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太極百花園中一奇葩
劉鴻池
楊式內傳太極拳體系的三卷書與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廣大武術愛好者及楊式太極拳愛好者的一大幸事,向張漢文和蔣林二位先生表示祝賀。
楊式太極拳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枝奇葩,是太極拳中一個主要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師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祖孫三代苦心鑽研不斷修潤,從陳式太極拳老架發展而來。
現今世間流傳比較廣泛的就是經第三代宗師楊澄甫先生修潤定型的楊式大架太極拳,而楊式內傳太極拳卻鮮為人知。
2004年我有幸親眼目睹了蔣林先生演練的楊式內傳太極拳小快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勢架低,動作幅度小,運動速度快,步法靈活,發勁冷彈脆快,但又保持了傳統楊式太極拳中正安舒、鬆柔圓活等特點,這套楊式內傳太極小快式難度大、技擊性強。
漢文先生自幼習武,曾向多位名師習練多種拳術,特別對三皇炮捶拳術有很深的造詣,曾盡心著有《三皇炮捶匯宗》一書。現雖年逾花甲,卻不滿現狀,孜孜以求,在早年曾向崔毅士老師習練楊式太極拳大架的基礎上,又繼續研練楊式內傳太極拳,其精神可貴可敬。
由於當年楊家傳拳內外有別,楊式內傳太極拳體系只在楊氏子弟和極少數外姓入室弟子中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延續,這樣精華之脈雖不絕如縷,卻面臨失傳危險。為使楊式內傳太極拳體系完整地流傳於後,公諸於眾,漢文與蔣林二位先生打破陳規舊習,毫無保留地披露了楊式內傳太極拳體系,將該體系中的「楊式內傳太極拳一○八式」「楊式內傳太極拳加(家)手」和「楊式內傳太極小快式」這三趟拳,完整地著書於世,並願廣泛傳播。這是廣大武術愛好者,特別是楊式太極拳愛好者的福音,也是對繼承發展武術文化遺產的貢獻。
(國家一級教練北京市武術協會委員常(振芳)式查拳名家 孫式太極拳第三代主要傳人 中國武術七段)
自序
我學太極拳是在1956年跟隨建國武術社白瑾老師練「簡化太極拳」開始的,當時正值政府推廣「簡化太極拳」之際,周日休息曾隨白師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煤炭幹部學校、勞動學院(現經濟貿易大學的前身)等單位協助教「簡化太極拳」。漸漸地對楊式太極拳產生了濃厚興趣!
白老師叮囑我說:「習武要學好太極拳,對你一生都有益處!」他見我是個可造之材,將我舉薦給他的摯友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名家崔毅士先生,在白師的引領下於1956年冬天正式給崔師叩頭拜師,學習楊式太極拳大架近兩年。
後來由於學習環境的變化,未能追隨崔老師繼續練拳。在此後的幾十年習武生涯中,我雖以三皇炮捶拳報門戶,但對楊式太極拳的鍛鍊也未曾撂下。
2000年因房屋拆遷我搬到通州區住,一日,到街頭小公園晨練,認識了武林同好蔣林先生,蔣乃楊式內傳太極拳第四代宗師張文炳先生的入室弟子,張文炳老師與崔毅士老師同是第三代宗師楊澄甫先生的入室弟子。故此,我與蔣林自然已是同門師兄弟了,兩人一見如故,遂成心契之友。
因我有深修太極拳之意,蔣林又瞭解我擅長三皇炮捶拳械,並對三皇炮捶拳有濃厚興趣,我倆的老師都已作古,二人願意互換拳功,代師傳藝。這真是上蒼安排的可遇不可求的奇緣!
