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有趣的字族識字法
中國文字又稱為漢字,目前是華人所使用的文字。
漢字的起源很早,傳說二千二百多年前,黃帝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有了文字,人們可以記錄所見所聞,傳遞知識,漸漸成為文明之人。有知識,有判斷力,就不會再受鬼神舞弄,所以有「倉頡出,鬼神泣」的傳說。當然漢字起源,並非倉頡一人所為,它是歷代先賢們努力的結晶。
漢字的造字方法,傳統稱它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是依物繪形,隨體詰詘。如日、月、山,川。「指事」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如:「上」是先寫一條平行線,再向上畫一條直線,加上一小橫,指上面的意思;「下」字亦同。如「牟」是指牛口中出來的聲音。如「本」指樹木的下部分,「末」是樹之尾端。「刃」是指刀上鋒利的部分等等,所以稱「象形、指事」為「造字法」。
「會意」是用兩個或多個獨體字所組成的。例如,「采」是象形文的「爪」、「木」組合起來的。又「仙」是指住在山上的修行人;「巢」是樹上小鳥住的窩。會意與形聲稱「組字法」。
後來人們對文字的需求越來越多,於是就有了「形聲」字的出現。「形聲字」是:一邊「部首」和一邊「部件」組合的字。部首是形符,表示字的類別,部件是聲符,表示字的聲音,稱為「組字法」。古人造形聲音也很用心,他們尋找「聲符」時,通常也找與字義相關的部件,例如「睡」,「目」是形符,是眼睛,「垂」是聲符,字音是「注音」。就像是人眼睛下垂,睡覺的樣子。所以古人說:「形聲多兼會意」,就是這個意思。
「轉注、假借」是借用已有的文字,賦於不同的意思。如:母、娘同義;是「轉注」法。一字兩音兩義,是「假借」法。我們稱轉注、假借為「用字法」。
造字雖然有六法,但是最重要的是前四種。而這四種造字法,其中「形聲字」占有相當高比例。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漢字屬「形聲字」。我們從字典收錄的字,也可以看出這個現象。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只收錄了九千多字,到《康熙字典》則有四萬多字,現在有些字典,收錄的字更多。後起的文字,幾乎都是形聲字。
長久以來,人們總認為漢字——難認、難寫。西方文字屬「表音」的文字,幾乎是能說,就能識字。但漢字是「表形」的字,會「說」,未必「能識、能寫」,所以這是漢字難學之處。目前小學的課程標準,要識得二千二百至二千五百的字。學者們都努力的尋找一些簡便方法,可以在較短時間裡,學到更多的漢字。
漢字雖多,但它還是有一些規則,找到這些規則,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目前一般字典有兩百多個部首(形符),有四百多個部件(聲符),這些部首加部件,可以組成好幾萬個漢字。除了一些獨體字,每一個「形符」都可以和「聲符」組合。
目前語文工作者,一致認為「集中識字法」,可以增加識字量。於是有「拆字法」,把字形折開,去了解字義,如:(1)白+水=「泉」,(2)黑+土=「墨」,每一個練習都同時可以學三個字。上下是「卡」、不正是「歪」,也易學易懂。還有「以部首為主的識字法」,如:林、樹、枝、根等;或以「部件為主的識字法」,也稱為「字族識字法」,如:清、晴、睛、情⋯⋯有「圖畫識字法」等等。以上都是快速學習漢字的方法,只是拆字法,不容易有系統,以部首為主的方法,過於枯燥乏味,形同讀字典一般無趣。以部件偏旁的識字法,較為容易。
這本《字族識字活用寶典》用的就是「字族」方式的識字法。本書用了一百多個部件,加上部首,可以認識一千字左右。
「形聲多兼會意」,所以這些字族,在字音上,大致類似,在字意上是也可以聯想的。例如:夸、誇、跨、垮、侉、刳,這些字都有「較大」的意思。「夸」是大的意思;「誇」是講大話;「跨」是邁大步;「垮」是大面積倒塌。從字音上分辨,了解部件的意思,對於文字的了解就容易多了。
為了不使識字枯燥無味,這本《字族識字活用寶典》,以歌謠方式呈現,讓讀起來有節奏,有押韻,可以朗朗上口,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或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可以多關照字音的念法、再講解部首與字的關係。本書每學習五個「識字歌」,就有一則練習,讓學習者從練習中,加深「字」的印象。為了彌補無法把同部件的字,都編進有意義的歌謠裡,只好把相關字放在識字歌的下方,在閱讀了歌謠之後,可以再練習下面的字,如此,就可以增加識字量了。
本書構思了好多年,停停寫寫也只有六、七十幾篇,直到有一年在市北師兼課,有學生提供了幾篇佳作,增加本書篇幅,還有老朋友李春霞、胡曉英兩位老師,幫忙潤色修改,充實了本書的內容,在眾人協助下,才得以出版。在付梓之前,要特別感謝他們,也希望同好先進們閱讀之餘,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