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體的事物來表徵抽象的意念和感情,這個方法遠在兩三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就已經應用了。荀子大略篇有兩句話是:「絕人以玦,反絕以環」,「環」是圓形中間有孔的玉,「環」有缺口,就叫做「玦」,古代君主放逐臣下,不用直接講出來,只要賜給他一個玉玦就可以了,如果赦了他,召他回來,就賜給他一個玉環,「環」和「還」同音,「賜環」就是表示許可他回來的意思。
另外左傳記晉獻公命世子申生率兵出征,臨行賜給他一襲偏衣和一塊金玦,申生手下諸臣都講由獻公所賜的金玦來看,就可以看出申生必然被廢,甚至會被害,這段記載雖然表示古人對預兆的迷信,但也證明荀子所說的「絕人以玦,反絕以環」,不是讀書人高雅的想像,而是古已有之的老辦法老方式。
華封三祝—多福多壽多男子這代表著中國人古老的意願,為祈求如願,祈求幸福,我們的老祖先也同樣的用具體的事物表徵抽象的祈求和願望,因此許多代表吉祥的事物就被創造出來,雕刻的,繪畫的,刺繡的各式各樣代表吉祥的藝術品被保存下來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漢人的著作裡就記載著當時人用綺穀刻削,配合八彩,製成「榆葉」「無窮」,「水波」之文,作為筍囊,裙褥和衣被(見汪符潛夫論)。又古詩十九首有一首詩是「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這首詩已然清楚的講出那端「綺」的圖案是「雙鴛鴦」,用那端「綺」裁成「合歡被」,被的四周鑲上「結不解」式的花邊。
由這兩段記載,足可以證明漢代紡織品已然有美麗的,吉祥的圖案,另外也就證明「吉祥圖案」自漢以來就非常流行,使用也非常普遍,實用美術到此已然很發達了。
吉祥圖案多取材於動物植物或星月流水瑞雲,後來受到道教和佛教影響,圖案的題材日益豐富,設計日益精美;這些優美的吉祥圖案不但美化了漢唐以來中國人的生活,而且流傳到韓國日本,使韓國日本的實用美術都大有唐風,這是人所共知的是。
不過中國人的舊觀念都認為實用美術乃是工匠之技,不為士大夫所重視,因此除了營造法式和蜀錦譜兩書正式研討各式各樣圖案,幾乎再沒有專書來研究這些了;日本人於其所著的吉祥圖案題解,搜羅圖案相當豐富,解釋也沒有太大錯誤,叫真為中國人的我看了,內心真是百感交集,一則慚愧這本是中國人自己該做的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卻是外國人先做了;二則看到別人研究我們若大若山之事,無不全力以赴,才有這樣的成績,我們除了急起直追,沒有第二句話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