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是古代用來陶冶兒童性情、進行啟蒙教育的詩中極品。其中融合了唐宋兩代詩歌的精華,自南宋成書以後就廣為流傳,數百年來深受讀者喜愛,可說是古代最風行且流傳最久的詩歌基礎教材。清代學堂裡用的「三百千千」,就是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當時兒童就學,即教授《千家詩》。清乾隆年間的孫洙,也因為受到《千家詩》的啟發而編選了《唐詩三百首》。
最早的《千家詩》是南宋‧劉克莊編選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主要為唐宋詩人的律詩和絕句,收錄360多人的詩作,共1270多首。南宋‧謝枋得以此為基礎,編選七言《千家詩》約123首,清代王相選注了《五言千家詩》約84首。後人將二者合印,並增添了明朝詩人和劉克莊、謝枋得等人的詩作,共226首,成為今日流傳最廣的《千家詩》讀本,本教材則選入187首。
《千家詩》針對兒童所編選,所選的名家詩篇淺白易懂,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閱讀。編排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為順序,以便配合時令教學,豐富學童的生活知識。詩中的警策名句,尤其對學童富有教育意義。許多描寫景物的詩,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可培養兒童「天人合一」的概念,愛護自然萬物的情操。古人認為讀詩能淨化人心、高尚心志、鞏固倫常、敦厚風俗,如《詩‧大序》所說,古聖先王以詩歌「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千家詩》並非千家,只是形容詩人很多。本教材選入的詩人有唐代60家,宋代43家,明代1家,「無名氏」1家,共105家。分成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注)四部分,分別就《千家詩》187首詩篇(五言絕句36首,五言律詩39首,七言絕句80首,七言律詩32首),標示注音符號,並介紹每首詩的作者,再針對字詞和語句加以注釋、語譯,最後的詩中有話,說明詩的背景涵義、相關故事等,使學童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且能深入了解和欣賞優美的詩篇,進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培養儒雅敦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