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于力工
最近一位剛信主的姐妹遞給我一篇文章,題目是《我為什麼成不了基督徒》,請我在閱讀之後給她一些答案和指引。讀了之後,知道作者是大陸來的一位元學者,其內容和范學德先生所寫的另一本大作《我為什麼不願成為基督徒》一書,正是一個對照。要回答那篇文章,需要有在大陸成長並具有其人生觀、人生的經歷和相同的背景、並且能從其背景中「脫穎而出」成為基督徒的人,才能對症下藥,給予中肯的答覆。正在思索這一問題時,范學德先生來找我,問我可否為他新著《我願意成為基督徒》作序,我一口答應下來了。其原因是我剛好面臨挑戰,而又左右為難之時,這樣一本書正好回答了那篇文章的一些問題和作者的困惑。這是神的作為,早感動了范學德先生的心,並給他足夠材料來寫這本書,來供應這時代和一些人的需要。
范先生的大作是以小品文的格調來寫的,而且叫讀者甚有同感之靈——產生共有的靈感。本書的論述有情感、有理性,把基督教的信仰有情有理地說明出來,它不是堆積了無病呻吟的一些詞藻,而是從多角度來看作一個基督徒的過程,同時也把作基督徒的責任和義務逐一地加以說明,這對初信主的人可以加強信心和堅固信仰。總之,這是一本中肯、適用、有實效的書,求主賜恩,使讀的人蒙恩得福。
序二
黃雅憫
四年前,范學德弟兄把自己歸信基督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歷史的、文化的和理性的掙扎寫成了《我為什麼不願成為基督徒》一書。該書幫助了許多渴慕基督真道的朋友。不久前,一位芝加哥的牧師托我建議范弟兄寫一本該書的姐妹篇並為它取好了書名,叫《我為什麼願意成為基督徒》。當我向范弟兄轉告這個建議時,他說他心中早有此意,並且基本上已經完成了《我願意成為基督徒》一書的書稿。
《我願意成為基督徒》一書是作者幾年來在信仰的道路上掙扎的實錄,它不是神學的系統理論,而是作者在與主同行的歷程中所收集的一串默想的珍珠。如果說《我為什麼不願成為基督徒》描述的是一位無神論人文主義者歸信路途的艱辛,本書則是記錄他在歸信之後成長中的掙扎。
前普林斯頓神學院院長、神學家約翰.麥凱(John A. Mackay)曾根據人們對基督教真理的態度把人分成兩種:第一種他稱為「陽臺觀眾」(balconized Spectators),這種人好像站在老式西班牙樓房的陽臺上,觀看路上過往的行人,他們超然地站在高高的陽臺上評論一個個行人過客的道路、方向和行路說話的方式等等。這些「陽臺觀眾」是一群理論家、評論家、旁觀者,他們超脫於行人之外;另一種人,麥凱稱之為「旅行者」(Travellers),這些人也許也要面對理論問題,但他們更主要是一群實踐者、朝聖者。他們心裡更關心的是「往哪裡去?」「如何走前面的路?」「跌倒時如何再站起來?」等切身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探討「邪惡的問題」時,「陽臺觀眾」尋求的是理性解釋:「為什麼一位全能又慈愛的神允許邪惡存在?」而「旅行者」所關心的是如何在邪惡的存在中仍相信神在掌握,並仍然經歷神的同在、保守與拯救,讓「萬事互相效力」。在神論探討中,「陽臺觀眾」所關心的是如何從理性上整全三一神的「三而一」又「一而三」;而「旅行者」則終日思念的是如何榮耀父神,如何效法基督,如何順從聖靈……等等。
范弟兄這本書是一本為「旅行者」而寫的書,他所探討的都是基督信仰的「旅行者」所經常面對的問題,例如,神主權的揀選與人的自由意志的關係;信心與行為的關係;如何在每日生活中活出基督?如何讓基督在我們的生命中作主作王?如何面對教會中的問題?如何過教會生活?如何服事他人?如何面對自己的軟弱?如何傳福音等等。我相信,作者的背景和經歷使得他的默想尤其對我們這些來自中國大陸、在海外信主的基督徒會極有幫助,無論是學習如何在教會中與眾肢體配搭,謙卑虛己,彼此服事,學習放下自我,學習專心仰賴神,還是學習如何接受弟兄姐妹對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如何有效地向同胞傳福音,范弟兄的反思都可以幫助我們。
范弟兄的寫作與他的佈道一樣,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真誠。慕道友喜歡里程弟兄的佈道資訊,稱他「這人還是蠻講道理的」;對范弟兄的資訊,眾人常回應說,「這人很真誠」。我們感謝神賜下不同的恩賜用來為他得人。
范弟兄效法保羅、?古斯丁、路德等古聖,真誠地寫下自己的軟弱,自己的掙扎。他勇於剖析自己,將自己血淋淋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說,「摘下面具,在上帝面前我敞開的就是一顆赤子之心」,我們似乎還能聽到他的呼喊,「看我自己,我只能對作一個基督徒感到徹底絕望」,「我成不了我願意成為的我,成不了上帝要我成為的我,卻常常成為罪的奴僕」。在上帝的光之中,作者發現自己「靈魂的醜陋和黑暗」,心就像一個「腐朽的墓地」,有許多的「邪情、貪欲、驕傲、自私、詭詐」。讀者不要以為作者真的是一個「大壞人」;相反,一個越接近上帝的人,就越能發現自己的污穢和敗壞,就像先知以賽亞和使徒保羅。作者不但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軟弱,也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舊我、舊性情,他說,「在我的一生中,我每天都要不斷地對我的罪說『不』」。作者的真誠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生命中的污點,也照出了我敗壞的本相。盼望這本書也能成為一切真誠的讀者的鏡子。
這本書雖然由一篇一篇的資訊組成,但讀者千萬不要分割開來領受。比如,如果你唯讀第一篇「我願意」,你會強烈地感受到自由意志在歸信過程中的功用,但這只是真理的一面;真理的另一面則在第二篇(「不得已」)的資訊之中:神主權的揀選。這樣,如果這兩篇一起讀,你就能領受一個完備的真理--救恩源於神主權的揀選,人也有回應的責任。在第三篇,作者則試圖整合「神的揀選」和「人的自由意志」的關係,但不是在理性的層面,而是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的禱告,感謝,讚美和敬拜之中。
最後願主使用作者這本用痛苦和喜樂的淚水所凝成的默想錄,使之成為多人的祝福,切實幫助成長中的弟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