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學確是漢傳佛教的寶藏,只是被遺忘了。
本書榮獲中山學術著作獎兩千年來漢傳佛教的智慧寶庫,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而言,天台學可說是獨一無二。天台學組織嚴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尤其是天台大師們所留下來的著作,不僅數量龐大,且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勘做為佛教未來全人類共同需要的藍本!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師針對天台學撰寫的重要名著,兼具理論與方法,整合了大小諸乘的各家之說。因為智旭大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法的大通家,闡揚天台教觀並未墨守成規,所以《教觀綱宗》也可以說是明末時代的新天台學。
聖嚴法師有鑒於這樣精簡扼要的天台珍寶,必須有人講解、註釋與發揚,故以現代治學的方法,將《教觀綱宗》重新分段標點,並加上白話翻譯、註釋和附圖。透過法師的註解,除了可以認識到天台學的大綱,更可領會全部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所以本書非但是研究天台學者所必備,也是有心深入佛法者不可或缺之鑰!
「我發願,要寫一冊讓自己看懂,也能讓廣大讀者們分享天台學智慧的書。」
「本書可以做為讀者們自學之用,也可做為教學講授之用。」
「我的註釋,往往就是一篇獨立的短論,可幫助讀者省了不少再去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死力氣。」 ——聖嚴法師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書摘1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天台大師及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叡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生、曇影、劉虬、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是眾生皆可完成的清淨心,所謂「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他又從《中論》〈觀四諦品〉見到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假、中,本係指的眾因緣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禪師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三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禪觀結合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觀兼備的特色。由於慧文禪師不僅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禪觀實踐的禪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的《大智度論》與《中論》的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為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禪師的弟子慧思禪師,稟承乃師的風格,禪慧雙弘,在其所著《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批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師、不近善知識不聞正知見的禪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證言證,以四禪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命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禪定,便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想,對於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學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禪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尚有《隨自意三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禪觀的禪師,他的老師慧文禪師,雖從龍樹的二論,啟發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觀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的法門。他有兩書講三昧,一書論止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說出法華三昧,這對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所明四種三昧,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隨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為一期的請觀音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於慧思禪師,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三昧,非行非坐的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昧是傳統的禪者們所通用,是依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名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依據《般舟(佛立)三昧經》。智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的兩種,加上慧思禪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稱四種三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將禪修的一心三觀之法,用於日常生活,此於中國的大乘禪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發展,對於此後禪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書摘2
一、何謂八教
【原文】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語譯】
