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常有人問我,如何自學翻譯或準備翻譯研究所入學筆試?這種問題回答起來難免籠統,畢竟翻譯是種長期累積的綜合性能力,而每個人的中外文能力、知識背景、邏輯思維、學習動機,乃至於對好譯文的想像都大相逕庭,如何給予一個四海皆準的答覆?但若真要提出於短期內提升翻譯能力的具體建議,我通常會說大量閱讀譯例和勤做翻譯練習,再加上專家對習作的評論回饋。這其中閱讀譯例和練習翻譯相對容易,不過要求專家幫你的譯作提出改善意見就缺乏門路。偏偏專業意見才是提高翻譯品質的墊腳石,只靠個人努力埋首苦練,可能自我感覺良好,但離專業要求往往還欠缺臨門一腳。
筆者在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從事翻譯教學研究多年,常思考除了翻譯教科書可供閱讀練習之外,有何方式可以呈現專業譯者和翻譯教師對於譯作的評點意見,值得有志學習翻譯人士參考學習。幾經嘗試,我體會到對於實際譯作的辨誤分析,可歸納出常見的翻譯手法和犯錯傾向,避免似是而非的翻譯陷阱,並解決實際的翻譯困難,是有效的學習途徑。由於翻譯錯誤的類型多端,有原文理解不當、有譯文表達欠佳,也有從詞彙、單句至多句間不同語言單位的錯誤等。而翻譯錯誤的原因更是複雜,包括中外語言能力不足、翻譯技巧使用欠佳、缺乏常識或主題領域知識、忽視文體風格或語域要求、不懂文化指涉、粗心疏漏等。也就是說,從翻譯錯誤中學習的所得非常豐富,其實比欣賞佳譯更加精微入裡,獲得更多益處。
因此筆者徵求本所數位優秀博士生共同編寫這本探討翻譯錯誤的專書,作者群中有資深多產的專業譯者,譯作在出版市場廣受好評;也有教授大學筆譯課程的教師,在教學現場了解學生的常犯錯誤和學習需求。書中大量真實譯例就是來自這些譯者和教師所收集的典型錯誤,可分成四大類:(1) 學生譯文、(2) 出版譯作、(3) 名著譯作、(4) 公共告示譯文。我們就這些譯例分析犯錯原因,提出建議譯文,再說明改善技巧,並提供翻譯習作與學習資源。這些精選的代表性誤譯和精心撰寫的內容,可作為教科書之外的譯者自我訓練教材,提升讀者的翻譯能力。
本書還有個特點,就是非常強調譯例的文境 (context) 對於譯文的影響,這也是目前探討翻譯錯誤書籍經常忽略之處。同樣一句英文在不同文境下,其實應有不同譯法,不可一概而論。為說明文境對翻譯的重要性, 筆者以張振玉 (1993) 的論述為例,他重譯林語堂用英文創作的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書中有句話Is there any hope?,舊譯本譯為「還有任何希望嗎?」這在沒有明確時空背景的情境下,很多人都會認為此譯文與英文原文一一對應,沒有問題。但張振玉指出該情境是描述某位女子跳水自殺後被打撈上來,旁人所問的一句話,而時值清末民初的北平,怎麼會有人說出「還有任何希望嗎?」這種西式中文。張振玉把這句話譯為「還有救嗎?」雖然英文原文並沒有「救」的相應詞彙,卻讓讀者覺得真實自然,符合其時空環境下說話人的口吻。
本書中許多譯例的錯誤亦是如此,原譯並未深入考量文境因素,就逕自以英文字面意義譯出,乍看下似可理解,不過總覺得語氣生硬而不自然,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讀翻譯作品的原因。因此本書在分析探討每則譯例之前,一定會先說明該譯例所處的文境,包括其出處來源和原文的功能目的等相關資訊,為如何翻譯提供指引原則。此外,我們建議的譯文亦強調傳達原文的效果和功能,也都是以原文的文境為判準依歸。
另外,大凡對翻譯有興趣的人士,都想嘗試翻譯不同文體和專業領域的文本,本書也提供這樣一個機會。透過眾多文類主題和知識領域的譯例,讀者可以進入不同譯者的翻譯心靈,體會他們如何理解各種主題風格的原文、表達相應對等譯文的過程,其間雖有犯錯或不當之處,但反而更能感受到譯者詮釋文本的多元豐富性,更多一層對翻譯可能性的認知。
本書雖是以修訂翻譯錯誤為主體,但我覺得任何譯者面對他人翻譯錯誤的態度都不應是見獵心喜,而是具有同理心的了解,不以一眚掩大德。西諺有云 to err is human,犯錯乃人之天性,除非從不動手翻譯,只做嘴上批評,否則身為譯者,孰能無過。本書作者群出版的譯著不少,也自承有錯就改,而編寫此書並非以權威之姿指正他人,更非以挑剔吹求、抑人揚己為本意。而且我們提出的建議譯文,正如其名只是「建議」,提供翻譯的另一種可能性,絕不是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是必須先提醒讀者之處。
最後,感謝和我一起奮鬥著書的六位夥伴,大家在課業和事業百忙之餘還要定期共聚一堂,討論譯例的辨識、析論和訂正,壓力大到破表,出書時程也被迫一再後延。我們對譯文極盡修訂之能事。《論語》〈鄉黨〉篇曾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形容對美食精製細做的講究。而本書作者則可謂「翻不厭煩,譯不厭瑣。」對於譯文用字講求精確,敏於糾錯,不輕易放過語意細微差異所導致的劣譯,有時對一字一詞的重複辯論修改可以曠日累時,與嚴復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大概相去不遠了。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最後書稿高達 13 萬多字,筆者再篩選精修為 11 萬餘字,但遠不敢說書中譯例已臻完美,恐仍有錯失疏漏之處。只期待我們分享翻譯觀點和技能的努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對翻譯錯誤的重視與諒解,也算為國內的翻譯學習盡點心力。
總言之,這是一本國內少見、專門討論翻譯錯誤的書籍,可是重點並不在批評譯者所犯錯誤,而是透過評析錯誤來增進翻譯的意識和技能。更希望讓讀者體會到翻譯是多麼容易犯錯的工作,而從錯誤中學習又正是提升翻譯能力的法門。如果引用佛家「煩惱即菩提」的說法,那麼在翻譯實務上「錯誤即正解」,也是頗為勵志的觀念。因此藉由本書,鼓勵讀者在翻譯道路上,不求無過,但求有過必改,如此則犯錯愈多,離修成正果愈近一步,善莫大焉。
廖柏森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