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是我到天津大學任教後出版的第二本專著。作為國際法青年學者,能到天津大學工作是我莫大的榮幸。天津大學的前身是北洋大學,創辦於1895年,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北洋大學的法科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輝煌一時的成就,中國近代史中著名的國際法大師王寵惠、王正廷、徐謨皆畢業於北洋大學。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天津大學的法學教育一度停辦數十載,直到1997年重新設置了法學系。2015年,天津大學正式復建法學院。在首任院長孫佑海教授的帶領下,天大法學人奮起直追,在建設高水平法學院的道路上積極探索。2017年,我從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承蒙學院領導、各位前輩教師的賞識,有幸到天津大學法學院工作,從事我所熱愛的國際法教學與科研事業。作為年輕的國際法學者,每天穿梭於具有歷史厚重感的百年大廈,感受著前輩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既覺無限光榮,又深感責任重大。
與我的上一本專著《跨國公司母國的人權義務》(法律出版社)不同,本書主打趣味性,旨在對國際法領域的熱點事件和有趣案例進行評述,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觀察國際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國際法帶有很深的案例法印記,因此案例研究是學習和研究國際法的重要一環。國際常設法院、國際法院、國際刑事法院、歐洲人權法院等國際法庭的經典判決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不同文明相互碰撞的結果。這些判決往往思想深邃、說理充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然而,冗長的判決書也很容易讓初學者失去興趣,特別是讓母語不是裁判文書所用語言的讀者在幾十、甚至幾百頁的外語文字中迷失方向。本書在描述和評析案例時並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短小的篇幅突出亮點,聚焦案例的趣味性,以激起讀者特別是國際法初學者的興趣。
除國際性法庭之外,國內法院也是實踐國際法的重要舞台。因此,本書亦對荷蘭(例如有關氣候變化的Urgenda案)、美國(例如有關管轄豁免的案件)等國國內法院運用國際法的案例進行評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關係事件往往與國內事件相互交織,兩者關係錯綜複雜;單純依靠狹義的國際公法也很難充分解決國際社會的現實問題,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國內法相互融合的時代逐漸到來。本書所指的國際法現象不僅包括了狹義的國際公法現象,還囊括跨國法、涉外法律現象。例如,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本質上屬於體育自治的範疇,與狹義國際公法的關聯不大,但全世界對體育的關注使得體育法逐漸成為跨國法律部門。為了方便閱讀,本書分成國際公法、人權法、國際╱跨國經濟法和體育法四個板塊。
本書中的部分篇章已在《法治周末》報刊等媒體發表過。報刊文章的分散性不利於讀者集中閱讀,更不方便比較相互關聯或情勢相近的案件,而集結出版則能方便讀者閱讀。由於報刊版面所限,報刊版本的文章未包含註釋和參考文獻,不方便讀者進一步查證和研究,本書出版前增補、完善了腳註。此外,報刊文章發表後,很多事件亦有了新進展(例如在馬航MH17事件中,荷蘭政府於2020年7月10日在歐洲人權法院起訴俄羅斯;在尤科斯公司與俄羅斯政府的爭端中,2020年2月18日,海牙上訴法院推翻海牙地方法院的判決;在草甘膦求償事件中,拜耳公司主動進行和解),因此有必要及時更新。為了便於讀者進一步學習或延伸閱讀,作者以「小插曲」形式補充了相關資料和背景知識。本書有豐富的國際法案例和比較法資料,展示了作者對有關國際法前沿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可作為國際法初學者的讀本,亦可供國際法學者參考,以便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批判。感謝天津大學法學院和元照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本書得以順利問世。
于 亮
2021年6月11日於天津蔚秀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