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經典傲然風流,渾渾無涯,如一部莎士比亞。
木心說,「英國得天獨厚的是文學之光華,一個莎士比亞足可使英國亡不了國。」喬伊絲也說得霸氣,如果都柏林在某場大浩劫中被毀,一本《尤利西斯》可以將這城巿重建起來。
經典的巨大能量穿透時間,之所以能使一個國家千秋萬世,甚至使一座城巿復活再生,乃是因為它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國度,文化的國度,理想的國度。一個介乎虛擬和真實之間的國度。
那些入於文字,出於書;入於光,出於膠紙;入於氣氛,出於戲劇的作品,不一定都成為經典,就在於能不能讓無生命的軀殼找到靈魂,能不能在舉世昏昏時,叫人聽見理想風中悠揚的笛聲;能不能在山窮水盡沒有方向時,叫人看見未來水邊青綠的草原;能不能在探問生命的意義時,叫人進入一個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的國度經典所建立的國是一個境界,既像是入於世,又像是出於世—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如一本《紅樓夢》,一本《罪與罰》,一本《臺北人》。白先勇說,「救贖一直是文學的主題。文學要達到很高的高度,必須觀照整個人生,必須跟宗教有所結合。文學最高的境界,也是宗教的境界。」
又說,「宗教與文學交錯,既有聖境,亦有煉獄⋯⋯道與藝交織,那不僅是現實人生,在小說故事裏,成為一艘渡筏。如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少了宗教關懷,也就不過是一本小說而已。」
宗教關懷,就是人的關懷。
每個紅樓人物,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一首詩。
經典立世;經典就是那書,書中之書。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經典,如《聖經》,如《天路歷程》。
《天路歷程》是一場夢境,是一本精神自傳,是史上最廣為人知的宗教寓言文學。夢中人名叫基督徒,受宣道師指引,逃出將被焚毀之城,一路朝原野盡頭的亮光走去,尋訪有一扇小門的天城,途中一切所經所曆所改變。這條路是基督徒的歷程,也可以是所有人的歷程。
《我-彼得》受到《天路歷程》的啟發,
以文學筆意重建使徒彼得跟隨他的老師耶穌的這段路途。
這不是一個夢中人,
這是一個展露內心精神世界的人物,
這是一條彼得的心路歷程。
彼得初見耶穌時的眼神交會,他跟隨了又退去又再跟隨的波瀾轉折,他從所見所聞中所得的學習培育,他面對自己極其不堪的失敗後所流的眼淚,他羞慚滿面卻又滿心愛慕地在清晨海邊與耶穌的對話,他試煉有時歎息有時受壓有時的種種煎熬,他面向死亡火劍迫臨時所浮現的一幕幕感人影像,這一切情感的流轉,思想的流轉,都成了他一篇又一篇的獨白,也把他這一個「人」—一個加利利草莾的漁夫,一個蒙召跟隨耶穌的門徒,一個耶穌所設立的第一位使徒,一位開啟天國之門並建立耶路撒冷教會的人,也是一位滿了人性美德,顯出靈性光輝,至終為信仰殉道的人—完整地建構起來。
究其然,這也是一個平凡如你我的「人」。
人說到底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可以自外於「人」,使徒彼得是如此,天路歷程中的基督徒亦如此。(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