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在這世界建設淨土的境界嗎?答案是可能的。若是不能,釋迦牟尼佛便不須在人間出現。
我只是依據佛經及祖語,希望把人間淨土的思想,推展成為人人都能實踐的一種生活方式。
——聖嚴法師
地球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
在淨土的層次之中,人間淨土最為脆弱,但卻是最為親切和基礎的起點。佛在人間成佛,至少釋迦佛是如此,將來的彌勒佛也會是如此。
人間淨土,可分作兩個時期:1. 釋迦佛化世時期;2. 彌勒佛降生時期。聖嚴法師的淨土觀念,有層次的不同,而沒有一定的方域差別。人間淨土是最基本的,然後是天國淨土,還有他方佛國淨土,最高的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
地球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是有生有滅、有苦有樂、有善有惡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以父母所生的身體,來到這裡,他的色身同樣也有生死,但是他看到的世界卻是淨土。反觀眾生的心因為不清淨,所以有煩惱、有苦。
淨土就在人的心念中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哪怕一個念頭能與佛法的慈悲與解決煩惱的智慧相應,當下見到的,就是人間淨土。內心不清淨,充滿了恨、嫉妒、猜疑、貪欲與瞋恚,不論到哪個地方都不是淨土。
就算把這些人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在那裡也一定會嫉妒:「奇怪了,那些蓮花為什麼比我的大?」一定會驕傲:「你看看,我的蓮花還比他大一點。」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蓮品有九品,只有上品的人看得到下品的,下品的人不會看得到上品,因為如果看到了,他就生起嫉妒心、貪求心,而忘了自己要好好修行才能蓮品高升。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讓下品的人看不到上品,就是預防眾生到那邊去還帶著滿腦子的煩惱。
那我們在人間是不是可以完成淨土的目標呢?聖嚴法師相信是可以的。人的心能夠改變自己的體驗,如果心是安靜的、和平的、慈悲的,即使世界沒有改變,你對環境的體會卻是不同凡響。智慧圓滿、慈悲圓滿的人,從他成道之後到涅槃為止,對他來說,我們的地球,並不是娑婆世界,而是佛國淨土。因此,聖嚴法師鼓勵大家要常隨佛學,要修學佛法,哪怕是學一點點,人間淨土便會在我們的心中一點一點地展現,不但自己體驗,還能夠把淨土的經驗分享給他人。
「有人問我,想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說那個地方那麼好,誰不想去呢?又有人問,這個世界是否想再來呢?我說這裡有這麼多人學佛,這麼多的朋友需要佛法,當然還會再來!
事實上,如果你的心已得自由、已得解脫,這兩個世界是相同的,是無分彼此的。不過,一定要發願,不能隨波逐流,人家叫你去哪裡就去哪裡,甚至以為隨便去變狗、變牛、做強盜、做土匪都好,這就不對了。心,必須要有個方向,要發悲願,只要你不為自己增加困擾、罪惡,但願眾生脫離苦海,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淨土了。」 ——聖嚴法師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精彩書摘1
淨土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過;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薩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的煩惱是不存在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沒有絕對的安全,無法抵抗天災人禍。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淨土的理想環境,讓我們有個追求、嚮往的去處。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照著去做,等到臨命終時,真正的佛國淨土就會立即現前。
「人間淨土」究竟在哪裡呢?事實上,就在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人發大悲願來體驗智慧及慈悲的佛法,甚至僅在一念之間,沒有嫉妒、怨恨、貪欲、猜疑、憂慮等種種煩惱,那麼,人間淨土就在這一念間出現在你的面前;如果每一個念頭都能如此,自然一生之中都是在人間淨土中了。
釋迦牟尼佛是智慧圓滿、慈悲圓滿的人,從他成道之後到涅槃為止,對他來說,我們的地球,並不是娑婆世界,而是佛國淨土;因此,我們要常隨佛學,要修學佛法,哪怕是學一點點,人間淨土便會在我們的心中一點一點地展現,不但自己體驗,還能夠把淨土的經驗分享給他人。
祝福大家,希望人間淨土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念念展開,也希望每一位都能經常生活在淨土裡!
