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序
人工智慧(AI)是近年來各國的熱門議題,它是利用電腦程式來達成類似人類的各種感知能力、推理能力、創造能力與智慧等,甚至超越之。因此演算法、類神經網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相關技術的發展就非常重要。目前人工智慧的運用已經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舉凡常見的語音辨識、人臉辨識、路線規劃等,都可見人工智慧的蹤影。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與運用將更為廣泛,包括無人載具、醫療領域,甚至新創領域。
由於人工智慧經由機器學習大量的資料,進而在演算法驅動下有「創作」的能力,甚至有「研發」的能力。在智慧財產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在於:人工智慧創作或研發的成果是否可以受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如果可以受到保護,其權利歸屬於誰?這些都是當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現有的智慧財產制度,是為鼓勵人類文化上的創作以及技術上的創新而設的制度。人工智慧的創作或發明,原本並非立法者所預想到的規範對象,因此欲將人工智慧適用到既有的制度,就會產生許多問題,甚至有格格不入的現象。最根本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是否要開放既有的智慧財產制度來保護非人類的智慧創作?當然,更前提的問題是:是否有必要對人工智慧的創作和發明給予權利保護?
現有的智慧財產制度是以授予保護權之方式,提供(特別是經濟上的)誘因鼓勵人們進行創作和發明,以促進文化和文明的發展。人工智慧的創作和發明是否也需要有經濟上的誘因?有鑑於人工智慧涉及許多高端技術的開發以及大量的資料學習,如果提供經濟上的誘因給予保護,確實有助於其發展,是以此一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進一步的問題是,該如何給予保護?是否納入既有的智慧財產制度而賦予排他權,或是有其他方法?誠然,既有的法律制度並非一成不變而必須能與時俱進。然而要考慮的是,如果以既有的智慧財產制度保護人工智慧之創作與發明,對於既有的體系所會造成的衝擊如何?例如如果開放保護,則以人工智慧的運算能力,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產生並累積極大量的創作與研發成果,其數量將數百萬倍於人類文明迄今成果的總和,如果這些都可以和傳統著作或發明享有相同的排他權和保護期間,將會造成如何之影響?是否會產生壟斷並排擠人類創作的效果?然而如果不將其納入智慧財產保護體系,是否有其他方法給予保護?例如透過立法賦予一個特別權(sui generis)保護,就其權利內容、排他性高低、保護期間長短,甚至權利歸屬,另為適當之考量?這些都值得進一步思考。基本上這應該是屬於立法政策層面的整體性問題,而不應該只是單純法院於個案解釋適用法律的問題。當然,在立法尚未形成之前,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開發者,以及利用人工智慧開發應用者,還是可以透過契約的授權約定,確保自己的權益。
陳家駿律師長期耕耘於科技法律領域,包括電腦法、智慧財產權法等,是本人極為敬重的科技法律先驅。他近年來積極投入於人工智慧與智慧財產領域的研究,這本書是陳律師集結近期的研究成果,有系統地就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深度學習在藝術文化之應用與著作權適格及歸屬、深度學習相關專利、演算法之營業秘密保護,以及人工智慧之應用對商標之影響等,加以分析闡述,特別是對於國際相關案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國內第一本有關人工智慧的智慧財產權議題的專書,極具有學術與實務的研究價值,特為序推薦之。
司法院大法官
臺大法律學院兼任教授
謝銘洋
2021年4月18日
卓 序
全球各行各業面對複雜多變、由創新科技所帶動之數位轉型變革,正如火如荼展開,而這幾年來人工智慧的大爆發與突破,使AI技術引領人類文明科技進入一嶄新境界,更大幅影響人們之工作與生活。
全球KPMG集團向來積極投入科技創新之研究,根據《KPMG 2020人工智慧調查報告:科技產業》,與KPMG歷年公布之《FinTech金融科技創新報告》,AI在科技與金融業之應用最為先進且潛力無窮;而KPMG自己也身體力行開發出一項區塊鏈之AI應用平台:KPMG Ignite,並已成功獲頒美國專利,其係用來訓練機器學習之AI模型,可加速自動化決策、推動整合並增強技術功能,實現基於以智能和雲端之解決方案,以促進客戶數位轉型、風險管理並優化成本效益。同時,KPMG也關注AI引領之產業振興,與橫跨在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包括醫療、教育、法律執行和金融服務等領域中AI之應用。