此舉很快得到張文炳老師在京僅有的四名入室弟子中的另外三人(王秀田、李順波、梁禮)的同意。由此,我又正式拜入張文炳老師門下開始修煉楊式內傳太極拳。
當我進一步與這幾位師兄弟交往之後,瞭解到他們太極拳功底深厚,造詣頗深,並深深感到他們待人誠厚、平易近人、心胸豁達、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從他們身上我受益良多。
楊式內傳太極拳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有正路子(108式)、加(家)手和小快式三套拳架。
正路子(108式)中正安舒、鬆靜圓柔、沉穩自然、舒適大氣,是基礎拳架;加(家)手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圓活纏轉、螺旋起伏、神意細膩、氣勢磅礡、瀟灑飄逸,是中級拳架,又叫「功夫架」;小快式架低勢小、步法靈活、招式多變、輕靈優美,動作時緩時疾,剛柔忽隱忽現,發力冷彈脆快,是高級架,又叫「技擊架」。
三套拳架招式新穎,精妙細微,風格各異,各練一層功夫,層層進階,似一座功夫寶塔。再加上推手、太極對練、諸多的太極功法和器械,內容非常豐富。可以說內傳體系承載了楊式太極拳的全部精華!當年楊家傳拳內外有別,這套體系原本只在楊氏子弟中內部傳承,歷來不泄於世。對外只傳那套養生「大架太極拳」。
由於我有楊式太極拳大架的基礎,又有三皇炮捶拳內功的實力,相對來講學起楊式內傳太極拳就快多了。蔣林師弟按照老師當年怎樣傳給他的原原本本地傳給我,學練「小快式」依然按照老師傳下的方法一式一式的單練單操,將一式練熟、內氣走對、步法輕靈了、氣勁合一了,再習練下一個式子。
每天早晨跟蔣林師弟習練三四個小時,晚上自己單獨練兩個小時,每式單操幾十次以至上百次。次日再與蔣林師弟交流核準,在教習過程中我能感應到他腹中內氣是如何運轉的,他能感應出我的內氣運轉速度是否與手腳同步。我倆在學練的過程中體悟內涵,探討深層次的東西。
光陰似箭,一晃四個寒暑過去了,越學越體會到內傳太極拳體系是楊式太極拳中的精品;越練越覺得心裏有一種繼承、發揚優秀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我和蔣林師弟一起回顧了楊式太極拳內傳與普世外傳兩條傳承脈絡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楊氏第三代楊澄甫先生普世傳習的「養生大架太極拳」傳人甚廣,第四代名家輩出,又下傳數代,習者遍及世界。而內傳體系雖承載了楊式太極拳的全部精華,到了第三代楊少侯之後,楊家後代人年幼,難以繼承下楊家內傳的功夫,不得不從外姓弟子中嚴選愛徒學練內傳功夫,以繼承內傳薪火,故此傳人甚少。
老師傳給我們這第五代人也只有劉習文、韓世昌、王秀田、李順波、梁禮、蔣林等六七位入室弟子而已。我輩人雖在積極培養下一代,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傳承危機!面對現實我倆皆有同感。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意識到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不能在我輩手中失傳,老師傳下的寶貴遺產不應屬於我們個人,它應屬於全社會,屬於全人類!我們感到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大責任!
我們倆同時產生了一個夢想:利用圖書和音像形式廣泛傳播,變一人之寶為世人之寶,以不辜負老師對我們的培養。同時,讓更多愛好者受益,讓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薪火不斷,永世傳流!
