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寫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很是矛盾。我怕在災難過去這麼久之後,還去提起這些,會觸及許多人心中那疼痛的記憶(如果真的讓你們想起了某些傷痛,我在此表示歉意)。可從志願者的角度來說,我只想我們走過的路程都可以有一些回憶,回憶我們的付出,回憶我們的困惑,回憶我們的無奈,回憶我們的快樂,回憶我們的意義。
每次走過湖大前面的馬路,我都會看看譚千秋的雕像。因為他犧牲的那次汶川地震救援我參加了,不同的是我還活著;看到網上講述玉樹地震中犧牲的阿福的視頻,心中也會感動,因為這次地震救援我也參加了,不同的是我還是活著;再看到舟曲泥石流中犧牲的民警楊貢確東智的報導,心中更是無限感慨,因為那次泥石流救災我也參加了,不同的是我依然活著。如果有第四次災難(但願不要有),我想我還是會參加,當然也希望我仍然可以活著。
2008年汶川地震,中華民族第一次體現出了超強的凝聚力,志願者在其中更是造成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保守估計:當初的志願者總數不下於40萬,救災的物資70%都是經過他們的努力進入災區。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互不知道對方是誰,只因一個共同的理念而走到了一起: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人。當然,他們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志願者!
今年為汶川地震三週年與玉樹、舟曲災難兩週年,值此特別的時候,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參與災難救助,無私的志願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