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社會人生 抒發真實情懷
劉鐵忠的散文集《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寫的是他的生活經歷及所見所聞,感受感想,可以說是歲月的河流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王彬先生認為:「散文的一個重要元素,即以 『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散文必須以真面目對待讀者,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偽。」然而,在當下,有些散文作者追風成癮,驅趕時尚,以所謂「私人話語」為底氣,揮筆虛構散文內容,寫成了四不像的東西。劉鐵忠的散文寫作,堅持傳統散文的創作方法,繼承傳統散文「文以載 道」的精髓,在「散文是真實的藝術」這一創作原則的指引下,以真實 為經,以真情為緯,編織出了他筆下的一個個五彩繽紛的散文世界,一段段令人蕩氣迴腸的生活短片,一縷縷使人肝腸寸斷的母子親情,一齣齣令人忍俊不禁的調侃場面,一篇篇讓人拍案叫絕的妙文佳作。我與鐵忠是近十年的筒子樓鄰居,兩家相處得非常融洽,至於對鐵忠的印象,那就是他為人忠實厚道,沉默寡言。
九十年代初,偶然看到了他的作品,令我對他刮目相看。後來因為各自搬家,日子久了難得相見,有時在報端見到他的文章,很為他高興,並時常勸他出本書吧。去年冬天,他把五大本沉甸甸的初稿送給我,我一本一本地認真讀,甚至出差時也把它們帶著。讀著那些充滿真情而又生動如畫的作品,我時而為他對父母的那份親情而流淚,時而為他對高中中評職稱、寫論文的諷刺而會心一笑,時而為他對社會上的那些眾生相的描繪而點頭稱道,時而為他那種以調侃的口吻對醫護人員隨口開價的質疑而欽佩…… 散文是真實的藝術,正是基於對生活的觀察,對往事的回憶和對親 人的感恩,作者如數家珍一般,將那些疊印在心中的畫面一頁頁展示在 讀者面前。全書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戀愛婚姻」、「今非昔比」、「萬象雜談」、「感悟人生」八個部分。「往事悠悠」記錄了作者有趣的童年。讀者在知了、 燕子、大雁、桃花,以及聽雨、看雪等景物中,感受到身處大自然中的快樂。另外還有那些左鄰右舍的清晰記憶,雖寥寥數筆,人物形象生動 鮮明,呼之欲出,讀來令人興趣盎然。其中《童年瑣憶》真實再現了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的生活。透過作者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那個 年代真實的一面: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絕收,食物的極度匱乏,生活的萬般艱辛,以及人的頑強的適應和生存能力。
作者經歷了那段忍饑挨餓的苦難年代,但文字中卻沒有流露出怨天尤人的憤懣,而是以理性的態度做出了客觀的解讀。「溫馨親情」中寫母親的文字,感情飽滿,情 真意切,讀來令人動情、流淚,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感情細膩,充滿愛心,善良睿智的母親,以及在母愛的溫暖中成長起來的作者。「生活詠嘆」則寫了大千世界中一些令人好奇、好玩而又有趣的事情,其中也有著幾分艱難與苦澀。在《我二哥 的業餘拾荒》中表現了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他們雖然過著苦日子,但很開心,很滿足;他們半夜起來撿廢品,但在利益面前又表現出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心地。比如,「我二哥就推測:那天之所以撿到了19個塑膠瓶子,是因為老太太沒去。她為什麼那天沒去呢?也許她生病了,也許 是因為那天半夜下了一場大雨,老太太怕摔著不敢去。看來老人的日子過得也挺艱辛,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兒女贍養……我二哥對我二嫂說:『以後我們不要再掛記著垃圾桶裡的那幾個塑膠瓶子了。』」話語間流露出對老太太的同情和關愛之心。
「男人女人」和「戀愛婚姻」探討了 一些男女之間心靈及情感的祕密,其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語句,比如在 《男女般配》中寫道:「男女雙方所追求的,恰好正是對方所具有的。」這應該是「男女般配」準確的定義。另外如「女人的姿色只不 過能讓男人看了賞心悅目,而風情萬種才能使男人迷戀。」「如果她 不對你搔首弄姿,亂拋媚眼,回眸一笑,賣弄風情,那就不會偷走你的心。」「當愛慕者遭遇了美女那種勾魂攝魄的目光時,心跳會忍不住加快,思維會暫時混亂,事後又會想入非非。」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之間的祕密。
在當下拜金主義 盛行,道德嚴重滑坡的大環境下,作者以溫和其外,堅定其中的述說,喚醒了人們的良知,明辨了個人利益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作者引用了亞當•斯密在談到高尚的美德時說:「人性之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就在於克制我們的自私心,同時放縱我們的仁慈心;而且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從作者的這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對信念的堅守,對理想、信仰的追求,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在「感悟人生」中關於生命的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態度,我覺得都有獨到之處和創新之點。
散文的感人之處在於真情實感,散文的審美愉悅在於語言的美感。作者在這兩方面結合得比較完美。散文寫作雖然以「我」為中心,但又不同於當下流行的所謂「私人寫作」或者「私人話語」的熱點。純粹個人的情緒流水帳,完全屬於個人的恩怨得失,私人空間裡的那些雞零狗碎的瑣事,癡人說夢般的意識流囈語,只適合「孤芳自賞」,而不適合拿出來示人,因為在生活快節奏的當下,誰有閒心去關注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散文寫作只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才能貼近讀者。讀鐵忠的散文,無論是「憶舊」,「談 時代的變遷」,還是「看風景」,「觀世態」,無不流露出對於自然、 社會、人生、人性,以及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和關懷,很容易讓讀者產 生共鳴。如「那些家有空調,出有小車,在公司裡吹著涼風的人們,看看那些在滾燙的馬路上騎著三輪,汗流浹背地匆匆走過的送水人;還有 在烈日暴曬下的建築工地上,那些揮汗如雨的農民;以及在街頭巷尾冒著酷暑,守著一車西瓜叫賣的農民兄弟,實在沒有理由抱怨天氣的炎熱。」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而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關愛他人;而人世間有了相互之間的愛,才能產生情感上的 共鳴,才能讓人感到溫暖。」作者的真情表露,喚醒了人們沉睡的愛,並把這種愛的呼喚引申到社會意義。這種「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傳統文化思想,在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當下,實屬難能可貴。
王景科(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寫作學會會長、博士生導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