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沒有「覺醒」和「成長」,婚姻只是人生的災難
如果婚姻伴侶之間,必須不停的用「我不能沒有你」之類的甜言蜜語,來恐嚇彼此放棄「覺醒」和「成長」;那麼,婚姻只是一場災難和惡夢。
婚姻如果是苦,那是因為彼此有太多的依附、貪愛和執迷。
當你的親密愛侶對你大吼怒斥,或突然對你冷漠排擠,要記住,問題往往不是你做錯了什麼,或是你有什麼不好,而是對方開始過度地「依附」你的存在。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心煩氣躁,對另一半失去耐心且大發脾氣,甚至口出惡言,那也表示出你開始決定,把自己的人生全部依附在對方身上,而且沒有退路。
當你對自己或對方的這種情緒,有了覺知和省思,你就會發現,你內心對於這份關係的擔憂與不安,並不是別人的言詞或行為所造成,而是你內心的錯誤認知設定,以及不切實際的妄想所造成的。
只要你有了這種覺知,兩人的關係就可以朝正向的互動發展。畢竟,親密關係是最容易讓彼此內心形成「依附習氣」的一種陷阱。
許多夫妻或伴侶之間的海誓山盟,往往都在彼此沒有覺知的情況下,被不切實際且僵化重複的「依附習氣」,一點一滴地侵蝕殆盡,最後反目成仇,兩人之間的回憶只剩下不甘和仇怨。
我看過太多丈夫習慣性外遇,習慣性把過錯和罪責都丟給妻子,習慣性地要求妻子為自己的出軌收拾善後的例子;也看過妻子習慣性地把自己愛花錢行為合理化,把債務丟給丈夫的案例。
當兩人關係愈親密,就愈容易忽略生活上的小問題,而把對方的付出和犧牲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這往往是惡性依附的開始。
如果你可以在「依附習氣」形成前,察覺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時,立刻靜下心來反省,並中斷這習慣性的行為反應,你就能在觀照中,看見自己對伴侶的依附程度,以及彼此間存在的潛伏危機。
在兩人關係裡,用「愛」合理化自己的「依附」行為,只是本書作者想談的議題之一,畢竟,「覺醒」是無所不在,存在於生活之中,只要你能從覺知中看見自己和彼此的關係,不論是朋友或親人或是婚姻伴侶,都將是在覺知旅程中的貴人。
前言
覺者的婚姻,是深刻的相聚經驗
流經你的河水,
同樣流經我。--《卡布里之書》(Kabir)
「在裡面的人想出去;在外的人想進來。」大家猜猜這是什麼?
「泡湯?」不對。
「吃到飽的餐廳?」不是。呵,怎麼推論的?「因為吃飽了付完賬就要離開,沒吃的人想趕快進來大快朵頤。」這樣想很有創意……不對!
我說的是「婚姻」。我們對婚姻又愛又怕,所以在裡面的人想出去,期望重獲單身的自由;而在婚姻之外的人想進來,獲得共享人生、互相扶持的安全感與親密感。結婚很簡單,維持婚姻卻很不簡單。
讀過拙著《像佛陀一樣談戀愛,就是享受》(人本自然出版)的讀者都知道,佛法所說的「覺醒」是全面的,包括我們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還有我們的預期、恐懼、欲求,以及個人的「苦」、關係中的「苦」,這些通通要覺醒。
擁抱衝突,讓婚姻更幸福
我們觀察自己,從自己的行為中學習覺醒,從伴侶的一言一行中我們起什麼樣的反應,學習覺醒。婚姻關係中的酸甜苦辣大悲大喜情緒,是我們的覺醒契機,而不是船過水無痕,不學習也沒有成長。
我們學習安住於當下,認識自己的忿怒、恐懼、傷害,然後才能不必躲躲藏藏,躲避愛我們的所有人;之後關係才能真正活潑起來,更親密也更持久。
保持禪者的「初心」,潛意識的執著就開始土崩瓦解。無盡的同情、關懷理解穿透表面的語言與行為,幽默與喜悅取代了煩惱與執著。我們真正活在當下,每一天看到的愛人,都像盛開的新鮮花朵,我們用輕盈的舞步踏出更明亮的未來之路。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提供「完美的婚姻概念」,雖然書中我會提到許多長期的、互相滋潤的成功婚姻;我志在於鼓勵各位,在湍急、彎曲的大河之戀中,找到一片清清水源,讓生命的感情和靈魂發展與另一個人共創加分效果,一起成為「覺者」。
婚姻是千變萬化的互動過程,不應該有樣版模式。我在本書訪談的眾多對象,反映出人有百百種的不同樣貌。
有一對結婚三十五年的伴侶,我問他們:「結婚前交往多久?」
「那不是重點。」他們露出溫馨笑容。「剛進大學註冊的那一天,我們因緣際會互相認識,相愛至今。」
我聽完睜大眼睛,等於說,他們這輩子只有一個唯一的最愛,太不可思議、太厲害了!
