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台灣學界引進天主教更廣闊的研究領域
顧汝德(Leo F. Goodstadt,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卷二,與卷一同樣以高品質見稱,卷內各課題的研究相當剔透通明,它涵蓋台灣過去的歷史和今日的經驗,相當全面而具有權威性。而它面對教會在行政上和牧靈上的種種缺失,也有非常坦率的討論。讀者將發現這項研究不僅是為台灣天主教精心譜寫的教會歷史,它的用處(連同卷一)也不只是作為日後台灣天主教信仰傳播的標準參考書。本書的目標,還包括為台灣學術界打下基礎,並引領它走進天主教的廣闊研究領域。
基於篇幅有限,本序言不能詳細評論每個章節,只能挑選其中對台灣教會較為重要,及應受海內外天主教團體重視的問題來討論。首先,第二章〈台灣天主教本地化運動之成效探討〉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討論台灣天主教的「文人 / 知識份子」如何在華人世界,提出異於傳統文化的信仰觀念。作者經過詳細的分析後,在文末立論說:「中、西兩大文化傳統的宗教融合,必須有足夠的對話時間去醞釀,而且必須以平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為基礎」。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建議,天主教在台灣正在經歷教會史上眾所周知的歷程。這個神學和禮儀本地化過程往往持續很久,因為本地文化的「基督化」是教會要優先處理的問題。
第四章〈台灣天主教神學、禮儀與建築本地化探索〉對「本地化」進程的細節作了詳盡的論述,台灣教會如何以比較匹配的方式,使本地文化與普世教會的教義接軌。作者小心翼翼地臚列出多年來在神學「中國化」上的努力和進展。本章以牧靈工作的現狀作總結,說明單憑神學不能贏得救恩,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本書卷二亦提到教會需要克服的另一個障礙,就是「東方式的靈修」。第五章〈天主教靈修的本地化:台灣的經驗〉詳述聖功修女們在這領域上開始工作。作者指出,多年來台灣天主教徒對東方靈修的接受程度緩慢,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實,並究其原因,提出甚具說服力的解釋。因為東方靈修在天主教會內,不及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萊恩河地區的神秘主義者的靈修,更來得吸引。此外,彌撒聖祭的禮儀、〈玫瑰經〉和無數熱心敬禮的口禱經文,都能滋養天主教徒的靈性生命。不過,作者的總結是樂觀的。聖功修女為了推行東方靈修而成立的「心潔靈修中心」,變成了合一的祈禱所,它雖是聖功修女會主辦,卻由一位熟識東方靈修的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負責行政,吸引不少基督教神職與信徒,參與「禪修」、「泰澤祈禱」及默觀祈禱活動,他們在自己宗派內缺乏的,在這裡獲得。
在台灣教會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方面,也有個實際的障礙值得探討。究竟是國語或台語(閩南語)才是教會禮儀中應該使用的本地語言?究竟教會在眾多不同移民的後代中,要適應哪一批人,採用哪些語言?大陸移民在台灣出生的後代傾向使用何種語言?第六章〈禮儀語言的本地化︰台語與國語〉的作者指出,教會留意到這個重要問題,但除了容許台語、國語通用之外,別無他法。由於現代社會與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這態度是明智之舉。作者提出合理的論據,解釋台灣教會在禮儀語言的使用上延緩做決定的另一理由。他認為:「信仰是奧秘,原本就不易以有限的人的語言來表達,禮儀語言的本地化,其重點並不在於選擇語言的種類,更重要的是該禮儀語言能否進入參禮者的內在生命,並影響他們的外在生活。」(編者按:可惜本中文版沒有收錄黃文,請讀者逕行參閱英文版。)
本卷最具創意的作品,是第八章〈天主教社會訓導在台灣的實踐〉。這是透過一份優良的統計數據,研究教徒在宗教信仰的脈絡下,如何履行促進教會社會訓導的責任,以表達天主教信仰。作者分析資料的框架,是基於對教宗訓示提高個別教友的責任,提高教會機構的責任,提倡社會正義,保衛家庭的尊嚴和效能。作者發現一個混合的答案。台灣教友與其他宗教人士相比,給人的印象是在這些答案上,差強人意。這並非天主教領袖沒有推廣教會的社會訓導,亦非沒有神父冒艱犯險從事這些吃力不討好的社會運動工作。真實情況在於,台灣一般教友和全球各地教友一樣,屬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是不公義社會制度和措施下的受害者 / 犧牲品,而非壓榨者。地方教會有責任推廣基於福音教導和教宗及大公會議的訓導。本文作者在文章總結中引述台灣主教團近年一封牧函,既觸及修道人參與社會運動,又推介嚴規熙篤會的美籍牟敦(Thomas Merton O.C.S.O.,1915~1968)神父的隱修生活。他觀察到,牟敦正是20世紀普世教會中隱修生活與社會關懷合一的典型,「或許主教們隱然有這層用意,以此解讀並今後矢志而行的話,則台灣教會的社會訓導實踐就充滿希望了!」
第七章〈梵二後台灣天主教中文禮儀音樂發展之歷史回顧〉分析了教會生活的另一領域。作者委婉地指出,創作新的彌撒禮儀音樂,要符合台灣教會的本地化精神,儘管並不容易,但她以豐富的音樂知識,首次有系統地追溯近幾十年中文禮儀音樂的發展概況,也許能夠啟發有音樂與行政潛質的人士,在新曲創作方面更上一層樓。作者提出的結論有見地又敏銳。
本卷的一眾作者,意識到台灣持續的現代化和全球化,對教會日後可能帶來威脅和挑戰。這是一個與宗教沾不上邊的世代,但令人驚訝的是,本卷各章所涉獵的複雜問題,正是現代天主教徒面臨的重大挑戰。作者們博覽群書,對教會近幾十年來神學和禮儀方面的各種觀點,具備紮實的知識基礎,日後在國際脈絡下,可進一步研究教會的需要及作為。其中幾位作者關注台灣天主教會近年失去發展動力的問題,包括司鐸和修會聖召下降、教友人數停滯不前、教友對天主教社會訓導作選擇性的實踐等,因此在討論問題時,發現是因為早年教會為了傳揚信仰、吸引修道聖召、保護神學與聖經的正統教導而奠定的「基礎建設」已然崩潰。
要研究天主教信仰與現代台灣這個經濟和政治實體之間的關係,必須與其他地區的教會作比較,才能突顯本地教會和普世教會的動態,以及在信仰上、實踐上、文化上的區別。本卷各章為上述這些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