佛及歷代祖師們傳給我們的佛法要領,唯有教義及觀法而已。無教之觀,不是正觀;無觀之教,教便不傳。有教無觀,教即無用;有觀無教,觀便危險。然而,全盤地討論釋迦世尊的一代時教,可以得出一個大綱,總共攝為八教;依教義所設的觀法,數目也大略相同。
【註釋】
1.「教觀」:已如前釋。(文略)
2.「時教」:代表釋迦世尊自成道之後,迄於涅槃的四十多年之間,在不同的時地,為不同程度的對象,說了讓大家覺得有深淺不同的佛法。此在前面緒論中,也已介紹。正如諦觀的《四教儀》所說:「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原文】
八教者,一頓、二漸、三祕密、四不定,名為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三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為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語譯】
什麼是八教呢?共分兩大類:1. 化儀四教:(1)頓教、(2)漸教、(3)祕密教、(4)不定教;此類如世間醫師所開的藥方。2. 化法四教:(5)三藏教、(6)通教、(7)別教、(8)圓教;此類如世間藥劑師根據處方箋所給病人的藥品。
【註釋】
1.「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日本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上則云:「頓等四教,是如來化物儀式,藏等四教,是如來化物方法。」《教觀綱宗釋義》云:「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化法四教,乃教之綱。
2.「藥方」與「藥味」:《四教儀》已有「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的譬喻。是形容兩類的四教,也是彼此相依互用的。倘若僅有藥方的化儀四教而無藥味的化法四教,猶如雖有四種根器的眾生可度,卻無四種程度的教材能度;若與之相反,僅有四種程度的教材,竟無四種根器的眾生為對象,也等於沒有一樣。
3.「頓教」:對於頓大根器的眾生,直說別教及圓教的大乘法,例如《華嚴經》及《梵網經》等。
4.「漸教」:對於需要次第修證的眾生,便說漸修教法,例如阿含、方等、般若經等。
5.「祕密教」:同聽佛陀於一時一地說同一部經,聽眾各以自己的程度根器,各取所取;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而彼此之間互不相知,故稱祕密。
6.「不定教」:於如來同一說法會中,眾生同聞異解,或於漸中得頓益,或於頓中得漸益。得益不同,故稱不定。
7.「三藏教」:三藏本為大小乘聖典的通稱,那是指的經律論三藏。天台宗特指小乘為三藏教,是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所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之句而得名。若依《大智度論》卷一百云:「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毘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論)比丘。」然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四有云:「聖者!仁是三藏,持經律論耶?」可知在世尊住世時代,不論是否已有三藏之名,經律論三種性質的聖典,確實已經有了。
8.「通教」:是大乘的初階,前通小乘三藏教,後通大乘別教及圓教,含攝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聖教,而以菩薩為正機,聲聞及緣覺為傍機。
9.「別教」:此是不與二乘相共的大乘聖教,唯對菩薩說大乘無量法,獨明三界外的菩薩法。此教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既別於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別於此後的圓教,故名別教。
10.「圓教」:此是佛對最上利根的菩薩,所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法。此教與別教不同之處,僅在於一者隔歷,一者圓融。所謂圓融,依《四教儀》所說,是指「圓妙、圓滿、圓足、圓頓」,也即是「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
書摘1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天台大師及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叡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生、曇影、劉虬、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
作者序
我不是天台學專家,但以我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大乘止觀法門》,其著者是天台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禪師。我的博士論文是寫明末蕅益大師智旭,他雖自稱不是天台宗的徒裔,卻被後世佛教學者們認為是中國天台學的最後一位專家。因此,我當然必須研讀天台學的重要著述。尤其是從一九七六年以來,我在東西方,多以中國的禪法接引並指導廣大的信眾們自利利人,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也使我需要假重天台的止觀。
天台學在中國幾乎代表了佛教的義理研究,它的組織綿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故被視為「教下」,與禪宗被稱為「宗門」而相拮抗,蘭菊競美,蔚為波瀾壯闊,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大學派。在日本,也以天台宗為主流而發展出天台密教及日蓮宗,又由日蓮宗而延伸出不少新的日本佛教教派。可知天台學對於中日兩國佛教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天台大師所遺的著作,不僅數量龐大,也是一門非常謹嚴而又極其豐富的學問,雖然已有章安的《八教大意》,諦觀的《四教儀》,智旭的《教觀綱宗》等幾部天台學的綱要書,但由於都很簡略,若非對於天台學有相當程度的深入認識,是很難領知其綱要而了解到天台學的智慧及其功能。有些近人所寫的天台要義及零星的論文以及專題論著,也都無法滿足天台學普及化的需求。所以天台學做為實踐與實用的書籍而言,顯得相當寂寞!
我曾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為哲研所及佛研所開過天台學的課,也指導過研究生撰寫有關天台學的畢業論文,尤其我比較熟悉《教觀綱宗》,所以曾在農禪寺為僧俗四眾講過《教觀綱宗》。《教觀綱宗》對我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它的組織架構及思想體系,書中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所謂教觀,便是義理的指導以及禪觀的修證,也就是「從禪出教」與「藉教悟宗」的一體兩面,相互資成。
