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給未來的你 培養抒情力、敘事力、洞察力∕林黛嫚、須文蔚
千禧年的問題,感覺好像才是昨天的事,結果,二十世紀過去了,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也過完了,時間走得比我們想像得快,未來永遠在我們前頭,我們始終伴隨著時間的腳步在追趕未來,正因為如此,了解未來是什麼樣貌,就成了趨勢專家、科學家、社會學家不能停歇的任務。
不管未來是什麼樣子,當未來成為現在,我們只需要問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台灣推動教育改革這些年來,一直努力讓學生培養追求知識的能力,這件事很多國家都在做,而且教改重點已經由知識導向轉向能力,由注重如何輸入知識轉向如何活用知識,也就是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學習文化表達的能力、學習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這些能力正是讓我們的下一代面對未來的能力。
我們企畫這一套書,主要就是藉由閱讀文學作品,讓國家的主人翁儲備未來必需擁有的能力。
首先未來的人才需要抒情力,抒情力是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能體察他人的情感,熟悉人與人的巧妙互動,以及在細微事物間發覺意義與目的的能力。知道如何抒發自己的感情,也才能產生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其次,世界愈來愈接近,未來人與人的互動方式雖然在改變,卻也更加密切,我們經常需要和別人溝通,但現代人主觀力強,想要說服別人,只有提出論證是不夠的,要用迷人的故事來打動人,告訴對方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不如編一個一加一等二的故事,所以我們需要敘事力。
未來的世界需要更多的狂想與創意,而我們的教育一直壓抑著想像力的運作,以致於我們嫻熟於課本上的知識,卻缺乏對自我、自然和社會的洞察力。未來需要的人才要先能掙脫傳統的框架,憑藉的就是特殊的洞察能力。
四十多位作家,四十多篇優美的文章,告訴你如何培養抒情力、敘事力、洞察力,未來在等待著你,擁有這些能力,你就是未來的人才。讓我們一起開展學習的閱讀之旅吧。
自序
讓感情立體起來∕林黛嫚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從一聲啼哭開始,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無法告訴別人我們的需求,於是肚子餓了、尿布溼了、想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時,只有哭,哭是嬰兒唯一表達情緒的方式,然後我們學會說話,學會寫字,於是可以用語言文字,甚至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及和別人溝通。當我們還是孩子時,表達情緒的方式還很直接,我生氣了、我很傷心、我不想說話、我太開心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驗愈來愈豐富,人類的情緒愈來多元,如何準確傳達自己的情感,就成了生活的重要課題。
抒情力是指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能體察他人的情感,熟悉人與人的巧妙互動,以及在細微事物間發覺意義與目的的能力。知道如何抒發自己的感情,也才能產生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感受。二○○九年八八風災,高雄縣小林村慘遭土石流掩埋滅村,據報導指出,居然有人說,「小林村民搬到山下住不就不怕土石流了」,這樣的言論若是小學生所說也就罷了,我們可以說小學生天真少見識,可是這說法卻是出自大學生,那便是缺乏同理心的現象。
文學家擅長探究事情的意義,以及發覺微細的心靈境界,人與自然萬物,人與之間的巧妙互動,透過文學家的描繪,那似有若無的感情便具體起來。
譬如:
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也有鄉愁,這是怎麼一回事,洪淑苓在〈消失的門牌〉中告訴我們,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他對土地的愛戀是不會改變的;資質愚鈍的人生就沒有機會追求人生目標嗎?路寒袖的童年玩伴也許識不了幾個字,卻能夠品味出臭豆腐的人生;我們可能每天都在做夢,你記得你做過的夢嗎?如何能把夜裡做的夢描繪出來呢,宇文正的人生多夢,他珍惜並懷念經過的多夢人生;作家遇到瓶頸,無法創作時,他凝視自己內心深處,探究自己為何失去追尋生命的熱情……
又如:
親情的抒發最是平常而自然,但是徐國能藉著一只大同電鍋表達他對母親的孺慕之情;我們每天都使用書桌,在學校,在家裡,姚宜瑛把他的人生和用過的各個桌結合起來,每個書桌代表他每一個階段的人生;孫梓評用去過的地方、居住過的巷弄,來記憶他的某一段愛情,也許愛情已經結束,但是曾經在士林吃蝦卷飯,在西門町吃麵線,卻讓這段愛情成為永恆;擁有很多金錢財物的富人,和努力作畫遊歷、世界心靈非常豐富的窮人,到底誰比較富有?
這些作家們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各種感情傳達得絲絲入扣,讓我們一起進入這些名家的情感世界中,我們也一起學習如何描繪自己的心情,讓感情立體起來,為自己的抒情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