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超炫能力來:是學生還是老師?
詹志禹
錯誤傳統:有學習、無快樂
不論是在中國或是在西洋的教育史中,教育都是很嚴肅、很刻板的活動,教學都是充滿講述、背誦、考試的歷程,教師都是手拿教鞭、鼻掛眼鏡的形象,學生都是排排坐、有耳無嘴的角色。這段悠久的傳統,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某些地方。如果單憑威權、指示、和體罰就可以做好教學,那麼,教師一定沒有專業地位,因為,黑道老大會做得比我們好。
錯誤改革:有快樂、無學習
二十世紀,經過個人主義、民主思想、人本主義、多元主義等思想的洗禮,社會開始有了反思,教育界逐漸揚棄傳統,開啟新的嘗試:從美國進步主義學校、英國夏山學校、到台灣近十年來的各種改革,基本上都有一個共通的理念:學習應該是快樂的、自主的、學生中心的。但是,無論中外,部分膚淺的教師,抓住「快樂」的特性,卻喪失「學習」的本質,尊重學生的自主,卻喪失教師的功能,以致於學生雖然玩得快樂,卻玩不出超炫能力來。如果單憑取悅、玩樂和放任就可以做好教學,那麼,教師一定沒有專業地位,因為,娛樂界的藝人會做得比我們好。
本書基調:有快樂、有學習
要幫助學生快樂地學習,絕不是放任學生毫無目標、毫無結構地盲目摸索或獨斷獨行,否則,只不過是重蹈進步主義學校以及夏山學校的覆轍。要幫助學生快樂地學習,教師需要有設計創意、有教育目標、有教學準備、並且有多樣策略,也必須擅於經營師生關係、營造班級氣氛、引導學生建構、激發學生創意。如果您覺得這些原則很抽象,那麼,您讀過、用過本書之後就會改觀了。
教育專業:從低年級開始
有人說:「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就是讓學生玩得快樂。」話外之意好像是說:「還談不上學些什麼!」有些小學教師本身也中了這個毒,因而爭著教高年級,被分派到教低年級時,就覺得自尊受損;專業自信愈不足的教師,這個現象愈嚴重。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自認為教低年級學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教材內容都很簡單,於是,某位老師就讓他教一週試試看;他到教室,翻開國語課本第一課,一看只有「來來來,來上學」六個字,他就大聲唸一遍,然後叫學生跟著唸,唸完之後,他就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個別叫每一個學生再唸一遍,好不容易每一個學生都唸了一遍,用掉了二十分鐘,但剩下的時間又不知道怎麼辦,他繼而想到這六個字必須教一個禮拜,一時之間,心中有苦說不出。(這是我聽自陳文典教授說過的笑話)。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難教,所以,教中學生學會牛頓定理比較容易,教小學低年級學生學會牛頓定理才困難。我敢打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大學教授去教小學低年級或幼稚園學生之後,都會舉雙手投降。沈惠芳老師在教育界很多年,所以,本書的許多教學活動,都是針對學生設計出來的,而且都是實地實行過的活動。她的成果,讓我們瞭解到:教學活動之千變萬化,存乎一心。這就是專業。
四類老師
教育界的老師有四類:第一類「不會說、不會做」,第二類「會說、不會做」,第三類「不會說、會做」,第四類「會說、會做」(此處的「說」含「寫」,意指表達)。第一類老師基本上屬於不適任老師,應該離開教育界。第二類老師偶見之於各大學教育院系的某些教授:只會「說教育」或「寫教學」,自己卻教得很差。第三類老師常見之於中小學及幼稚園的某些老師:雖然教得很好,卻說不出自己的教學怎麼好;雖然把學生帶得很好,卻不知其所以然。第四類老師通常較具有理念基礎、實行經驗、反省能力、組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而且是最具有學習力與成長力的老師。
十八年成長
花蓮師院有一群朋友來參觀沈惠芳老師的教學,結束之後在座談會當中,有一位朋友問道:「要多久才能像沈老師一樣地進行班級經營與教學?」我說:「至少要三至五年。」沈老師立即接著說:「但是我感覺這十八年來都在學習呢!」
教育界有些老師雖然有三十年的經驗,但只是把一年的經驗重複三十年。沈老師會自我探索,並向孩子學習,她永遠充滿好奇,不願做神,不以解謎者自居,只想模仿詩人,在黃昏裡掛起一盞燈,這是我最欽佩她的地方。
九年一貫
