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的修行,是最人性化的。
中國禪宗的觀念,是最人間化的。
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是最人格化的。
中國禪宗的風格,是最平易近人的。
中國禪宗史上的許多祖師,都以為平常日用即禪。不論出家在家,若能將禪宗的觀念和方法,用之於日常生活,縱然處身於萬丈的紅塵之中,也會體驗到安定灑脫又活潑自然的人生境界。
中國的禪宗,不是宗教的信仰,不是哲學的理論,更不是神奇古怪的法術;乃是生活的智慧、身心的修養、開發精神領域的指導原則、影響環境淨化的不二法門。
中國正統的禪宗修行,不以神蹟顯靈做號召、不以身心的異象為著眼、不以急功好利做目標,乃以平實的人生為基礎、少煩少惱為宗旨,輕鬆自在過生活。對於過去,無怨無悔;對於未來,積極準備;對於現在,步步踏實,這些便是修習中國正統禪法的好處。
二十多年以來,我寫禪、講禪、教禪,主要是為了修學禪法、實用禪法,固然利益了不少的弟子、學生、讀者、聽眾,獲益最多的,應該是我自己。所以年屆古稀,依舊樂此不倦,而且愈來愈覺得自己獲得的太多,付出的不多,所以對三寶感恩,也對成就我的師友大眾感謝。又由於愈來愈覺得自己的所知所學所能極其有限,佛法的大海深廣無底無邊,所以不敢師心自用,自以為是的大言不慚。雖然我以現代的語言文字,將禪法介紹給現代人來應用,但是我的觀點,必定不敢離開佛言祖語的源頭依據。不像一般野狐禪客,動輒超佛越祖,滿口狂語,連篇訶罵,儼然古佛再世,那不僅使禪宗蒙塵,也讓眾生受害。
本書是由法鼓文化的編輯群策畫集成,是就我自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八年之間,發表於《人生》及《法鼓》兩份月刊的文章中,將跟禪及禪修指導有關的各篇篩選出來。其中大部分的篇章,在刊出之前,曾經我的修潤,也有不少篇章,因我抽不出時間,弟子們就將錄音帶上的原味抄錄成稿,刊了出來,未免過於粗疏,而且文義不清,講出時的現場聽眾不致誤會,閱讀時可能引生錯亂,故於出版成冊之前,親自做了補救的工作。
關於禪修系列的書,英文的我已出版九種,其中數種已被譯成十來種歐亞語文,在世界各地流通,而僅兩種譯成了中文。禪修系列的中文著作,也已出版了十種,其中僅有一種譯成了英文。並不是因為我在東、西方所傳的禪法有何差異,乃由於用中、英兩種語文,同時不斷地出版新書,就無暇再去做交互翻譯出版的工作了。
我也不知是什麼原因,迄今我的各類著作,已出版了六十多種,禪系列的諸書,不僅暢銷,而且常銷。我的英文禪修指導諸書,原先是由我們紐約的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發行,今(一九九八年)起,已有Shambhala Publications,以及Doubleday Publications等著名出版公司,主動要求出版我的禪修書籍。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自序於紐約東初禪寺
禪與精神健康
一、物質的享受不可靠
物質的享受是永遠無法使人的心或精神感到滿足與安定,但是,人們卻經常都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企圖讓自己感覺安全和可靠;而所追求的內容,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偏這些東西追求愈多,給人們增加的麻煩和困擾也愈多。
這就像口渴的時候用鹽水或海水來解渴,愈喝愈渴,愈渴愈想喝;雖然喝鹽水止渴這種經驗大多數人沒有,但是生活裡感覺不安全和不滿足卻是事實,否則大家今天晚上也不會來聽這場演講了。
我有一位信眾,他有兩幢房子,在沒有買房子以前,生活過得很快樂;現在有了兩幢房子,他變得非常擔心。尤其最近房地產走下坡,他很想賤價賣掉房子,但又捨不得;不賣呢,貸款的負擔又很重;於是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說,追求物質的享受,絕對是不可靠也不究竟的。
二、心靈的追求不容易
我們應該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層面追求,因為那會使我們感覺有依靠、有寄託;但要在精神層面求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誠,也有人對自己的哲學思想深信不疑,有了這種精神上的依靠和寄託,是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身心健康。
當有的人在藝術方面,或在工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順利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的充實。但如果這份成就在他的生命中並未得到客觀環境的肯定,他還會感覺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嗎?這就值得懷疑了。
我認識一位很優秀、很努力的藝術家,但是他的畫就是不賣錢。我對他說:「你的畫很好,或許是現在的人還不懂得欣賞,你千萬不要失望。」
他很沮喪地說:「我不知道自己的藝術生命將來會不會有人欣賞?」
我說:「沒有關係,等你死了以後,也許就會有人懂得你的畫,像梵谷那樣不是也很好嗎?」
