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文學能淨化我們的心靈,美化我們的生活,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幾乎是所有教授文學課程的老師反覆向學生強調的。然而文學又是這樣抽象,讓人不易捉摸,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裡,它被視為奢侈品,摒棄於日常生活所需之外。事實上,文學就是生活,脫離現象的文學實在不能稱之為文學,看看古今著名的文學作品不都是描繪人們的生活與感情嗎?詩經是這樣,唐詩、宋詞、元曲是這樣,明代、清代的小品文是這樣,近代唯美詩人徐志摩、幽默大師林語堂的作品也都是這樣。現在的人之所以視其抽象無用,實由於沒有耐心透過文字去細細體會、發現。
成年的人也許因生活的折磨,心腸硬化了,也許因年齡的增長對人生失去了好奇心,很少人再有探索文學奧祕的心情,可是年輕的學子就不同了。他的心柔軟似海棉,他的情渺遠如長天,他張著一雙好奇的眼在搜尋生命的奧妙,他顫抖著一顆心,在感受生活的悸動。他就是一個藝術家,只是不知如何有條理地處理滿腔澎湃的熱情。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引導他走入文學的殿堂,不僅他的熱情得以渲洩,眼界也得以開展,心胸也隨之擴大;然後進一步,使文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閱讀成為日常的習慣,那麼,我們前面所強調的文學的功能就能具體地在他身上實現。
《幼獅少年》一向重視少年的文學修養,曾開闢少年散文評賞專欄,邀請現代知名作家執筆。本書選錄其中十六篇,依其性質分為:自然篇、有情篇、記憶篇、成長篇、修養篇。並加以品賞,旨在引導少年朋友透視散文的內涵,進而從中得到智慧與啟發。
書名訂為「想念」,是「想唸」的諧音,希望少年朋友時時想唸散文,把讀散文養成習慣;而另一方面則也希望少年朋友珍惜年輕的日子──它是人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光,任何人終其一生對這段時光都有永恆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