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二千年上半年,網路股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二千年第一季華爾街漲幅最大的前十名個股中,有八檔為網路股。但是在四月份網路股受到分析師提出有過熱之嫌,使股價巨幅向下修正。僅在短短半月之內,網路股股價平均回檔幅度超過六成以上。網路股的新經濟與泡沫之說,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亞洲的網路股熱潮,從一九九九年下半年自美國蔓延開來到亞洲地區。包含日本、南韓、新加坡以及台灣地區的網路事業都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和一九九八年以前,許多人都對於網路的陌生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網路業者集資不易,看好網路發展的人並不多,秉持懷疑與否定態度的人大有人在,網路業者困窘,不少網路先烈壯志未酬。不到一年光景,網際網路一躍成為明日之星。又過了一年,隨著網路股股價受到修正,網路產業的前景又到受質疑,有難怪網路工作者覺得網路一日,甚於傳統產業十日的十倍速之感。
儘管網路股股價大幅波動,以及網路產業本身也面臨相當多的變化,對於網路工作狂熱分子來說,仍執著於推展網路事業,以及創造更多的網路商機。因為他們相信上網已經越來越普及,網路上豐富的資料以及即時性等多重的優點,沒有理由可以否認網路的市場潛力。新興的產業以及工作型態也一一浮現。這群網路創業家以及冒險家,對於自己的眼光深具信心,並且無眠無夜地工作著。因此,有明星的光環也好,無情的打擊也好,因為一切最後仍將回歸基本面,由實質以及成長性的公司,最後仍將贏得市場認同。
回歸於平靜沒有什麼不好。網路股發燒之際,的確有些投機份子假網路之名,行詐騙之行,也使得網路產業的確有一些泡沫化的味道。例如目前網路股的評估方式其中之一,為營收的成長性重於獲利性,所以出現了一些不肖份子採取高價進貨、低價出售,做賠本生意的方式,企圖營造營收成長、不重獲利的假象,以符合對於網路股當前的衡量標準。還有一些人開始追求紙上富貴,花在經營層面上的時間卻日漸減少。這些亂象自然成為抨擊的對象,並與歷史上有名的經濟泡沫產生聯想。同時,網路公司的表現差距也日漸拉大,真正可以獲利的公司浮出檯面,二、三流公司逐漸耗盡投資人的耐性。網路熱情趨於冷靜,現在的問題則是:誰能夠在網路泡沫破滅之後還能存活下來,並且真正獲利的公司。這不僅是投資人關注的問題,也是網路經營者必須時時調整與修正腳步的。
美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比我國快兩年,提供了最佳的學習典範。然而,網際網路受到文化、地域的影響很大,美國的成功模式未必適用於我國,更何況在企業經營型態上,國內外原本就根本不同。再加上網路的發展模式,也隨時改變與修正。不過,在全球普遍欠缺網路發展經驗的情況之下,前人的軌跡還是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而找出各國地域外在環境條件上的差異,以及因地制宜的對策,則為國內網路公司學習的正面意義。不管是新興的網路業者會以美國的同業作為參考依據,實體業也利用既有優勢加速投入網路的戰爭之中。每個時點進入網路產業的經營者所需面臨的問題都不相同,先來的不一會贏,晚來的卻越來越辛苦卻是可以肯定的。
伴隨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訊產業中半導體界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移轉到以乙太網路發明人麥考菲(Robert Metcalfe)定律為關注重心。雖然到目前為止,麥考菲所提出「網路價值因人口數成長,而呈現等比級數的增加」有待時間驗證,但是至少多數會同意網際網路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企業經營方式以及財富分配。不僅上網找資料或者收發E-mail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每家企業也架設自己的網站,利用網路成為線上供應商、販售商、追蹤訂單、運送和會計,還有和員工以及客戶保持聯繫等功能,但是這也不過是最基本的底限而已。因網路產生的新經濟型態,例如產生ISP(網路服務供應商)業者提供上網服務,或者入口網站提供搜尋大量資訊的服務,網路社群以及提供個人網頁的網站,一切幾乎以免費為開端帶來商機。甚至連網址Business.com都價值七百五十萬美金。還有資料指出,美國一九九九年第四季生產力成長五%,證明網路的運用可以使既有的資源增加價值降低成本。網路,還有好戲等著上場呢!
既然網路的定義也還在發展之中,遑論網路究竟帶來什麼樣的商機,以及對生活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一切爭論與推測都需要時間來驗證。以摩爾定律來說,對於半導體的影響與預測力是相當強的,但是也需要經過數十年的時間證明它的準確性。回想七年前聯電剛掛牌上市的時候天天跌停板,當時又有誰會認為台灣可以成為全球專業的晶圓代工重鎮?今日對於台積電以及聯電的高度肯定,同時也意味了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地位大勢抵定,晶圓代工產業發展至今已經累積了高資本以及高技術門檻,第三者難以輕易跨越,因而增強領導者的強勢地位,前景是光明而清晰的。相對的,網路則是模糊的,摸索的,也正因為如此,機會由此產生。如果網路產業已經可以論定成敗,成功模式已經確立,那麼無論投資人或者創業家又剩下多少的機會呢?在這個時間點寫這本書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因為網路的故事也才剛開始。我認為基本上研究或者閱讀網路資料的基本態度是動態性的、趨勢性的、調整性的,每階段性的策略都不一定甚至是相反的。而彈性,不一直我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