貢獻。
為了全面總結我們在太極拳(劍)教學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加規範我們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教練員水準,並給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在課外復習和自修的翔實而有針對性的輔導材料,我們下決心編好這套既準確實用又易學易記的武術教材。
這套教材在嚴格遵照國家體委中國武術研究院編寫的各式太極拳(劍)套路規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我們在群眾性教學中,對各定式的最明確的分解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解說內容分項逐條解說清楚。
為了給讀者提供最真實生動的形體變化示範,我們組織在這些套路的全國性比賽中的優勝者擔任演練員,為每一分解動作配置了生動的照片;並運用現代電腦製版技術將照片與表示動作運行方向的弧線結合起來。考慮到下盤的準確移動是全身運轉正確、分清虛實的根基,很多分解動作還配置了兩足位置和移動變換方向的示意圖,為讀者自行琢磨、糾偏提供了指導。
為了確保這套叢書的編寫品質,合肥市武協組織富有武術理論和教學經驗,並有較好文字表達能力的教練員組成本叢書的編審委員會。編審委員會成員有:徐淑貞(主編)、吳兆祥、吳丹江(副主編)及張自山、張家本、熊人澤、王信和、徐少農、常青共9人。由編審委員會確定各分冊的編寫人、演練人,並集體審定文稿和圖片。
限於水準,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尚望武術同道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教,以便今後修訂完善。
合肥市武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