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台灣問題上從事有意義的研究
關信基教授(宗座社會科學院院士)
誰若想了解台灣的天主教會,本書是必讀之作,因為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論述這個地方教會由十七世紀在台灣開教、發展,以至由盛轉衰的軌跡。全書集中討論的範圍是在1949年以降,國民政府在蔣介石(1887~1975)領導下敗於中國共產黨,從南京遷到台灣之後的時期。
本書卷一的主調,一如編輯者所強調的,是有關教會的歷史事件、成果,以及對外和內在的複雜政教關係。在政教關係方面,不論大中華區內,或台灣與其他主權國家如梵蒂岡、日本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均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本書2018年先以英文出版,現更以中文譯本問世,堪稱為學術著作中,有關台灣教會的奠基之作,真是實至名歸。因為它不用傳統的宗教學、神學和聖經學探討台灣教會問題,它也並非採取傳統的方法,在單一學術領域中討論台灣;而是使用國際關係、社會學、法律和教育等跨領域方式,描述台灣教會。這種研究技術上的突破是需要的,因為近年台灣教會的政教關係轉變,帶來各方面不少的緊張關係。正如一般多名作者的作品,文集中每位作者筆下的章節,章章不同,節節有異,他們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詳細描述和討論,必定引起讀者的興趣。
卷一最突出的是第三章〈日治時期台灣的天主教會〉,該章不但提供詳盡的歷史史實,更有簡潔而富有洞察力的討論作結。本卷中有幾篇好文章,將迎合不同要求讀者的口味;王巧利筆下的〈萬金聖母聖殿:教會福傳與政府旅遊政策的相遇〉是其中之一。它的研究時段是2011~2015年的四年間,較其他的文章所涵蓋的時間範圍為短,但它的研究問題非常出色:因旅遊事業興起,引致不斷攀升的消費主義和俗世主義,是否會使萬金寧靜而神聖的氣氛受損?作者為保證研究結果的可信性,採用三重覆核的研究法,即轉錄、編碼和交叉檢查多個數據來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謙卑承認,鑒於她在所研究的天主教會內的平信徒身分,以及作為實地研究者,其結論可能在教會眼中存在偏見。[編者按:可惜本中文版沒有收錄王文,請讀者逕行參閱英文版。]
最後,筆者認為本卷有大量學術寶藏,為建構具意義的假設和理論,砌上一塊塊的研究磚石,築起以台灣天主教會為中心的宗教或社會政治關係的堡壘。張傳聖在第四章〈1950至1960年代台灣天主教聖統之發展〉中,以「萬花筒式的宗教組織」形容當時的教會。我們依此模式向前走幾步,可了解在多層次多花樣的壓力下,區域性和全球性的教會的內部發展和蛻變。在教會內部,這個問題涉及人民如何在不友善的土地上,傳揚外來的宗教。我們要問,教會如何與社會、政府及其他宗教建立關係?另一方面,放眼亞太地區,教會不論何時、如何成功地成為受人尊敬的宗教團體,除了在台灣之外,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菲律賓,甚至美國,沒有任何一個的過程是簡單順利的。
從世界的層面去看,本書卷一為讀者提供很多思考材料。例如:聯合國會籍問題;台灣對既有超級大國之名又有全球責任的美國而言,有何地緣政治與軍事價值;以及中梵關係緩和之下,台灣如何自處等問題。這些均是複雜、多變且同時出現的關係模式。這些清晰的特徵,從來沒有離開過台灣天主教會。
我們可以進一步想像,在一個完整而囊括一切的系統中,教會作為複雜的子系統,這些問題的互動,構成令人難以置信的台灣生活世界;因此,我們會發現,通過學術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它,是多麼令人激動。換句話說,複雜的系統理論,也許是研究常變的台灣天主教的最佳方法。本卷最大的貢獻,應是在於它能鼓勵其他領域的學者,在台灣問題上從事有意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