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曾經歷一次以上的感情風暴,體驗失落、痛心、憂鬱、創傷,在不斷的挫折中成長,修成正果。
有些人只結一次婚,另有些人梅開二度、三笑姻緣……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很精彩,很不一樣。我碰見過老婆年齡比老公大十四歲的罕見特例,還有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人,也能結為連理。而婚姻是否幸福的關鍵,在於他們有沒有能力擁抱衝突、解決衝突,以及是不是仍深愛對方,與婚前的求愛、交往多久,沒有直接關係。
覺者的婚姻,是深刻的相聚經驗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個體,獨特就有差異,差異很自然就會引生衝突,更何況人的潛意識裡,都渴望保持一定的人際距離,求取個人自由、追尋刺激、釋放生活的緊張。所以,圓滿的婚姻關係,如何妥善處理衝突是很重要的一環,這一部分我們在書上也會討論。
很有技巧處理衝突,不一定能完美解決問題;但是,心懷善意、拉大眼界,可以調合兩個人的差異,呈現彼此的愛心關懷。
有一對伴侶這樣告訴我:「重點不在於層出不窮的問題,或總能找到解決之道;而是說,我們很有安全感,很有自信,能坐下來討論,化解任何衝突。我們都知道,我們可以互相傾訴,也互相傾聽。我們很清楚,我們不會因為衝突而『拆夥』。」
「當佛陀也結婚時……」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
佛陀指的並非「悉達多」這個人,悉達多年輕時早就結過婚,娶了鄰國美麗的公主「耶輸陀羅」。佛陀是一種象徵,代表「覺者」,人人都可以像佛陀一樣,成為覺者,人人都能成為覺者。所以,「當佛陀也結婚時……」指的是,一個追求靈性的覺者,他的婚姻狀態是什麼樣的境界?
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探索更為鮮活真實的婚姻關係,並提出實踐的可能性。一個覺者的婚姻不會是修修補補,像貼上無數OK繃的破裂關係,他們真誠、關懷、開放、接納、充滿愛的溫暖,有更多的信賴與安全感。
成為覺者,就是學習安住於當下,當一個人能真正活在當下,會很感恩、滿足。
一名僧人正要渡河,看見有個蓬頭垢面的老婦,邊哭泣邊向河中深處慢慢走去。僧人趕忙下河阻止。
「讓我死了吧!」老婦泣不成聲。
「怎麼回事?」
「我一輩子貧窮,生不如死哪!」老婦嘆息。
「有個方法可以從貧窮解脫。」僧人很慈悲地說:「把貧窮賣出去!」
「怎麼賣?誰想要貧窮?」老婦半信半疑。
僧人掏出身上僅有的兩只燒餅,遞給老婦說:「就這個價錢,賣給我。」
拿到沒有芝麻的壓扁燒餅,老婦立刻大啃,忘了想死這件事。
僧人向老婦合十禮敬:「善哉,感謝您布施貧窮。」語畢,踏水而去。
活在當下讓我們從舊觀念、從虛幻或絕望的預期中解放出來。我們終於勇敢表達慈悲、勇敢表達愛。
一個覺者的婚姻,是深刻的相聚經驗。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用關懷與善意解讀伴侶的每一個姿勢、每一句話、每一種表情、每一次碰觸,與每一回的沉默,心領神會。每一天都是充滿新奇的好日子,每一次的相聚都像初戀那麼新鮮美麗。
終極而言,佛陀的婚姻,噢,不,是「覺者」的婚姻,覺者的婚姻是非常深刻的合一經驗,如同卡布里的詩句:「流經你的河水,同樣流經我。」生命的大河不斷流動,那是更廣大的脈搏,在我們體內,也在我們之間。只要跳出淺窄的個人自我,放下恐懼、放下批評,我們立刻能體驗到。
一個無畏的生命旅者,願意同時面對自己的恐懼與熱情,回報是豐富的--他變得很放鬆、很喜悅、很透明、很值得信賴,而且有能力解決衝突,他就像源源不絕的活泉,淡淡的甘甜,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