他說:「像梵谷那樣很可憐,自己沒有發財卻讓後人發了財。」
可見這位畫家並未肯定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不順利的時候,就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懷疑。
三、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禪法,就是用來安心的觀念和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因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專為人類做安心的服務。他告訴我們,身體需要物質來幫助,需要醫藥來治療,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濟。
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來健康,也仍是一個有病的人。通常自認為身體健康的人很多,因為他們不知道身體是否有病,如果沒有感覺不舒服,就認為是健康的;可是,自以為心理完全健康、完全沒有問題、很正常的,恐怕就沒幾個了。
如果想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候;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有讓心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
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身心;二是放下心中的牽掛。這需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習,是沒有用的。但是,這種放鬆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因為一般人做不到一次放下就永遠放下,可能可以放下一、兩分鐘,但之後還是放不下。不過,人們多半需要先練習暫時的放下,然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久的放下,通常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
中國禪宗有頓悟與漸悟之說,「漸」是經由方法的不斷練習而讓心理愈來愈健康;而「頓」是不需要用方法,一下子就開悟,一下子就放下牽掛,所以很多人喜歡「頓悟」。
不需修行而突然頓悟是有的,但非常稀有難得,一般人還是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練習方法。例如:在一天中找出幾個時段,或者當知道自己心理發生問題的時候,就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
禪修與環保生活
禪的修行就是佛法的修行,佛法的修行一定是身、心、環境三項配合,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只重視內心的、個人的修行,對社會是有一些幫助,但幫助不大。
有的人覺得只要靠少數人修行的力量,就能感得護法龍天、諸佛菩薩來護持;可是如果我們周遭大多數的人內心險惡,行為乖張,或是生存在這個環境之中的大眾,在過去世形成了重大的共業與定業,那麼就可能會產生種種災變──天災、地變、水火災難,即使持咒、誦經也不一定能夠倖免。
定業不容易改變,這好像定時炸彈一樣;但是定時炸彈也不一定會爆炸,雖然說定時炸彈已經訂了時間非炸不可,可是如果有人知道炸彈中的信管怎麼拆除,那麼這個定時炸彈就不會爆炸了;如同定業也未必絕對無法改變。
一、環境清淨
修學佛法的人,內心的清淨是很重要的,可是環境的清淨也同樣重要。不能只是自己關起門來修行,獨善其身,就認為是在救世界、救人類。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積極在人間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才能使得世界改變,眾生得救。
因此對修行禪法的人而言,內心清淨固然是最重要的,但環境清淨也很重要。法鼓山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提昇人的品質」是要從每個人的人格修養做起,「建設人間淨土」是要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人格建立起來,同時也協助其他人把他們的人格建立起來,人間淨土便可以實現了。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不能僅僅把門關起來打坐,就叫作心清淨,應該要從人心的糾正、環境的清淨做起,照顧自己的身心,照顧大家的環境,才是一個禪修者的基本態度,如果僅僅只做到個人內心的清淨,而不照顧環境的清淨,結果環境中的垃圾愈來愈多,最後我們就會生活在垃圾堆裡,那便是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人,豈是擁有優良人品的人呢?。
例如:我會要求學禪修行的人,一開始不可以在髒亂的房間裡打坐,如果房間中的空氣混濁,東西放得橫七豎八,打坐時的心一定不容易寧靜。必須把環境整理得清淨整齊,打坐的時候,心才容易安定。
