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人們已無法避免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從學生的課業負擔、同儕間的人際相處、家人的互動與健康與否、家庭收支的平衡、工作的負荷量與穩定性,到金融危機、社會治安、天災等等,都會帶來種種壓力。有些壓力來源可以控制與避免,但絕大多數的壓力不是我們個人能控制的。醫學研究已證實,過大的壓力會戕害個人的身、心健康,導致疾病,不可不慎。如果我們能夠對壓力有所了解,以及學習如何去適應與挑戰壓力,便能提升生活的品質。
本書藉由多樣的評量表,供讀者評量自己的壓力來源、壓力大小程度、性格與耐壓性等等,進而選擇適當的方式紓解壓力,甚至化壓力為積極正向的動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現代人不可避免的必須活在壓力中,善用本書提供的方法與技巧,您也可以不受壓力困擾,找到通往幸福與成就之路的捷徑,快快樂樂的享受有品質的生活!
作者簡介:
藍采風(Phylis Lan Lin, Ph.D.)
臺灣臺中人。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
曾任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行為科學系系主任8年及應用社會學研究部主任5 年。
現任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國際計畫協理副校長、社會科學系社會學正教授及該校亞洲研究計畫主任,為印大「藍采風社會工作計畫」創設人,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出版社社長及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與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合辦國際學院資深副校長。
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社會與文化、醫療社會學、組織行為學、家庭與婚姻學、服務學習、組織策略發展、與壓力管理等。
曾主持中國問題國際研討會,及東西方家庭國際研討會,服務學習國際研討會,美國與沙地阿拉伯關係國際研討會等學會,2001年印城商業週刊評選為「印城最有影響力的31位女性」之一。1991年印城市長宣布7月26日為印城「藍采風日」。
中英文著作等身,包括《醫療社會學》、《組織行為學》、《婚姻關係與適應》、《健康的家庭生活》、《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危機調適的理論與應用》、《婚姻與家庭》、《回教在美國》、《社會學》、《兒童福利:寄養家庭與社會工作》、《整合性的女性》、《中國童帽:象徵與民俗》、《中國社會的家庭與婚姻:選讀》、《世界的家庭與婚姻:選讀》、《變遷中的中國》、《壓力與適應》、《全方位壓力管理》、《服務—學習:在高等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等。
其中,《婚姻與家庭》(幼獅文化出版)榮獲八十六年度新聞局金鼎獎、八十七年新聞局學術著作獎。
章節試閱
導論
壓力管理=提升生活的品質
人類的祖先依靠對壓力的反應以維護性命的安全。那些能夠成功的應對威脅生命安全(例如:毒蛇猛獸、天災地變、敵人侵襲等)的族群,便是生還者;不能應對者則消失、滅亡。為了保護生命的安全,人類用本能的條件反射以反應突來的外在危險,但是人類卻無法控制外界長期對人類的威脅。
從出生的片刻,我們便成了具有習慣性的生物體。我們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去應對一切,有些應對的方法是有效的,有些是無效的,但人們還是習慣的去運用它。它也變成我們生活的模式,包括飲食起居等。我們很少注意到某些習慣性的生活模式(或說這些用來應對外界需求的生活模式)其實是造成長期、慢性疾病的根源,例如:高血壓、腎臟病、胃潰瘍、癌症、偏頭痛、慢性的腸胃炎等等。
壓力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是因為壓力反應的方式能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也就是說壓力愈高的人,愈容易傷風感冒或局部發炎。根據研究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與膽固醇含量有關。膽固醇愈高者,其心臟病發生的機率也愈高,而壓力正是造成高膽固醇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包括飲食與運動。
醫學上已證實壓力能導致皮膚症,例如:溼疹、乾癬及帶狀疱疹,但除了採取藥物治療之外,也可用減低壓力的方式來控制疾病,防止惡化。
2012年美國總統競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的夫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她公開的說當競選活動太勞累、壓力太大時,她必須休息,否則將導致她的病症惡化。
由於壓力會影響身心健康,造成某些疾病的惡化,因此,壓力管理必須保證防禦系統的運作,例如:改變飲食、生活起居習慣、減少操勞等等。
壓力源自外在情境對個人、對團體,或整個社會的要求。當個人、團體或社會無法應對這些要求,而感到身心的不適時,這便是壓力。壓力能帶來身體、心理,及認知上的不平衡與不健康。它影響生產力,影響人際關係,也影響個人的成長。所以,如何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來應對壓力,設法將負面的後果變成可以控制、正面的結果,就是壓力管理。做好良好的壓力管理,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質。
在現代社會,威脅人類的並非毒蛇猛獸,而是高科技的生涯、急速的商業交易、汙染的環境、離婚或一些社會問題。壓力環繞著我們。有生命的地方便有壓力。社會的每一個生活層面都可體會到壓力――學生面臨期末考、夫妻爭吵、家庭收支不平衡、公司改組、勞工被解雇、年邁雙親過世、世界能源危機、經濟衰落、颱風來襲、恐怖分子攻擊等,這些都是我們很熟悉的壓力來源。
根據估計,我們這一代比祖父母一代要面對百倍以上的壓力來源。我們所面對的壓力其實絕大多數不是我們個人能控制的,例如:世界金融危機、公司改組、通貨膨脹、天災等等。有些壓力來源是我們可以控制與避免的,例如:學習如何用功應對考試、學習如何開源節流等等。無論我們面對何種壓力,很多時候人們並未真正察覺到,也不知道壓力所造成身體、心理與情緒上的反應。壓力雖時時與我們同在,但我們應避免使自己成為壓力的受害者,導致身心不健康、人際關係不理想。
如果我們能夠對壓力有所了解,以及學習如何去適應於挑戰壓力,便能提升生活的品質。壓力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副產品。我們有太少的時間、太少的資源,以及對大部分事情掌控的能力。有些壓力事件可以很快就解決,有些則無法在短期內消失。這些事情可能與成長、擴張、減縮等過程有關。有些是人際關係方面,有些是環境方面;它可能很嚴重,也可能很輕微。同樣的人生經驗可能引發不同的壓力反應,例如一位母親很有自信的撫養了兩個孩子,但是同樣的教養方式用在第三個孩子上卻可能遭致失敗,感到束手無策、疲憊不堪。
導論
壓力管理=提升生活的品質
人類的祖先依靠對壓力的反應以維護性命的安全。那些能夠成功的應對威脅生命安全(例如:毒蛇猛獸、天災地變、敵人侵襲等)的族群,便是生還者;不能應對者則消失、滅亡。為了保護生命的安全,人類用本能的條件反射以反應突來的外在危險,但是人類卻無法控制外界長期對人類的威脅。
從出生的片刻,我們便成了具有習慣性的生物體。我們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去應對一切,有些應對的方法是有效的,有些是無效的,但人們還是習慣的去運用它。它也變成我們生活的模式,包括飲食起居等。我們很少注意到某些習慣性...
