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五篇散文.多少往事
我喜歡為少年、兒童寫作。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的小讀者喊我「林叔叔」;進入中年以後,我的小讀者喊我「林伯伯」;現在進入老年,我的小讀者就改口喊我「林爺爺」了。
我跟《幼獅少年》月刊的關係,建立在編者常常邀我寫稿,在月刊上發表。我為少年讀者寫散文,就是這樣開始。發表的篇章夠多了,編者就會把它結集重排,做成一本書。在思考書名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應該把少年讀者對我的稱呼「林良爺爺」也加上去。我們無意中竟創造了一個「林良爺爺」書系。我的前兩本書,《林良爺爺寫童年》和《林良爺爺你請說》,書名都是這麼來的。
現在這本書,《林良爺爺憶兒時》,就是「林良爺爺書系的第三本。書名中的「憶兒時」,說明了我寫這些作品依靠的是「回憶」。回憶就像影片的「倒帶」,選擇一個「過去」的定點,然後重新放映。回憶使我們回到「過去」,使過去的一切,或者過去的某一件事,重新鮮活起來,而且產生了新的意義。
「回憶」的活動,要有「觸媒」。這本《林良爺爺憶兒時》的觸媒,就是《幼獅少年》編者的邀稿。編者出一個題目,或是提起一件事,然後問我有沒有東西寫,想不想寫。在回答以前,我總是要先回憶我的生平,像翻閱一本厚厚的記事冊。我往往能夠在這本「回憶的記事冊」裡找到編者所要的東西。然後充滿喜悅的告訴編者說:「我寫!」不過,有時候也有例外。那就是編者並不給我出確定的題目。編者出的是「自由題」。我答應在先,卻沒有可以寫的現成材料。儘管是這樣,我並不心慌。我只要翻閱翻閱我的「回憶的記事冊」,那裡面等著我使用的材料,比我想像的還要多。我很相信,寫散文可以在我們的生活裡找材料。
這本書收入了我為《幼獅少年》所寫的五篇散文:
〈外公外公〉的來源,是編者問我的一句話:「你現在已經是一位外公了,有什麼感想?」這句話引發了我一連串的回憶。我寫下了我當「兒子」的感想,當「丈夫」的感想,當「父親」的感想,一直寫到自己寫「外公」的喜悅。
〈三個外國人〉的來源,不是編者給我出的題目。編者給的是「自由題」。材料的來源是我偶然想起小時候住在日本神戶、和鄰居一個日本女孩子用木板拍子拍毽子的往事。這件小事使我聯想到我認識的另外兩個外國人:一個是英國的蘇格蘭人,另外一個是印度人。
〈南瓜糕與蘿蔔糕〉的來源,是編者問我的一句話:「在你的廈門老家,過年除了吃年夜飯以外,還吃過什麼可口的小吃?」這句話提供了我許多寫作材料,也喚醒了我對於家鄉過年的回憶,特別是關於「蒸年糕」的回憶。
〈水仙花開過新年〉的來源,是有一次過年的時候,我給自己出了個題目:「你小時候那麼喜歡過年,到底是為什麼?」我靜下心來思考,結果把那個原因找出來了。
〈坐汽車〉是我的一項嘗試,想把兩件事綁在一起來敘述。一件事是我小時候第一次坐汽車的有趣經驗,另一件事是五姨丈家道中落以後為生存而奮鬥的情形。兩件事會綁在一起,是因為我所以會有機會坐上生平的第一趟汽車,是我們全家要到一處荒涼的海邊去看五姨丈。
我希望少年讀者讀了這本書,除了跟隨我走進一個回憶的世界以外,還能像我一樣,相信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許多寫作的材料,等待我們去取用,去發掘。
◎林良
繪者的話
我畫了不一樣的「插畫」
以前,我都是和林良爺爺搭配為小朋友畫「圖畫書」,他寫文章我畫插圖,這次可不一樣囉!畫的是散文故事,有不同的時空,也有不同的景點,而且主角是林良爺爺,所以,我在「找參考資料」畫面的構圖及素材運用上有了更多的嘗試。
在畫林良爺爺二次大戰結束後來到台北,結了婚也有三個孩子的這一段情節──我讓台北古城,包括東、北門、中山堂、總統府等古建築在畫面上亮相。也在街道上,用細線畫了來來往往的腳踏車、三輪車和「力阿卡」(是指英文的rear car 是在腳踏車後面加掛著兩輪拖車。
為了畫文中的三個外國人,尤其是一位高中英文老師,他是蘇格蘭人,我讓自己當了紙上的織布人和裁縫師,並在色紙上先用三角板的邊線,畫出蘇格蘭風味的格子花布,然後剪貼了一件上衣,請讀者們看看,覺得帥不帥呢!
喔!文中還寫了除夕大掃除的情節時,我用了三條或長條構圖,三段式長條構圖,畫三家人大大小小忙著擦桌子、櫃子、窗戶和地板等,畫出忙碌情景。希望讀者們在看到我這些和以前不一樣的「插畫」時,會有更多的視覺圖像之美的感受。!
◎鄭明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