精彩書摘2
發覺自心中本身的佛性
各位菩薩,在我們來到佛國淨土之前,一定要先把我們人間當成佛國淨土;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內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看到的眾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佛。這並不是佛在說謊或是在自我陶醉,因為他的確已知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眾生自己尚未覺悟,乃是還沒有醒來的佛。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們發覺自己本具的佛性。
《法華經》裡有篇〈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看到每個人,都會向他們頂禮,口裡還說著:「我絕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是未來的佛!」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佛呢?因為多生多劫累世的煩惱、執著,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以煩惱的心,來看世界萬象,是有好、有壞、有美、有醜的,它是有分別的;由於眾生分處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層次、性別,以及貧富、貴賤、強弱等不同的立場,都會對各種事物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
事實上,我們的本具的佛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名字標籤,也沒有貧富貴賤,只因有累世積聚的業障,形成種種煩惱,纏繞著我們,產生分別心、執著心,才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無法顯現;既不見自心中的本具佛性,淨土的景象也就無法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
如果能把自我的立場放下,不去考慮自己的身分、性別、年齡、地位、知識、貧富、貴賤,你就會看到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平等的。昨天我在上課時說:「若能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分別執著,就不會有煩惱困擾你了。那麼,你就是個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了!」有位學生問我,應該如何放下呢?我說:「只要你自己不要認為有那麼多放不下的東西時,那就是放下了!」
佛法的智慧不是姑息,而是在慈悲的原則下來處理事情。當自己與家人有矛盾衝突時,若不能用佛法感化對方,也不可以暫時妥協的態度來處理,此時,應當試著把自己抽出身來,不要想著對方是你的弟妹或是親人,不要把自己放進去,如此,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偏差了。
精彩書摘3
人間淨土並非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
事實上,人間淨土並非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常常有人問我:「法師!你什麼時候才可建好人間淨土啊?」我說:「你這樣問我,會使你很失望的!因為我的人間淨土是處處建、時時建。如你能在這一念之間建淨土,在這一念之間,淨土就在你面前;如果你下一念生起惡念、口說惡言、身做惡事,下一念中人間地獄就在你面前出現了!」
因此,我講的人間淨土,不是找個社區,大家一起來建設它,而是在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時時提起菩提心,深信自己心中有佛性;從心念清淨、口業清淨、身業清淨著手做起。
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完全清淨,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無量劫帶來的煩惱習性,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裡,會不經意表現出來。但是請你不要在發現不清淨時就討厭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旦發覺缺點時就提醒自己說聲慚愧,下次不要再犯,若再犯時就再懺悔;經過不斷慚愧、懺悔、改惡向善,煩惱習氣就會減弱。只要知錯能改,身、口、意三業自然漸漸就會清淨了!
佛還告訴我們,在西方淨土中的環境,都是七寶所成,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飛行自在,福報無量,壽命無量。這個「有」,是針對眾生說的,是眾生的境界,非諸佛層次的境界。因此,淨土的層次是由有相的淨土至無相的淨土;有相淨土不是究竟淨土,無相、實相的淨土才是最高的諸佛淨土。
淨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無形相,從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國淨土;這兩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否則,就會變成一般宗教的天國信仰了。至於我們這個人間淨土,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盡量努力,使我們的心能體驗到安靜與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個空想幻思中的烏托邦。
諸位菩薩,人間淨土就在你們的心中,就在你們家裡,就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處所,只要一念之間,心念清淨,此一念之間所見,就是人間淨土。
精彩書摘1
淨土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過;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薩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的煩惱是不存在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沒有絕對的安全,無法抵抗天災人禍。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淨土的理想環境,讓我們有個追求、嚮往的去處。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照著去做,等到臨命終時,真正的佛國淨土就會立即現前。
「人間淨土」究竟在哪裡呢?事實上,就在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人發大悲願來體驗智慧及慈悲的佛法,甚至僅在一念之間,沒有嫉妒、怨恨、貪欲、猜疑、憂...
