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經典文學離我們並不遠◎管家琪
中文是聯合國所定的五種官方語言之一,「漢語熱(也就是中文熱)」更已是一種全球性的熱潮。照理說我們都很幸運,生來就能掌握這麼重要、這麼美的一種文學。但是,所謂「掌握」,也僅僅是「會」的意思,可不一定保證就一定能學得好。想要學好中文,一定得大量的閱讀。
任何一種文字,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會只是一種單純的工具,它們所代表的是背後的文化,只有了解和熟悉了文化,才可能真正學得好。在這種情況之下,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自然不言可喻。特別是對於經典文學的閱讀。
經典文學不但是語文的基礎,也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經典文學離我們並不遠,它們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譬如我們現在所經常使用的成語和俗語,必定有一個典故,這些典故就都是在經典文學裡。我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只要是在中文的環境,經典文學將永不消失,只會歷久彌新。
「中國故事寶盒」(一共十二冊)自二○○三年九月出版以來,受到很好的回響,還有大陸簡體字版、馬來西亞版以及香港版等不同的版本,此番我們沿續廣受歡迎的「強調故事性」的風格,又挑選了六本同樣是故事性很強、又特別精采的中國古典文學,改寫成小朋友和青少年適讀的版本。希望小朋友和青少年朋友都會喜歡我們為你精心準備的這些精神食糧,並能從中獲得營養,既豐富你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你的語文能力。
【前言】最精釆的諷刺小說◎管家琪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知識分子的生活史。作者從元末明初開始寫起,一直寫到萬曆年間,前後歷時兩百多年,可以說幾乎反映了整整一個朝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這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相當少見的。
魯迅先生曾經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表示,自從有了《儒林外史》,中國才開始有了所謂的諷刺小說。確實,作者吳敬梓用諷刺、辛辣有時又不失幽默的筆法,描寫了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由於醉心八股舉業,希望藉此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他們有的生活困苦,甚至不得不賣兒賣女,如倪廷璽的父親;有的周游四方,以至客死他鄉,如牛布衣;有的故作放達,假充名士,如權勿用等等。而王冕、虞育德以及書末所謂的「四位奇人」等等,則無疑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典型。特別是「四位奇人」,表面上看來雖然都只是市井小民,作者卻都賦予他們讀書人的性格,寓意深遠。
《儒林外史》雖然假託明朝,實際上是反映清朝康乾時期的知識分子的命運。這當然是與作者吳敬梓個人真實的生活經驗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吳敬梓出生於清康熙四十年,卒於乾隆十九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存年五十四歲。在康熙盛世中,社會安定,而朝廷對待知識分子的策略則是懷柔與鎮壓相互結合,一方面用科舉籠絡士人,一方面又大興文字獄來迫害知識分子。正由於社會上充滿了許多矛盾的現象,無形中也就提供吳敬梓一個絕佳的創作題材。更何況吳敬梓本人科舉不順,又遭到家產被奪、愛妻病故等一連串的重大打擊,對於人生、對於知識分子的定位,都有著深刻的體會,這些體會,日後自然都融入了《儒林外史》這一部傑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