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上擁有七張「王牌」,可以讓他們的父母感到非常震驚、害怕,甚至暴跳如雷,這七張王牌是:
(1) 對父母無禮:瞪你一眼、翻白眼、講粗話、愛理不理。
(2) 逃學:把成績弄得一塌糊塗。
(3) 離家出走:跑到朋友家、好幾天不見蹤影。
(4) 搞男女關係:房間找到避孕藥、保險套。
(5) 抽煙喝酒:房間留下空酒瓶和煙屁股。
(6) 暴力威脅:講威脅的話、牆壁留下拳頭痕跡、玩刀弄槍。
(7) 自殺:服藥、割腕、上吊。
不管他們這樣做是故意的,還是裝腔作勢,這些行為足夠讓父母感到膽戰心驚,頭髮會在一個晚上完全變白。
當你打開這本書,你應該已經成為父母,或準備為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藉著你過去跟孩子所建立的良好關係,盼望上述的青少年問題並沒有出現在你的家中。如果你的孩子現在只有幾個月大,或尚在幼稚之年,也許你認為上面提及的青少年問題,離你太遙遠,不可能出現在你的孩子身上。不過,我希望你不要太過天真,說實在話,每天從網絡、電視、報紙等各種傳播媒體中,我們隨時都會看到與青少年有關的負面新聞,讓父母感到心驚肉跳。
二00九年的同一個月份之內,在三個不同的地方,發生類似的家庭逆倫事件。臺灣一名十七歲男生因為不滿父親有外遇,某天凌晨夥同朋友砍殺熟睡中的父親。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名十歲男童,疑因不滿父親管教嚴格,以來福槍射擊父親頭部致死。香港一名八歲男孩,母親認為他學習態度欠佳而罰打他手掌,男童因此心生不滿,報警告發母親。
身為專業輔導多年,處理過不少家庭中青少年個案,有東南亞的東方家庭,也有土生土長的西方家庭,不管這些家庭是屬於華人、白人或是黑人,據孩子父母所說,他們的孩子跟其他一般孩子一樣,儘管從小都有調皮搗蛋的時候,但基本上父母還能夠控制得住他們;但自從踏入國高中階段以後,孩子好像成了脫韁野馬,行為態度跟以前判若兩人,而且不受父母管束。有些是跟母親起衝突而動手打人的,有些是因懷孕而中途輟學的,也有些是吸毒搞幫派被送到感化院的。總之,前述的青少年的七張「王牌」,可以說是輔導工作中的家常便飯。
儘管今日養育孩子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前面所提及的嚇人狀況。孩子與父母關係如何,完全取決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抱持什麼樣的心態來養育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管教他們。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藉著我個人在輔導中所受訓練,和在輔導過程中的親身體驗,來幫助孩子尚且年幼的父母在教養兒女過程中,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過錯。更重要的是,盼望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美滿的親子關係。
為了更有效讓信徒吸收,這套書分有「原著本」及「小組手冊」,讀者可以按照需求而採用,而讀者現在手中拿著的是「小組手冊」。
在使用此材料作為小組分享時需注意:
人數:此材料適合六到七對夫妻(已經成為父母者)分享,由固定一對有年資的父母作組長帶領。
參與者:夫妻自願一起參加,原則上任何夫妻都可以參與。(但下列情況可能不很適合:外遇尚未完全處理,夫妻一方有酗酒、吸毒、嗜賭,或家庭出現虐待或家暴情況者。)
時間:此材料共十四章,適宜每週一次聚會。材料設計的時間考量以一個半小時為主,如果時間不允許,可按情況刪去部份內容。
特性:大部份問題以啟發為目的,部份答案可以參考「原著本」,,組長可按照小組需要,自行加添或修正此材料中所提供的問題。
組長:帶領者不宜作權威專家,組長應當看自己是一個穿針引線的導航員,要適當地起承轉合,態度要誠懇,透過發問的問題,引起組員的討論熱誠,期盼組員在分享過程中能更深入地討論,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到的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預備:小組聚會之前,組長必須先閱讀「原著本」相關章節,(小組材料裡的問題都可以在原著本找到答案)。
多組:若教會團契或多小組使用,可由牧師或小牧人召集小組長先作預查。
組員:組員最好事先研讀「小組手冊」相關章節,這樣比較容易進入狀況,隨時分享。
結束:鼓勵組員分享閱讀或查經後之心得,組長最後作總結,並以禱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