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飄逝的歲月》所收錄的散文、隨筆,是我情感的實錄,情緒的蹤跡。編完這本書,整體看來質量數量兩皆平平。面對博大的文壇和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頗感愧疚。儘管如此,我還是將它們拿出來結集出版了,想法有三個:
其一,多年來,這些東西零零散散,有的發表於報紙,有的發表於雜誌,有的未曾發表,還是手稿。若不集結起來,或許會丟失;
其二,是對自己新聞職業之餘即興塗抹的散文、隨筆做一個回顧、小結;
其三,是從此告別這些零碎的寫作,以後想寫點大東西,這也算作我文學寫作的一個分水嶺。
我一向認為,散文、隨筆之類的東西,在文學的範疇不能算作大菜,只是小吃。它像陜北的羊雜碎,像關中的豆腐腦、羊肉泡。新聞稿屬於文字中的粗茶淡飯,真正純文學的東西才是白米細麵。我最初向文學雜誌投稿,編輯部的退稿信批評我的稿子是「新聞語言」,而不能發表。新聞寫作,只能算一點技能,談不上才氣,上升不到藝術高度。新聞的特點注定作者不能放開思想的翅膀,只能侷限於機械思維,就事論事。新聞寫作對於文學創作沒有大的幫助,而且寫久了,寫起純文學的東西,語言和思維一下還轉不過彎來。我因從事記者職業,工作需要,寫了多年的新聞稿。
有時夜深人靜研讀經典文學作品,激情澎湃,徹夜難眠。看著別人將那些平淡無奇的故事,寫成那麼漂亮的小說,我在佩服崇拜的同時,又不服氣。我的家族、我的童年、我部隊的激情歲月、我記者生涯中有那麼多震撼心靈的故事,自己怎麼寫不出好小說呢?我充滿信心。
此後,我要潛心修改打磨過去的小說稿,將思謀已久刻骨銘心的那些故事起碼寫成自己滿意的小說。對原來零敲碎打的東西不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