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領會幸福的奧義◎廖玉蕙
時隔十年,回首再度重閱這本當年的選集,仍然覺得溫暖親切。
十年過去了!當年坐在客廳裡驚看的少年持刀砍殺父親的新聞,不但沒有絕跡,反倒成了司空見慣。在這樣渾沌的年代裡,除了努力讀書之外,我們的學生好像還需要些什麼來充實內在的惶惶然;在這樣躁鬱的氛圍下,除了盡心工作外,我們的社會彷彿還需要些什麼來穩定沸沸湯湯的情緒。當冷血與腥羶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親情的維繫只剩了物質的相互給與時,人間的溫度必然驟降到最低點,人們心中的空洞勢必越來越大,甚至萌生不知何去何從的茫然。
《中庸》上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把孝順父母當作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基本指標,放諸四海而皆準。古老的經典或美德原有它的普世價值與核心意義,可惜的是,往往被制式教學與無聊的試題給連累成壞人胃口的糟粕。如今,在兒女弒父、棄母的新聞不斷,品德教育再度引起人們關注的當兒,現代人有感而發的文章,或許因為親近現實環境,往往更能發揮就地遮蔭、立時解渴甚至振聾發聵的作用。尤其經過細心揀選的篇章,有針對性,具時代感,議題往往緊扣學生的生活、掌握時代的脈動,既可以欣賞文學之美,也可以討論人際關係,應該是很好的課外教材。
多閱讀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的天地;讀好書能涵養個人的胸襟與氣度,積累思想的高度,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什麼樣的年齡層,關心什麼樣的事?該讀(或想讀)什麼樣的書?卻也是個不可忽略的思考角度。換句話說,我們該拿怎樣的文章來打動學子的心,讓他因感同身受而產生共鳴,因共鳴而願意去思考,因思考而豐富甚至提昇。
這本選集題材多元、寫作手法各異、內容引人低迴,很適合給國中生閱讀。十三篇文章中,作者群兼顧名家與新手;風格概括婉約與豪放;內容歷久而彌新,寫作手法則抒情有之,敘事有之,嘲諷亦有之,學生看了,非但不致獨沽一味,且能見識文學的風姿綽約。如果當成課堂上的參考讀物,文章後頭所附的「想一想」題綱,可以幫助老師及學生一起思考許多人生的問題,充分達到情意開發的教育目的。
因為文章多元,討論的問題也跟著關涉許多層面:〈五斗櫃裡的祕密〉觸及青春期很敏感的「偏心」問題;〈流星雨的天空〉寫盡國中生父母左右為難的心事;〈根〉的尋根追源,幫助祖孫兩代彼此了解,對「老人心境」的描述具體而微;〈小王子〉用婉轉曲折的故事呈現誤交損友及親情溺愛的後果;〈女兒〉書寫小留學生的困境及中西教育的不同;〈女兒離家時〉描摹兒女振翅高飛時父母的不捨心情;〈給孔子的一封信〉以詼諧的語調痛切淋漓的刻畫可憐天下父母心!〈面會〉挑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並提出如何包容示愛的互動;〈凡間牡丹〉敘寫傳統母親的悲哀與無以倫比的堅強;〈黃先生不流淚〉逆勢操作,顛覆父嚴母慈的制式形象,是兩性平等教育的示範;〈婆婆媽媽的菩薩〉從宗教崇拜入手,讓學生重新省思迷信和信仰的分界、領會幸福的奧義;〈青春〉以淡筆寫深情,看似滿不在乎,其實溫柔體貼;〈那個穿紅長褲的女孩〉重描少年的桀傲不馴,強調自我抉擇及自我承擔的重要,以實證替代叨叨的說理,最具說服力。
十三篇文章,涵括多重議題,道盡年輕人的心事,雖然時移、卻未事往,依然饒富情致,婉轉靈動,很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