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訂者的話
出谷紀:以色列人信仰反省的核心故事
胡國楨
當今猶太教的立教根基,是古以色列民族的「妥拉」。其實,「妥拉」在整個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一直都沒有一套固定文本的「經典的正典綱目」,而是以「口傳」方式在民間流傳,並在會堂的附屬學校中師徒相承。直到主曆70年,羅馬大軍攻克耶路撒冷城、摧毀聖殿,整個民族流離失所、逃亡散居到世界各地之後,使猶太宗教文化有了幾乎喪失殆盡的危機。
這個大變故,讓以色列法利塞派菁英知識分子感覺到:應該為後代保留猶太文化的根,把新生命注入自己民族的宗教。他們沒有跟多數百姓一樣流亡出外,而是聚集到現今特拉維夫附近的雅木尼雅,建立一個靈修團體。
以色列民族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
為基督徒來說,「聖經」就是「新約正典綱目」及「舊約正典綱目」兩套叢書的合訂本。「正典綱目」(canon)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一根棒」或「一把尺」,它有固定的長度,可以用來當作測量的工具。這個字常以寓意的方式使用,指的是「準繩」,亦即「判斷事物的是非標準」。所以,為基督徒來說,「新舊約正典綱目」之中的各書卷,就是基督徒用來做為生活準繩的標準參考書。其實,基督徒稱為「舊約正典綱目」的這一套叢書,猶太教人士也稱之為「經典的正典綱目」,這套叢書分三類:
猶太教是以色列民族的傳統宗教,所以我們稱為「舊約聖經」的這一套叢書,就是以色列民族所講自己民族在歷史中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藉以作為其子民的生活準則。所謂「以色列民族」,就是從主前十一世紀晚期正式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王國開始,直到主曆70 年耶路撒冷城被羅馬帝國軍隊毀滅為止,這段期間一直都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這個族群的名字。
其實,以色列民族原本並沒有這樣一套做為生活準則的「經典的正典綱目」叢書。他們之所以會開始編寫這套叢書的關鍵,是主前六世紀初發生的那起悲劇性歷史事件:猶大王國被巴比倫帝國消滅了,菁英分子被擄到巴比倫去了。整個以色列民族因此就要從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了,這難道就是受到天主祝福選民的決定性命運嗎?
以色列民族編纂自己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
「申命紀歷史」可能是在主前538 年放逐結束、回歸耶路撒冷這幾年內編寫完成的。這套歷史主要是將收集到的有關君王事蹟的政府官方檔案資料,加以整編詮釋。當然,這些政府官方檔案資料中,也包括有政府史官編輯成冊的民間傳說故事,這類的檔案資料也被編纂出了《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等書,並把早已存在的《申命紀》連 結起來,被後來的猶太教尊為天主啟示給以色列的「妥拉」, 也就是基督宗教所稱的「梅瑟五書」,就是厄斯德拉向民眾宣讀的「上主命以色列當遵守的《梅瑟法律書》」(厄下八1)。
這期間,有心人士不只收集官方文件編成「申命紀歷史」 及「梅瑟五書」,他們同時也收集被保留下來的各先知神諭及宣講,編寫成「後期先知書」(「申命紀歷史」被稱作「前期先知書」)。至此,猶太「經典的正典綱目」中的「妥拉」和「先知」兩類作品大致已經編寫完成了。至於「文集」類的作品,大約是從這時開始收集編寫的,有些要到主前第二世紀才完成。
顯然,舊約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由口傳資料漸漸收集, 變成文字資料,最後經過信仰反省,而編輯成書;以「妥拉」這套叢書為例,就有「雅威典」、「厄羅亨典」、「申命紀派」、「司祭本」等不同源流(請參閱:本書4~7 頁,作者的導言)。這是以色列民族所講自己民族在歷史中與天主交往的標準故事。因而,舊約經文的含義非常豐富,有史料發生時的意義,有編輯者反省後所賦予的意義。研經若同時能注意各個層面的特質, 讀起來會更有意義,也會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