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偉大的航海家∕許恆禎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長征,是世界史上最早的航海壯舉,也是人類首次大規模越洋跨洲的航海行動,較之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早了約八十年,比麥哲倫繞行全球早了一百一十三年。這個行動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四個第一:時間最早、規模最大、造船工業技術在當時獨步全球、航海技術也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以當時的航海技術而言,這樣的行動不僅艱鉅且充滿挑戰,為了達成任務,鄭和帶著所有的部屬,毫不畏懼的航向未知,其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可惜有關此次航海行動的官方資料,在鄭和逝世之後即遭銷毀,故其航行目的、船艦規模及相關細節,至今仍為史家考據的議題。
鄭和船隊走過的這條航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路,不僅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帶來極大的貢獻,同時也是一條在戰略上重要無比的戰略航線。此外,根據可靠的史料,鄭和的航海行動打開了明朝對外的貿易活動,並為明朝政府帶來豐盈的國庫收入,所以亦可視為明代官方的貿易開放政策與行動。
本書改編自明朝羅懋登著《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以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為主軸,記述了過程中經歷的征戰與所到之處的風土民情,是一本結合冒險經驗與神怪故事的傳奇小說。讀者如果把時間拉回到六百年前資訊傳播尚不發達的明朝,試著以一個古代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你將會覺得大開眼界,發現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再細讀各國所奉獻的貢品清單,也會有琳琅滿目、目不暇給的感覺,對於千里之外的蠻荒之地,也許心嚮往之,從而興起前往一探究竟的念頭。
古代中國以其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強國,向來皆以天朝自居,因此,故事中可以看見鄭和與各國的往來皆稱對方國家為「番邦」,然而鄭和下西洋,並不輕易使用武力,亦未蓄意侵占他國領土或霸占其他國家做為殖民地;所到之處,皆秉持和平友好的精神,敦睦友邦、以德服人並宣揚中華文化。素有「禮義之邦」封號的中國,雖有強大的國力,但對於弱小國家仍然以平等互惠的方式對待,而非欺壓或侵略,較之一個世紀之後,歐洲國家以其船堅砲利,橫行世界、燒殺虜掠的作風,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亦值得身為華人的我們感到驕傲。
臺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千百年來皆藉由海洋與世界接軌,由於其土地狹小、物產不豐,故與外界的往來就變得極其重要。近年政府覺醒於我國的海洋國家本質,大力推動海洋教育,然而,在「親海、愛海、知海」的目標之外,更應培養國人勇於面對未知、冒險患難的海洋精神,積極進取、對外開拓,以做為一個熱情洋溢、奮發無畏的海洋子民。在閱讀這個故事後,面對艱困和不確定的未來,更應效法鄭和下西洋的勇氣,培養自己「有為者亦若是」的氣魄,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困難,努力拓展自我的生命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