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婉心」 管家琪
真是不敢相信,出版於一九九二年的「小婉心」,居然已經十四歲了!奇怪,我沒覺得自己老了呀,可確實已經這麼多年過去了。
當初創作時,天衛公司考慮我還是一個新人,能力有限,並沒有限制非要寫哪一個時代,只說只要能跳出「現在」就好。於是,我的腦筋很快就動到了媽媽的身上。
媽媽的確是一個「大小姐」。外公是一個將軍,家裡總有好些勤務兵。媽媽小時候也確實因為八年抗戰戰亂的關係,隨著奶奶在外地居住,和家人分別了很多年。我在第一章「在遵義的日子」中所描述的很多小故事,都是媽媽小時候的親身經驗。
但我要鄭重聲明的是,我只是借用了媽媽童年的一個基本輪廓,在那個年代像這樣的事是非常普遍的,除此之外,「小婉心」中所有人物的個性、遭遇全部都是我想像出來的,有些人物還根本是我虛構的。有人以為「小婉心」是我媽媽的成長故事和愛情故事,那真是天大的誤會!如果是這樣,那我爸爸應該是「杜明」還是「王大同」?我爸爸在一九四九年是以浙江大學流亡學生的身分隻身來到臺灣,五、六年之後,先認識我外婆,然後才認識我媽媽。
老實說,「小婉心」中的人物,我自己最喜歡的是王大同。就是因為寫了王大同,我才知道自己似乎頗擅長處理這種個性憨厚,還帶著點傻氣的小人物。老友唐琮(也就是童話作家兔子波西)也曾經誇獎我王大同寫得不錯,還開玩笑地建議我不妨再寫一本「最後一個勤務兵」哩!
主人翁婉心的個性,甚至長相,坦白講,和我自己倒是挺像的。婉心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許多苦惱和疑惑,也是我自己的真實體會。剛開始寫作的人,似乎總是比較容易在主人翁的身上自我投射,想來我也不例外。
這也讓我聯想到,很多人總是不斷地問:「你是如何來了解現在的孩子?」其實,對於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家來說,最重要也是最可倚靠的資源就是自己的成長經驗。不管時代怎麼變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是不會改變的,只是表現出來的形式有所不同罷了。
為了寫「小婉心」,僅僅只是借用媽媽童年的基本輪廓,以及借用了一些媽媽童年的小故事,當然是不夠的,當時我讀了很多很多關於那個年代的書,特別是一些回憶錄,因為回憶錄中會有比較豐富的關於那個年代生活上諸多細節的描述,然後再轉化到書裡面。現在再看看,我自覺好些地方的處理都頗為稚嫩,畢竟還是經驗不足吧。幸好感情是很真摯的,我想這應該是「小婉心」能受到不少讀者喜愛的最大原因。
此外,說來好玩,「小婉心」主要的故事場景在南京,在寫「小婉心」的時候,我根本還沒來過大陸,而現在──我正定居在南京!這是不是一種有趣的巧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