九年一貫新課程即將展開,課程統整是最主要的特色,但是如何統整?這是許多老師的問題。本書所展示的每一個單元教學活動設計,都同時涉及若干個學習領域或若干條基本能力,實在是課程統整的良好範例,也是多元智慧教學的良好範例。本書最後,從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來檢視書中的所有教學單元,我知道,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是沈老師追求自我突破的另一個開始,也是課程統整教學的另一個開始。
(詹志禹,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育心理系博士,現任政大教育系副教授兼政大實小校長)
我把自己變成一個謎了
沈惠芳
孩子,在我眼中,一直是一個謎。所以,我把自己當成解謎高手。每教一班新生,都以為愈發得心應手,一個個謎難不倒我。
可是教了以後,卻發現 每一個謎都不同於另一個謎,甚至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謎,一個比一個更複雜、更難解、更活蹦亂跳、更令人手忙腳亂。
謎會產生變化,
變化總會發生。
於是
我決定
觀察變化
適應變化
隨著變化移動
並且開始思考如何改變
也許,
把孩子當成謎不是錯誤,
把自己當成解謎高手卻是失誤。
當自己和孩子放在翹翹板的兩端,一方盛裝快樂指數或承載沮喪指數時,翹翹板就會
一上一下,
一高一低,
無意中便把自己和孩子變成對立的兩方了。
謎裡謎外,有了距離,自然解不開。
這該如何是好?
對了!索性改變自己,讓自己也變成一個謎吧!
當謎和謎在一起的時候,不再對立,當然也不再需要
解謎啦!
就這樣,我以輕鬆、平等、尊重、分享的態度,創造 出探索的學習環境。和孩子一起進入一個無學科藩籬,發展實踐能力的世界,一起掌握一個應用多元智慧,似小實大,似無還有的天地。
我們在課堂上製作讓人眼花撩亂的沙拉、在同樂會中各領風騷表演才藝、在笑聲此起彼落裡互換「舊愛」、還神氣活現的表演服裝、故弄玄虛的慶生、石破天驚的舉行餐會……
這些過程不是教導出來的,是學生經由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建構出來的。他們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觸摸、用舌頭去品嚐、用腳去走動,一邊思考,一邊操作,一邊調整,然後才能說:「啊,原來是這樣!」當孩子打破一切複製的知識,順乎自然,自行發現並掌握意義時,對於「學習」這件事也就逍遙遊於快樂之間,教室裡的瞌睡蟲自然不見了。
當然,從活動中玩出超炫能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不全然是一個憧憬,它可以使孩子的能力由蒐集知識回復主動解讀,由強迫接受轉趨自行探索。
然而,這樣的境界,對一些孩子來說,似是奢求。這 時候,老師就要放鬆心情,多留點兒彈性給自己。孩子禁不起考驗,達不到目標時;我們不要做神做魔,一路征服到底,讓自己有做神的壓力與做魔的心虛,束縛自己也為難孩子。我們所要征服的不是教學績效的一致性,而是自己內在的偏執與畏縮。
因為一無所有,反而富有;因為沒有預期,反而開懷。雖然我嚮往無拘無礙,無所求,無所依傍,卻無比自在的教育環境。然而「無中生有」的潛在目標,由醞釀到誕生,不是一蹴可及的。
為了讓新進的伙伴,在出發教學之前,擁有足夠的信心和行囊,書中的九個主題活動,提供了望遠鏡似的「設計源起」、指南針般的「教學目標」、地圖一樣的「活動流程」、以及如一份份乾糧的「學習單」。
走在教學路上,信心是需要的,行囊裡的東西,卻並非不可或缺,也並非是最佳組合。教學,是一門藝術,每一位伙伴面對的時間、空間都不相同。大家不妨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參考書中的做法或以自己的經驗補充書中不足,發揮創意,摩拳擦掌一番,開拓出更開闊的天地。
十八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帶著尋寶的樂趣,嘗試找出讓孩子熱愛學習的方法。雖然師生不過白雲聚散一場,答案總是藏匿在時間裡。但是我依然期許自己在離開教育崗位之前,能在教育園地中埋下幾顆種子,留下一些追尋的蛛絲馬跡。
鄭愁予在詩裡說:「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詩人在黃昏裡掛燈,當老師的我們亦如是。如果說每一本書就是一盞燈,這是我掛起的第十一盞燈,我能,相信您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