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觴一一人生朝露,文學千秋 夏祖焯
編著本書唯一目的乃因坊間無此類大學用教科書或參考書。本書的特色是涵蓋面廣,明白易懂,文字結構嚴謹無冗贅詞句,同時儘量避免筆者個人喜惡主觀呈現書中。本書初稿30餘萬字,現大幅刪縮至20萬字。即是為配合此一特性,固然也為顧及市場銷售而降低書價。筆者任職美國工程界多年,培育出工程師腳踏實地、理性及知性、客觀公正、重組織、避免鬆散之性格。故而編著一本系統性、歸納性、易讀的「文學導遊指南」書籍應是得心應手。
本書範圍大致包括四項:重要文學思潮發展及特色;重要作家生平;重要著作簡介;與文學史有關之當時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哲學、軍事狀況。文學理論僅在第一章略微提及。本書為介紹外國文學入門之書,編著時參考中英文書籍一百多冊,單篇論文不計其數。為顧及讀者不致被大量註解混淆,故引句、譯句或取意註解一律不列。
念台北國語實小時讀到先嚴所譯史坦貝克所著《小紅馬》一書,是首次接觸西方文學作品。先嚴曾任《國語日報》社長及發行人多年,又以何凡筆名在《聯合報?聯合副刊》寫「玻璃墊上」專欄30餘年。《小紅馬》究竟連載於此二報何家,已不記得。許多年後,史坦貝克成為筆者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他以加州塞林納谷為背景寫出《憤怒的葡萄》及《伊甸園東》等多部小說,社會主義色彩相當濃厚。而先嚴的專欄「玻璃墊上」30多年來一直為中下階層及軍公教執言,也是深具社會主義色彩的作家。
先慈林海音曾任《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10年,後因「船長事件」去職。印象中她讀一些翻譯的泰戈爾詩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多夫》,川端康成的《雪鄉》、《千羽鶴》等。我們母子連心,但在文學上相互影響極少,因為喜好不同之故。然而她對筆者在人格上的影響至鉅。年幼時受到殘留的日本文化、文學及電影的影響,乃因家庭之故。先慈為出生在大阪的台灣人,外祖母住家中時常以台語夾雜日語與友人交談。這也是日後筆者得以教授近代日本文學原因之一。
念建中時讀到白先勇學長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啟發對現代西方文學的興趣。多年後才知道他是建中學長,又在成功大學工學院同系。只是白學長保送入成大只念一年即重考入外文系;筆者對工學院無興趣,卻一路念下去,又做了許多年工程師才回國教文學。兩年前,筆者與白學長被元智大學以同為「國家文藝獎」得主、同為建中校友、同為工學院出身邀請對談。邀請人是文學院院長王潤華博士。年輕時曾讀過王潤華譯卡繆的《異鄉人》,譯筆流暢優美,對筆者年輕時文學思想的塑造頗有影響。多少年後被他邀往元智大學任教一年,現又蒙他推薦本書。另一位推薦者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長陳超明博士是建中小學弟。小學弟已作院長,誠是歲月催人。
余光中先生早年住廈門街,與筆者第一個家重慶南路三段很近。那時筆者認為青年學者余光中是文學青年的偶像。如今他具名推薦此書,又令我有歲月催人之感。馬森教授及清華大學蔡英俊院長是近年才結識的兩位高大英俊學者。這本入門的書有兩位美男子學者推薦,盼能對銷路有助。這中間是否有必然及偶然的關係,是個邏輯的問題,也是心理學的考慮。
中國社會科學院葉渭渠教授曾審閱日本文學一章;九州福岡的原田由夏小姐(Hanada Yuka)協助查出書中所有日本人名的正確英文拼音;成大校友陳維信學弟負責編輯此書;成大機械工程系同屆校友李文和博士審閱其中六章課文及附錄一;《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女士與內子在北一女同班。張女士就讀台大時我們就認識,但從未料到有一天她會出我寫的書。在此一併致謝。
文學重感性。編寫此書費時二年,常每日工作14小時連續數月。寫完卻無如釋重負之感,心情反而更沉重一一因為想到我國的文學教育,尤其是中文系的文學教育……。
我已逐漸老去,執筆至此窗外夜幕深垂,萬籟俱寂。隱隱聽到有一隻鳥淒然低鳴,那是夜鶯?是杜鵑?是台灣藍鵲?還是已逝去五年的母親在向我說什麼?
200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