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本書於2017年初版後,台灣科技產業在跨國專利戰場上的烽火,似乎沒有以往的炙烈。台灣的經濟低迷了好一陣子,有亮眼盈餘的企業不多,不過要說沒有專利糾紛也非事實,只是對於訴訟案件的管理及案情的處理,多了一些變化。由於財力受限,為了控制支出,企業多會將本來委由外國律師處理的,轉而由內部人員進行大部分的工作,例如專利侵權分析、前案檢索、答辯策略等,有些公司則對於技術的掌握較為嫻熟,無需假外人之手。不論是為了省錢,或是自己處理更為放心,都顯示台灣科技企業對專利爭訟已經有高度的知識與經驗。
然而隨著全球競賽加劇,加上對岸的發展迅速蓬勃,更以大量的國家補貼促進產業成長,造成不對等的競爭。近年來我們的企業在薪資及紅利上都沒有明顯增長,實質減薪的也有不少,一旦對岸招手,人才外流時有所聞。台灣30年累積的經驗與成就,隨著經濟環境的停滯,生態圈逐漸變形。我們對人才的養成依然戮力為之,不過卻不確定這些培育能否奉獻給這片土地。
在這氣氛低迷的時候,我們依然有相當的捷報。旺宏(Macronix)公司與日商Toshiba在美國ITC、聯邦地院及其他國家的訴訟,獲得了8,000萬美元的和解金;工研院協助松騰實業,平息了iRobot的專利征討,進而擴大了松騰的市場利基。類似的故事,仍在我國的產業中不斷地上演。然而我們也聽聞新竹科學園區某些企業主,認為專利訴訟就是拿小鞋給對手穿,也是專利蟑螂斂財的工具,不外就是金錢與市場(還是金錢)的巧取豪奪,不認為專利與技術創新有相當的關連性。
30年來的生聚教訓,讓台灣產業對於智慧財產權的認知,有如光譜一般,擴散開來。我們在五光十色之中,梳理脈絡,看出端倪。創新是企業文化與功能的支柱之一,就如同財務、行銷等正能量,缺一不可。智慧財產權關係著技術創新與法律規範,進而彰顯經濟功能與市場力量。這是個領導者眼界與體系運作的結合,光有想法沒有優秀團隊落實,管理階層無法領受其效益,自然視專利產出為不得已的成本支出。台積電、旺宏等優質公司,智慧財產與無形資產是核心價值,專利可以是市場競爭的工具,不過這個工具是價值結晶的體現,也是企業文化呈現的競爭力道。這些知名公司如此,中堅企業或隱形冠軍也是如此看待智財。
美中貿易戰熱烈開展,智慧財產權的侵害是個核心的議題。台灣一路顛簸走來,對於無體財產的思維與作為,已經脫胎換骨,也到達策略轉折的臨界點。除了不斷追求生產成本的候鳥外,我們更有許多認知無形資產與智慧財產為關鍵的企業;期待台灣廠商與人才「走出去」,不但在新的生產基地開花結果,更知道這片土地30年來的珍貴成就,值得回來深耕。
本書第二版發行之際,共同主編陳在方老師升等為副教授。在方老師是個卓越優秀的法律人才,在國際貿易、國際仲裁及專利法的研究、教學與服務,是個傑出的學者與專家。年輕時在國內通過司法官(第16名)及律師雙榜,在美國求學時也通過紐約州律師考試,近年則受邀在歐洲授課。有幸與這位超群的青年學者共同研究寫作,也恭喜他實至名歸的成就。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榮譽講座
台灣科技法學會理事長
劉尚志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