或許有人說,只要「心淨國土淨」就夠了,沒錯,這是源自於《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我們心中若能真正清淨,沒有煩惱,則我們看到的世界即是佛國淨土;可是當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清淨以前,說這句話便是昧於事實。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凡是出家人所住的地方,都是簡單、樸素、整齊、清潔、規律、寧靜的,這也是自古以來寺院修道的生活環境,我們希望能把這樣的生活環境,擴大到寺院以外的每一個角落。諸位如果到農禪寺來學打坐,便要把農禪寺的禪修精神帶回家去,不僅僅是一星期到農禪寺一次,過兩個小時簡單、樸實、清淨、寧靜的生活而已,應該也要使平常的生活都跟在農禪寺一樣。
二、內心清淨
內外是相呼應的,除了不要製造環境的垃圾,也不要製造內心的垃圾,環境中有了垃圾就當把它立即清除,內心中有了垃圾也要立即消除。
所謂消除內心的垃圾,就是將心調柔,一旦心能調柔,煩惱就會減少。如果煩惱很多,那表示心中的垃圾很多,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五濁惡世,也就是充滿髒亂、痛苦、無可奈何的三界火宅;如果我們心中的垃圾減少,那麼我們所見到的世界就會像人間淨土一般。
可是我們也不能在心中自我陶醉,自己騙自己,外在的環境本來沒有這麼好,也把它說成那麼好,或是只有你自己覺得很好,而其他人覺得這世界並不好。因此,我們應該要幫助其他的人,讓所有的人都覺得世界是美好的,那才是真正的淨土。
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是可以實踐的,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要靠我們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和生活的環境做起,經常保持整齊、清潔、清淨、簡樸、少欲、知足,這個世界才有可能一點一點轉變成淨土。
禪修的生活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是相應的,當自己的內在心性清淨了,也要帶動、協助外在環境清淨,以達成內外的清淨──身心清淨和國土清淨,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
我們要把這樣的理念傳播出去,希望全臺灣,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有這個共識:從內心到環境,隨時保持整齊、清潔、寧靜,那麼,人間淨土很快就能夠出現!
(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日,講於農禪寺)
宗教.禪.佛法與邪魔
宗教是屬於信仰的層次,只要相信,就能產生效果與反應,不一定非得要有什麼道理,也就是說不論信仰的對象為何,只要信得虔誠,就會有功能發生。縱然神靈存在,可是你不信它,它對你就沒有功能;相反地,假如沒有神靈,但是你相信它的存在,也會因為心理的因素而產生一些反應,當很多人因相信拜它會靈而跟著去膜拜時,它對這些人就會「靈」,這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因為信心可以產生力量。
佛法的法是成佛的方法、道理與觀念,以佛的觀念釐清個人的問題,以成佛的方法幫助我們調整個人的身心。法師則是能用佛法幫助自己,也用佛法幫助他人的人。各位來禪修營,我教諸位面對現實的方法,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們要面對現實,但不要逃避現實,逃避是違背因果的;要接受現實,但不是別人打你就讓他打,還是要處理它。事情已經處理好之後,不論在過程中曾經飽受委屈,或是曾經威風八面,都要放下它,心中不要留下痕跡,不要再有牽掛,這就是用佛法面對現實的態度。
禪是什麼呢?禪是智慧與安定,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會滔滔不絕地講話。智者是大智若愚,可是不受環境所困擾和誘惑,心中清楚明白,胸中極為坦蕩,身心是安定的,身體不輕舉妄動,心裡不心浮氣躁;有智慧的人能不受環境的威脅、利誘、困擾與刺激,尤其是能不要非分之財,能不搶虛名,能不沾酒色與權勢。
修行時如不能放下名、利、男女欲望的追逐,便很容易修成魔的眷屬;凡是與自然的法則及社會規律相違背的現象,皆是邪門。
魔與神在人間是不易區分的,開始時都是教人行善、修德,但邪魔一旦勢力擴展,信徒增多,就會強調自己是個自在、解脫的人,與凡人有異,可以不受世間道德與法律規範,可以享受特權,超越人間道德標準,為所欲為,這些人一旦捲入魔性、很快就會滅亡。但是真正的明師是不會製造個人崇拜,不會自我吹噓,不會花天酒地。
總而言之,打坐、靜坐不見得是禪,許多人用禪、佛之名,內容卻不關禪、佛,真正的禪是不能脫離釋迦牟尼佛的教示,不能脫離佛法的。
(第十七次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陳美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