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2年我第一次訪問臺灣,回來以後寫下這樣一段話:「在臺灣,多次接觸到『感情』、『信仰』之類的說法,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在政治文化中,信仰、感情和習慣、態度、性格、氣質等等都是屬於政治心理層次的,而心理狀態往往是相當堅強的、持久的、不容易改變的,研究兩岸關係問題,不應當忽視這個層次的研究」,「只有瞭解在政策措施背後的深層的因素,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而正確地認識對方,則是達成共識的必要前提」。此後,我有意透過與臺灣各界人士的交往,廣泛蒐集臺灣民眾心態、政治心理、主流民意、「主體意識」、群體認同等方面「鮮活」的具體的資料,並且長期從事這個方面的研究。本書是多年來研究這一問題的論文的結集。
第一部分有一組論文研究各個歷史時期臺灣民眾的政治心態,包括從古至今的歷史記憶,1945年以來對臺灣內部政治實踐的心態、對兩岸關係的心態,目的是說明:由於臺灣歷史與大陸歷史有一定的差異,近幾十年來兩岸又處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因此臺灣民眾對臺灣歷史與現實以及兩岸關係的看法,與大陸同胞有許多不同。「歷史記憶」導致臺灣同胞形成一些特殊的心態,諸如悲情心態、「出頭天」心態、優越感心態、「小國寡民」心態、分歧的認同心態、複雜的統「獨」心態等等,而這些心態是大陸同胞所沒有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應當強調,不瞭解臺灣民眾的歷史記憶與特殊心態,就無法深入地認識臺灣的現實。我認為,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有責任幫助大陸同胞深入瞭解臺灣、深入瞭解臺灣民眾的心態。所以這一組文章著重運用比較豐富的具體資料,介紹臺灣民眾在各個方面的心態,主要是政治心態,讓大家瞭解臺灣民眾在許多問題的看法是與我們不同的,這是認識臺灣、研究臺灣必不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我願意承擔這項工作。
由於不瞭解臺灣民眾的心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陸一些媒體強調「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是臺灣的主流民意」,認為臺灣當局「違背了主流民意」。在文中,我對臺灣主流民意作了「細化」分析,指出它具有兩重性,而其中的一面就是針對大陸的,並且從理論上說明上述流行觀點的錯誤所在。
此外,本部分還對臺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政治心理、「臺灣主體意識」進行了研究,目的也是説明大陸同胞具體深入地瞭解臺灣民眾的真實心態,並且採取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這就是我一貫強調的「同情的理解」。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只有這樣才能化解敵意,增進兩岸人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