依KPMG研究顯示,全球企業利用AI朝數位轉型方向發展,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儘管AI已導入產業運作,但也遭遇不少困難和挑戰。AI解決方案之轉化中,信任因素極其重要,其基於企業確保演算法管理之四項重點:演算法完整性(Integrity含數據有效性)、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演算法決策過程透明度)、公平無偏見性(Fairness without bias)和技術穩固與彈性(Resilience含法遵性);而AI可能之潛在風險包括:資料集中之數據偏差、隱私權侵犯(敏感個人與商業資料)、維持大數據可取得性並避免數據損失、GDPR規範對自動決策制定限制AI之效率和功用、大型數據集惡意操控之增加、AI演算法黑盒子(black box)運算之不透明度等挑戰;加上AI之資安管控議題等,這些都衍生AI面臨重要之法律因應措施,在在需要法律人配合協同與各行業之整合處理。
執業已40年的陳家駿律師,早年處理國貿、金融、海商、跨國商務糾紛與國際訴訟,嗣投入科技法律與智慧財產權領域,從電腦軟體、資通訊、電子商務與生技醫藥到近年之新興科技,見證並參與了台灣科技界之成長,業界聞名。KPMG Law Firm安侯法律事務所數年前邀請陳律師加入,何其有幸。自其加入以來,除指導後進外更積極投入AI、Blockchain與FinTech等KPMG既有之強項領域,從事AI相關專利與其商業應用之法律服務、規劃企業內部智財科技管理建置、協助客戶建構區塊鏈平台維護營業秘密機制,其已與本所同仁共同打造出新興科技領域之精英法律團隊,尤為感謝。
本書是陳律師二年多來從研究國際案例,到基於實際服務客戶所發現AI之法律與智財議題,有系統地予以整理分析,特別是其將AI涉及的技術內涵,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類神經網路與自然語言處理等予以介紹,然後再對應至實務上所發生IP智財(著作、專利、營業秘密和商標四面向)與具體法律爭點(理財機器人、金融監管和損害賠償責任),揭開AI在法律與智財適用上之面紗而得以一窺堂奧,讓法律人了解AI在技術面之原委,讓非法律人了解AI在法律面之課題,然後得以嘗試共同解決新興科技所帶來之棘手問題,故本書應是台灣在AI智財與法律方面第一本專業著作,並藉此帶動後續之深入研究,誠屬難能可貴。仰望陳律師於AI法律及智財領域之研究,爰謹為之序,期望其藉此書得以推動AI法律議題而臻引玉之心願。
KPMG安侯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兼所長
台灣/美國/中國律師
卓家立
2021年4月20日
再版序
科技進步的快速永遠令人驚艷!這幾年正當AI在各行業風起雲湧蓬勃發展之際,AI再度夾雲端、5G、物聯網,結合邊緣和量子運算多方匯簇,伴隨區塊鏈/智能合約,在2021年又掀全球矚目之「元宇宙」與NFT「非同質化代幣」新一波熱潮。
因AI運算不但可成為元宇宙關鍵之基礎建設,而元宇宙中最重要之五感體驗,不論是視覺或聽覺上透過AR/VR/MR等實境或複合之XR,皆需AI演算法來加持;甚至在AI趨動下業界早已引入觸覺、並繼續往味覺和嗅覺開發,來增強深化元宇宙沉浸式之體驗。更遑論,AI因可自行或輔助創造出許多作品的內涵(不論是林布蘭畫作或貝多芬第10號交響曲),多元應用使各類型創作得不斷「賦能與衍生」,讓元宇宙更多彩繽紛。
本書之再版,筆者特別盤整了AI的10個最新發展趨勢,同時針對AI可否作為發明人之議題,有鑑於知名之Stephen Thaler挑戰各地專利局並在英美等國判決之後,台灣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和澳洲上訴法院亦有判決出爐;而Thaler主導純粹由AI創作的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畫作,二年前向美國著作權局提出註冊申請,今年2月中著作權局二度予以拒絕,故一併加以介紹。
惟稍可惜的,因AI相關法律IP議題涵蓋實在太廣,本書付梓後,筆者雖又陸續在月旦民商法雜誌與月旦法學 雜誌,分別撰擬了「AI新藥開發設計應用暨其可專利性之主客體法律議題探析」,以及「從美國專利適格標的指南 ──談AI相關發明審查原則暨近年專利申請重要案例」,但本書因已有近22萬多字,而該二篇共亦有4萬多字,礙於篇幅無法一起收錄,筆者嗣擬將AI整合元宇宙與NFT等議題,再集結成冊供讀者指正。
陳家駿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