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神魔小說 知名兒童暨青少年文學作家 管家琪
文學大師魯迅曾經說,一般人的歷史知識多半是從小說以及由小說改編而成的戲文中學來的;這種現象至今依然存在!只不過魯迅那個時代的「戲文」成了今天的電影和連續劇。
不管是哪一個時代,確實都會有很多的創作者〈比方說今日的影視編劇〉很喜歡從古典名著中去汲取營養,因為古典名著的資源實在太豐富了!不僅可以從中找到精采的故事,還可以找到很多早已深入民間的人物形象,很能引起大眾的共鳴;而許多不朽的古典名著,也經由這樣的方式歷久彌新。
譬如,「哪吒」就是一個不朽的人物形象,不斷以卡通、影視、舞台劇等不同的形式與大眾見面。他一方面天真活潑,一方面又是靈珠子化身,到了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身長六尺,力大無窮;紅肚兜和金鐲本來是一般幼兒常見的裝束,但是哪吒的紅肚兜叫做「混天綾」,金鐲叫做「乾坤圈」,都成了厲害的武器,而他腳踏風火輪,看來彷彿是遊戲,實際上卻大有神通……這樣的形象設計實在是太突出、太迷人了。
哪吒不僅外在形象獨具魅力,內在思想也很深刻,很能打動大眾。與哪吒相比,哪吒的父親李靖顯得非常冷漠無情。後來當哪吒藉蓮花還魂現身之後,竟氣呼呼的跑去找李靖算帳。在過去封建道德那麼根深蒂固的年代,這種叛逆的情節可真是大膽得令人瞠目結舌;儘管哪吒的報仇行動〈似乎應該視之為一種反抗〉失敗了,但行動本身的意義還是頗令人震驚。
三、四百年以來,「哪吒」這個人物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而這個人物則是出自明代神魔小說《封神傳》〈也就是《封神演義》〉。
《封神傳》成書年代大約在明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稍晚於《西遊記》,一般都認為作者〈有許仲琳和陸西星兩種說法〉在創作時顯然受到《西遊記》的影響;《西遊記》以唐憎玄奘西天取經的真實歷史事件為基礎,再加以文學化的想像,《封神傳》則是根據商周之爭這段歷史的一番演義,而且兩者都充滿幻想。
雖然就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來說,一般都認為《西遊記》明顯要高於《封神傳》,但《封神傳》還是創造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除了哪吒,同樣是七歲小男孩,後來因貪吃奇特紅杏而長出肉翅的雷震子,以及發跡前窩窩囊囊、後來卻呼風喚雨、成為伐紂最大功臣的姜子牙等。民間甚至藉用姜子牙的形象又創造出一些俗諺,比方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子牙在此,百無禁忌」〈因為姜子牙經常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言而無信」對他來說根本是家常便飯〉,由此可見《封神傳》一書傳播之廣。
以改寫版來說,這本東方版的《封神傳》所呈現的篇幅算是相當充實的,改寫者朱傳譽先生又是文壇前輩,對於如何擷取原著精華、如何以淺白的文字讓現代讀者在閱讀時毫無困難,都非常的有經驗,孩子們就算透過卡通、電動遊戲和影視作品接觸過哪吒,若能來閱讀一下這本《封神傳》,一定會驚奇的發現原來原著中的故事要更加精采!不僅哪吒的故事不可不讀,其他許多篇章也都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