作者序
聖嚴法師
淨土思想及淨土信仰,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共同特色,主要是指諸佛度化眾生的國土,以及未來彌勒佛下生人間成佛之際的娑婆世界。
至於人間淨土的依據,一是《彌勒下生經》,另外則是散見於阿含部以及許多的大乘聖典。如果以中國漢傳佛教的兩大主流而言,信仰彌陀淨土的歷代善知識,大概是以求生西方淨土為修持的目標;禪宗的諸善知識,大概是以自心淨土的開發為修持的目標。可是,彌陀淨土的修行者,除了持名念佛及願生西方淨土,也必須先在人間修種種福業,乃至發大菩提心,利益眾生、修清淨梵行,才能成就往生上品淨土的功德。
禪宗雖然是以開發自心淨土的明心見性為目的,卻以「道在平常日用中」為修行的原則,因此《六祖壇經》的〈無相頌〉之中,就有這樣的四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足見不論是修的西方淨土還是修的自心淨土,他們的著力點,都不能脫離現實的人世間。
無可諱言的是,晚近數百年間的中國漢傳佛教徒們,由於不重視弘化人才的培養,普遍走向消極厭世的一面。例如以「了生死」三字為藉口,修淨業的人,就光靠念佛,求生淨土,竟忽略了修種種福德行;標榜禪修的行者,就知道坐破幾十個蒲團、走破幾千雙草鞋,唯求頓悟破關,竟忽略了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皆是禪。
我所主張的人間淨土,即是根據大、小乘的佛陀遺教,同時也參考中國佛教史上幾位大善知識的思想。例如《阿含》、《般若》、《華嚴》、《法華》、《維摩》、《無量壽》等諸經典之中,均可見到人間淨土的印象。又如天台智者大師、法藏賢首大師、六祖惠能大師、永明延壽禪師、蕅益智旭大師等所說的,妄心濁世皆是與淨心淨土相即相應。
到了現代的太虛、印順二位大師,便更明白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間淨土、佛在人間的主張。我不敢說,我有什麼新的看法,我只是依據佛經及祖語,希望把人間淨土的思想,推展成為人人都能實踐的一種生活方式,我所講的、我所行的,多少跟前輩諸大師們的思想有相同處,也有不同之處。
因為近二十年來,人間佛教、人間淨土,已從少數人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許多人在說在行的臺灣佛教主流。在這方面,我從理論面及實踐面,都下了一些工夫。現在法鼓文化公司,蒐集我歷年來與人間淨土相關的文章,編成本書出版,謹以慚愧及感恩之心,寫了這篇自序。
二○○三年七月十二日於臺北農禪寺
編案:此文為《淨土在人間》一書之自序。本書則是在《淨土在人間》之外,增補與「人間淨土」主題相關之文稿,因與原書不同,故更名為《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
淨土思想及淨土信仰,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共同特色,主要是指諸佛度化眾生的國土,以及未來彌勒佛下生人間成佛之際的娑婆世界。
至於人間淨土的依據,一是《彌勒下生經》,另外則是散見於阿含部以及許多的大乘聖典。如果以中國漢傳佛教的兩大主流而言,信仰彌陀淨土的歷代善知識,大概是以求生西方淨土為修持的目標;禪宗的諸善知識,大概是以自心淨土的開發為修持的目標。可是,彌陀淨土的修行者,除了持名念佛及願生西方淨土,也必須先在人間修種種福業,乃至發大菩提心,利益眾生、修清淨梵行,才能成就往生上品淨土的功德...
目錄
自序
「人間淨土」是什麼?
人間淨土何處尋?
淨土思想之考察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淨土在人間
請佛到人間
以佛法建設人間淨土
心佛相應,當下即淨土
人間淨土的實踐
人間淨土的展現
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我們今後要探討的課題
附錄一 太虛大師的人間淨土
附錄二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
自序
「人間淨土」是什麼?
人間淨土何處尋?
淨土思想之考察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淨土在人間
請佛到人間
以佛法建設人間淨土
心佛相應,當下即淨土
人間淨土的實踐
人間淨土的展現
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我們今後要探討的課題
附錄一 太虛大師的人間淨土
附錄二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