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所學和工作的緣故,我覺得自己和一些古人滿熟的。
但我發現,學生和古人越來越不熟,關係如此疏遠,不能從夙昔典型中汲取滋養生命的補充元素,我覺得很可惜。古人古事是那麼精彩,可以充實活化我們的內涵,可以做為我們指引標竿,可以啟發我們、鼓勵我們,所以有機會撰寫這個專欄時,我就以古人為主旋律,希望透過動聽的故事,譜出趣看古人古事的樂章。
96年6月,我開始在《幼獅少年》雜誌中,每期以主題的方式介紹古人古事,以現在的說法,就是爆古人的料。
主編告訴我主題是「父親的身影」,我就刻畫古代老爸的形貌。主編說這一期做「我們這一家」,我就介紹古代著名兄弟(妹)檔,有親愛扶持的,也有相殘抗爭的。96年12月主題是「演奏就看我」,我便以〈樂壇流芳名聲揚〉為題,請讀者瞻仰古代知名音樂家的風采。其他以美食家、畫家、旅行家等為題材的篇章,都是配合當期主題而來。
如果古人古事真的無法配合主題,如98年8月主題「攝影我最照」、99年1月主題「漫畫任意門」,這可是古代沒有的新玩意兒,我就自己選主題,寫了〈智將開國軼聞傳〉和〈沒有軌道的狂士〉,介紹開國軍師和不受禮教束縛的文人狂士。
就這樣,我寫了四十幾篇。這段期間,腦袋常常在想還有哪種人可以寫?不同地位身分、職業特長的人物篩選取捨之後,值得書寫的就一一分類成篇。有的人物生命內涵實在太豐富,經歷多,才華洋溢,好些類別就算不能獨占鰲頭,也能沾一點邊,為了避免某些人一再出現筆端,我還製作了一張人物列表,依據朝代記錄哪些人在哪些篇章中寫過,重複的就割捨,另外蒐集材料,最後連神話人物及代表帝國宮殿黑暗面的宦官都寫了。過程很辛苦,但也很有趣。
書寫古人,當然是從古書中找材料,引述的時候,原文如果淺近易懂,就直接引用;如果較艱深,會斟酌改寫。
不想像唐太宗說「明得失、知興替」那麼嚴肅,曾經考慮這本書的書名是「不正經讀古人」,用意是請讀者可以用輕鬆一點的心態了解這些古人古事,雖沒有用這個書名,還是請讀者先不要有成見,認為古人早已過時,而古事無非是無趣刻板老掉牙的代名詞。和古人熟了之後,你會發現他們風采還滿迷人有味的。
感謝幼獅文化出版這本書。
感謝當初找我撰寫專欄的吳金蘭主編,我雖不是英雄,她絕對有慧眼,她總是用電話告知主題、提供寫作方向。直到她退休,我們卻始終沒有見過面。
最後感謝《幼獅少年》和這本書的讀者,願意凝眸聚焦古人古事。品味了他們的智慧本領和典範行誼,一定會打從心底讚一聲:古人,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