作者序
【自序與感謝】
這本書是我給自己72歲生日的禮物。我學習壓力管理,努力改善生活習慣、態度、對自我的認知,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我每天在努力成為更有品質的人,追求個人的理想,也希望帶給周圍的人福祉。我祈禱每日有充實的生活及健康的身心。
我很幸運的在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工作了40年。我熱愛我的工作。工作上其實有很多壓力,所幸,學習壓力管理使我能控制工作壓力來源,將工作壓力成為完成任務的動力。壓力學大師塞勒(Hans Seyle)曾說:「壓力是生活的調味品。」壓力管理也是學習如何將調味品(生活上壓力來源)調到恰到好處,以達味美可口。我們在經驗壓力中成長。
壓力管理就是管理自我的生活模式,改變也改善個人與環境的互動。世界上沒有「沒有壓力的人」。感到壓力並不代表個人的弱點。不知如何去應對壓力而成了壓力的「受害者」,這才是個人的弱點。活著就是在經驗壓力。學習如何去管理、控制、與應對壓力,就是要活得更好、更快樂、更健康、更有品質。
1976年拜讀了塞勒醫師的書《沒有懊惱的壓力》(Stress without Distress),我開始對壓力的本質有了初步的了解。過去三十餘年,不斷的研習有關壓力的文獻,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中,逐漸的領會到壓力管理與提升生活本質的關係。雖然自1978年以來,我曾經出版了有關壓力與生活適應的書籍4本,這些都是我的學習心得的累積。本書也是自2003年以來的學習心得的再累積。
我很幸運也很幸福。感謝上天與父母賜我生命、智慧、剛毅、信心與善心。觀音菩薩與父母引導我去追求生命的意義,去學習好好做人,以良知為座右銘。
我也很感謝丈夫、女兒、女婿、弟弟和妹妹們、同輩團體、工作夥伴的鼓勵與支持。他們都是我的良師益友,也是我生命力的泉源。
幼獅文化公司曾為我出版許多書。我要特別感謝策劃者劉淑華總編輯,以及編輯朱燕翔、美編游巧鈴小姐的協助,使本書能如期付梓。撰稿期間曾拜託幾位中國學生——周笠、朱玥、徐資涵等人打字,在臺灣的研究助理鄭宇展協助整理各章的PPT,以及妹妹藍采如協助校對,非常感謝。
最後,感謝忠實的讀者群的愛護和啟發,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共同學習壓力管理的技巧,讓我們都能提升自我與團隊的生活品質。
【自序與感謝】
這本書是我給自己72歲生日的禮物。我學習壓力管理,努力改善生活習慣、態度、對自我的認知,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我每天在努力成為更有品質的人,追求個人的理想,也希望帶給周圍的人福祉。我祈禱每日有充實的生活及健康的身心。
我很幸運的在印第安那波里斯大學工作了40年。我熱愛我的工作。工作上其實有很多壓力,所幸,學習壓力管理使我能控制工作壓力來源,將工作壓力成為完成任務的動力。壓力學大師塞勒(Hans Seyle)曾說:「壓力是生活的調味品。」壓力管理也是學習如何將調味品(生活上壓力來源)調到恰到好處...
目錄
自序與感謝
導論
第一篇 壓力概念、壓力來源與人格特質
第一章 壓力信號與壓力來源
第二章 壓力適應與管理的概念
第三章 壓力與A 型人格
第二篇 改變思維、行為與生活模式
第四章 接受與挑戰改變
第五章 情緒壓力來源:焦慮適應
第六章 憤怒管理
第七章 衝突管理
第八章 自我肯定訓練
第九章 時間管理
第十章 自我照護
第三篇 家庭與工作
第十一章 家庭壓力:雙生涯家庭壓力與管理
第十二章 工作壓力管理
結語
附錄
自序與感謝
導論
第一篇 壓力概念、壓力來源與人格特質
第一章 壓力信號與壓力來源
第二章 壓力適應與管理的概念
第三章 壓力與A 型人格
第二篇 改變思維、行為與生活模式
第四章 接受與挑戰改變
第五章 情緒壓力來源:焦慮適應
第六章 憤怒管理
第七章 衝突管理
第八章 自我肯定訓練
第九章 時間管理
第十章 自我照護
第三篇 家庭與工作
第十一章 家庭壓力:雙生涯家庭壓力與管理
第十二章 工作壓力管理
結語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