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跟動物做朋友
從小到大我都住在鄉下,對生活周遭出現的動物,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大自水牛,小至蟲蟻,牠們飛舞、跳躍、覓食和玩樂的形影,每每令我著迷,有時看著看著,就生出許多遐想來。
以前鄉下人家飼養的雞鴨,雖然最後都難逃被宰殺的命運,但牠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優游自在,快快樂樂的長大。記得幼年時候,我家屋外隨處可見雞隻走動,牠們一邊遊蕩一邊覓食,有時咯咯的歡唱,有時拍著翅膀互相追逐,看到我坐在竹林下吃東西,就會一隻隻圍過來,眼珠子盯著我手中的食物,滴溜溜的轉,那惹人愛憐的模樣,讓人不由得想分一些給牠們吃。左鄰右舍的鴨子,因為擔心牠們四處亂逛忘了回家,多半養在圈裡,鴨圈就設在屋前的防風林下,周遭圍一圈竹籬,通風良好,靠水田的一邊,有一個小池子,供鴨子戲水。這樣的環境也挺舒適的。
我聽朋友說,現代的「蛋農」為了節省空間和人力,把小母雞養在A4紙大小的金屬格子籠裡,不能轉身,無法展翅,也從此一生無法接觸地面,每天只能站著,一頭吃飼料一頭下蛋。我聽了很難過,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對待這些「經濟動物」,為何不能人道一些些呢?
很佩服清朝文人沈復在他的作品裡,把夏天嗡嗡飛繞的蚊子,想成一群白鶴飛舞空中,真是浪漫而有趣的想像;我也佩服蟑螂堅韌的生命力,有專家研究,三億年前蟑螂的祖先就住在地球了,看來人們稱作「小強」的蟑螂,才是地球的原住民哩!有時想想,像蚊子、蟑螂這些「害蟲」,牠們只是不小心闖入人類生活的天地,餓了想填飽肚皮而已,本無惡意啊!如果我們把萬物都當作朋友,彼此欣賞、互相包容,相信這個世界會更和諧,也會更美好。
這本散文集收錄了十二個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有些是童年回憶,有些是生活記事。由於社會的變遷和文明的進步,這些動物有的已消失無蹤,有的逃往他方,有的慢慢適應下來。我知道那些消失的不可能再回到這個地方,就如同我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我只能用筆勾勒牠們的影像,寫下我的思念。不過,我仍要慶幸自己還能在住家附近看到松鼠、蟾蜍、鷺鷥、斑鳩、綠繡眼……。在平凡的日子裡,牠們的出現,帶給我許多的樂趣,我記錄了與牠們相遇時的驚喜和感動,也衷心期盼更多小動物來這裡蹦跳或飛翔,來這裡覓食或玩樂,因為這片土地是屬於「大家」的。
早晨散步,走過鄉間小路,常常看見松鼠在路旁的矮樹上跳來跳去。松鼠原來住在山林裡,為什麼要離開家園來到山下?用《松鼠下山》做書名,只想告訴大家:動物的遷徙或消失,可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的警訊哪!
【繪者的話】曹俊彥
童年往事
我的童年和《松鼠下山》的作者馮輝岳不一樣。不過,六十多年前的台北,雖然已經是很熱閙的商業城市,但是只要稍稍往市郊走,就可以接觸到許多農村的景象,我在田野間寫生,畫速寫時,很自然的感受到「鄉下生活」的樂趣。
所以,這本書裡的許多情境,都會勾起我童年或少年時期的圖像記憶,這些圖像記憶就是我為《松鼠下山》設計插畫的基本。所以這些插畫表現的是我們倆人童年的混合記憶啦!
《松鼠下山》收錄的作品,不只是馮先生的童年回憶,還包含一部分是描述他已經擔任教職後的事情和對周遭環境變遷的感慨。這一部分的插圖,我就不再著重童年趣事的描繪,希望畫面與文章能有更強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