為了實現這個夢,我們即日著手整理資料。找出要解決的問題之後,走訪商榷,深入探討研究。說實在的,太極拳出版物比任何拳種出版物都多,可是大多無新意。我們想寫出的書不落窠臼,把自己練功內在的真實情況寫出來,特別是將內氣的變化寫清楚,是一件「洩漏天機」的事,寫作很難。
尤其是強調丹田氣要養出個球來,以這個氣球為核心向全身縈布,張開汗毛孔使全身透空,將氣擴散到體外,形成球形氣場。丹田氣球授控於心意,心意一動,丹田氣核即動,全身整體氣場皆動。打拳好似在氣場中游泳,內小動而外大動,內強動而外烈動。沒有無意動之氣動,沒有無氣動之體動。
動作中內氣不僅常圍繞著丹田旋轉,而且還時常穿過丹田做任意「8」字形的正反運動;有時要做正螺旋纏繞運動;有時還要做反螺旋纏繞運動;有時又要做圈連著圈、圈套著圈的鏈形運動。這一切內、外太極陰陽魚的運動變化,真正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行氣如九曲珠」。說實在的練著都很難,用文字寫出來就更難了。我們克服困難,堅持這樣做了。
我們知道,無內功者習練會非常難,即使學了套路也是軀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書中專門介紹了「太極內功功法」。對李道子的《授秘歌》從練內功的角度試解,以助習者為用。並對如何修煉到至高境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千百年來,武術內功,乃拳道之階梯,無極之機樞,秘不外傳,歷代精英好者無數,殫精竭慮,夢寐以求。我等道破天機,發前人之未發,如此可能會招來非議或質疑,然而書中所言,決無半點故弄玄虛,也無必要藏匿,皆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只是將自己練功的方法和成果介紹出來與同好分享。
為了把這套書寫好,不畏寒冬酷暑,歷時三載,夜以繼日操作於計算機前,力求完美,不厭其煩,十幾次修稿,終將全套三冊書稿完成。幸有人民體育出版社予以大力支持,使夢想成真!
雖很欣慰,然書中難免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望賢師益友賜教。謹為自序!
張漢文
前言
楊式太極拳為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先生所創,是當今世界流傳最廣、習者最多的拳種。傳統楊式太極拳108式經楊氏三代宗師研習、修潤而定型,其風格舒展飄逸、寧靜大氣、柔和緩慢、含蓄優雅,它以獨特的練功方法和強身健體、治療疾病、延年益壽、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然而,當年楊家傳拳內外有別。世傳僅是一套108式或後來衍生出來的傳統88式、85式和83式養生拳架。在楊氏子弟內部傳承卻另有一套體系,這個內傳太極拳體系有三套拳,第一套108式、第二套加(家)手、第三套小快式。這三套拳的風格各異,招式、手法變化頗多,動作新穎別致,內容極為豐富。三套拳架,層層進階,各練一層功效。這個完整體系,由張文炳先生所傳,先生是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先生和楊少侯先生哥倆合傳的登堂入室弟子,是內傳弟子中極少數的外姓弟子。
這套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是楊澄甫先生1928年以前在北京傳授的早期拳架,與後期經楊澄甫先生修定的大架,從拳架結構上看基本相同,從招式手法變化的細節上看,不盡相同。早期拳架內外開合皆適中,更接近於楊健侯先生的中架,其拳路構思細膩、結構合理、科學實用,是技擊、保健、療病三者的自然結合。同時在處理一般動作與高難動作的協調安排上,都顯得非常適當,使習練者自始至終都感舒適、輕鬆愉悅。
楊式太極拳雖然有「不在形式,在氣勢;不在外面,在內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說法,但這是指功夫較深,動作已定型,只須從內動來帶動外形者而言。對初學者,本書強調先重形,後重意,先須力求姿勢正確,並把基礎打得堅固,才有利於技術的逐步提高。習者遵循楊式太極拳從「柔入手,積柔成剛,化剛為柔,剛柔相濟」的鍛鍊步驟。使身體各部位姿勢符合楊式太極拳「柔中寓剛」的要求。書中對習練楊式太極拳的要領、總體要求和運動規律作了闡述,以文圖並茂的形式對拳路動作進行詳解,習者若能揣摩深悟,能無師自通。
為有助於習者提高拳藝,筆者對幾篇太極拳古典理論大膽地作瞭解讀,權作引玉之磚,以求名家賜教。本書對恩師張文炳先生親傳的太極拳古譜《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原原本本全盤托出,願與習者共同研讀。
習練楊式內傳太極拳時,按照相關要求掌握純熟,並達到相當功夫之後,也就為進階楊式內傳太極拳加(家)手打下了紮實基礎。
我們相信楊式內傳太極拳的面世會受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歡迎,必將成為太極拳百花園中一枝絢麗的花朵!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深得武術界幾位老領導、老武術家的熱情支持,為本書揮毫題詞、作序。又曾得到劉熾京先生、劉科、呂驥、陳海欽、劉福來先生和張怡、張波、李慶華女士的鼎力支持,在此書出版之際,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