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逃出1840》背後的省思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就放不下的好書,我發現我自己在顛簸的校車上閱讀,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結局如何,這是好久都不曾發生的事。我很佩服作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完全不落窠臼。
故事一開始描述的是一八四○年代美國中西部的生活,但是筆鋒一轉,原來像電影《楚門的世界》一樣,是一個專給觀光客看的虛擬實境,只是從小就生活在這裡的孩子,並不知道他們是被觀賞的動物。假如你從小就只接觸到某個環境,你怎麼會去疑心外面還有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女主角潔西壓根兒就沒有想到她過的日子,是別人一百五十年前的日子。村裡發生了白喉瘟疫,但是無藥可治,潔西的母親知道在她自願住進來的一九八○年代,白喉已經絕跡了,人類早已發明了抗白喉的藥物。所以母親派她逃出這個村莊向外求援,我們跟隨著潔西的眼睛,進入了一九九○年代,看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便利設施和享受,對她樣樣是新奇,她一路上看到自來水、沖水馬桶、電燈、紅綠燈、電視、收音機,我們看到潔西不知如何打電話,我們才驚訝這個生活不可或缺的通訊必備品,竟是一百年前才發明的。在這一百年內,它完全顛覆我們的生活與思想方式,現在沒有電話真的是活不下去。不信的話,只要看一下每個人,不論老少,手機不離手,無時無刻不在「延伸接觸世界」(Reach out, touch the world,這本是美國電話與電信公司AT&T最著名的廣告)就知道了。但是如果靜下來想一下,這些即時的接觸與溝通是必要的嗎?在這些便利的同時,它是不是也帶給我們很多隱私權的侵犯與是非的糾纏?有些事不必馬上回應,事緩則圓,自然會解決。以前的人回了家,公事就放在辦公室,不會有手機追蹤,還連吃頓飯都不得安寧,頻頻起來接電話,給人如影隨形、緊迫盯人、透不過氣來感覺。至於電眼監控,那更是不得了。我記得小時候看《成語故事》裡面,有一則王密寅夜送黃金到楊震家中,楊震不收,跟他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又看到《三國演義》中,劉表聽從後妻之話,要廢長子劉琦,立幼子劉琮。劉琦要請諸葛亮為他設計保命,諸葛亮不肯,劉琦便在請諸葛亮上樓飲宴之時,把梯子搬走,跟他說「上不到天,下不著地,言出君口,入於我耳」,請他幫忙,諸葛亮才肯指點。要是在現在,梯子搬走恐怕一點用處也沒有,因為有監視、監聽的電子設備。現在真的是到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時代。而手機的監控也無所不在。想想這一切也才不過一百年左右而已,真是令人讚嘆科技發明之快,也令人擔憂科技方便對人類思維、觀念的改變,科技使用不得當,人類會走向毀滅之途。
潔西逃出村落後,她的驚訝帶來我的反省,我們現在處於前所未有的物質享受之中,但是我們的精神生活卻沒有隨之豐富。潔西為了生病的姊妹和同學,可以奮不顧身的長途跋涉,向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前進,只為了求援。我邊看邊想:我們十三歲的孩子有這種膽量與急智嗎?我們雖然知道二十一世紀對孩子的要求,已經從二腳書櫃的背書機器,轉變為能靈活學習新知識、能解決問題的現代孔明,但是我們教育的政策仍然未改,在生活上的教育還是非常不足。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其實是一體兩面,品德教育必須從生活教育中去培養,但是我們在這方面做得真是非常不夠。事實上,社會發生的青少年情殺、毀容案中,我們可以看到朝野趨向毀滅的風氣,「得到了不愛惜、得不到就破壞」,這是令人擔憂的情操品質。我們雖然知道社會在沉淪,只是不知道竟沉得這麼快,幾乎要沒頂了。看了這本書,使我反思文明帶給我們的是什麼:電視占去了親子溝通的時間;電子郵件使人際關係冷漠;針孔錄影機使人失去了隱私權;冰箱冷凍庫使人貪婪,不再量入為出;交通工具的便利,更使人失去鍛鍊體魄的機會。文明節省了我們做瑣碎事情的時間,但是省下來時間並沒有被妥善利用來增加知識、增廣見聞。當肉體耽於享受逸樂時,心靈也就隨之流失了。我知道要當今的孩子不講手機是辦不到的事,但是父母在付一個月一、二萬元手機費時,是否也應該教導一下節制自制的美德,請孩子言不及義的話少講一些呢? 現在台灣的出版業很蓬勃,一年出三、四萬本新書,但是適合青少年看,給青少年當作楷模的書並不多,我很高興幼獅公司精挑細選了這本好書出版,希望孩子們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之餘,也會想到自己生長時代的幸運而知福、惜福。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