可知,《教觀綱宗》除了重視天台學的五時八教,也重視以觀法配合五時八教的修證行位及道品次第。如果不明天台學的教觀軌則,就可能造成兩種跛腳型態的佛教徒:1. 若僅專修禪觀而不重視教義者,便會成為以凡濫聖、增上慢型的暗證禪師,略有小小的身心反應,便認為已經大徹大悟。2. 若僅專研義理而忽略了禪觀實修,便會成為說食數寶型的文字法師,光點菜單,不嘗菜味,算數他家寶,自無半毫分。如果他們滿口都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並稱自修自悟自作證者,便被稱為野狐禪。
《教觀綱宗》一書,為我們重點性地介紹了天台學的理論和方法,例如五時的通別、八教的教儀及教法、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身四土、六即菩提、十乘觀法、行位的前後相接相望等。縱橫全書,教不離觀,觀必合教,充分展示了天台學的獨家之說,而又整合了大小諸乘的各家之言。透過本書,可認識天台學的大綱;透過天台學,可領會全部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
可惜像《教觀綱宗》這樣精簡扼要的天台典籍,也必須有人講解註釋;唯其歷來中日各家的有關諸書,依舊不適合現代人的理解運用,比較可取的是靜修的《教觀綱宗科釋》,然亦是用文言文撰寫,且其缺少現代治學的方法,雖可以從中見到若干資料,卻又很不容易眉目分明地找出頭緒,所引資料,只提書名而不標明卷數,甚至僅說某大師曰怎麼怎麼,而不告知讀者出於何書。但是對我而言,已是很大的幫助。另有兩、三種近人的白話譯本及註釋本,大概它們的作者太忙了,以致無暇檢索考查《教觀綱宗》所用資料的原典原文的原來意趣,讓那些讀不懂旭師原作的讀者們,還是看不太懂。
因此,我便發願,要寫一冊讓自己看懂,也能讓廣大讀者們分享天台學智慧的書。故從二○○○年夏天開始找尋資料,並連續地精讀《教觀綱宗》,確定我已真的掌握到旭師撰著此書的用心以及天台學的脈絡,即於同年十月下旬,寓居紐約象岡期間,著手撰寫本書。
由於體力太弱,兩個月間,僅完成第一章緒論的部分。回到臺灣後,已無暇執筆,至今年五月初,我又到了紐約,在衰老病痛之中,於主持兩個為期十四天的禪修以及許多其他法務行政工作之餘,鍥而不捨地忙中抽空,提筆寫出一頁、兩頁,有幾度由於勞累,加上氣候變化,使我胸悶氣虛,頭暈目眩,總以為大概已無法寫得完了;每每略事休息,再向觀音菩薩乞願,助我寫畢此書。到了六月二十八日,終於寫完了初稿。
我很感恩蕅益智旭大師,因為他的《教觀綱宗》,讓我認真地在天台大師及其相關的諸書之中,旅行了一趟,雖然往往為了查對某一資料的原典出處,就像大海撈針似地翻閱《大正藏經》;聽說現在已有《大正藏經》的電腦光碟片索引,只消一按鍵盤,就能得心應手,要什麼就有什麼,省了很多死工夫,而我尚未學會這手本領,所以還得像古人一樣地吃足苦頭。
本書可以做為讀者們自學之用,也可做為教學講授之用,唯亦須付出一點耐心,先看目次,次閱已經我分段標點的原著《教觀綱宗》,再看我的語譯以及註釋,在有附圖之處,宜文圖對照著讀,始可一目瞭然。看完了第一遍,宜連續再看兩遍,便能將天台學的教觀綱格及其內涵,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認識。我的註釋,往往就是一篇獨立的短論,可幫助讀者省了不少再去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死力氣。
漢傳佛教的智慧,若以實修的廣大影響而言,當推禪宗為其巨擘;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來說,則捨天台學便不能做第二家想。近半個世紀以來,漢傳佛教的教乘及宗乘,少有偉大的善知識出世,以致許多淺學的佛教徒們,便以為漢傳佛教已經沒有前途,這對漢傳佛教兩千年來,許多大師們所遺留給我們的智慧寶藏而言,實在是最大的憾事,更是人類文化的重大損失!我則深信,今後的世界佛教,當以具有包容性及消融性的漢傳佛教為主流,才能結合各宗異見,回歸佛陀本懷,推出全人類共同需要的佛教來。否則的話,任何偏狹和優越感的佛教教派,都無法帶來世界佛教前瞻性和將來性的希望。
這也正是我要弘揚天台學的目的,我不是希望大家都成為天台學的子孫,而是像天台思想這樣的包容性、消融性、系統性、教觀並重的實用性,確是有待後起的佛弟子們繼續努力的一種模範。
此書所以名為《天台心鑰》,就是因為天台學確是漢傳佛教的寶藏,只是被遺忘了。正如《法華經.信解品》云:「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又云:「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五百弟子受記品〉再說:「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我身為漢僧,宜有護持漢傳佛教寶藏的責任。
謝謝已故關口真大博士的《昭和校訂天台四教儀》,特別是該書的附圖,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不少便利,同時在本書的十八幅附圖中,有七幅是取自該書。果暉為我在東京找資料,姚世莊為此書電腦打字,法鼓文化諸工作人員為本書編輯出版,一併在此致謝。
二○○一年七月五日聖嚴寫於東初禪寺
我不是天台學專家,但以我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大乘止觀法門》,其著者是天台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禪師。我的博士論文是寫明末蕅益大師智旭,他雖自稱不是天台宗的徒裔,卻被後世佛教學者們認為是中國天台學的最後一位專家。因此,我當然必須研讀天台學的重要著述。尤其是從一九七六年以來,我在東西方,多以中國的禪法接引並指導廣大的信眾們自利利人,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也使我需要假重天台的止觀。
天台學在中國幾乎代表了佛教的義理研究,它的組織綿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故被視為「教下」,與禪宗被稱為「宗門」而相拮抗,蘭菊競...
目錄
修正版自序
自序
緒論
一、天台教觀及《教觀綱宗》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四、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五、《教觀綱宗》的書名
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二、何謂五時
通別五時論
一、認識五時的通別
二、何謂通五時
三、何謂別五時
化儀四教
一、頓教
二、漸教
三、祕密教
四、不定教
五、化儀四教的教部教相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化法四教
一、為何有化法四教
二、三藏教
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藏教的理即
(二)藏教的名字即
(三)藏教的觀行即
(四)藏教的相似即
(五)藏教的分證即
(六)藏教的究竟即
(七)藏教的修證果位
(八)藏教的十法成乘
四、通教
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通教的理即
(二)通教的名字即
(三)通教的觀行即
(四)通教的相似即
(五)通教的分證即
(六)通教的究竟即
(七)通教的修證果位
(八)通教的十法成乘
六、別教
七、別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別教的理即
(二)別教的名字即
(三)別教的觀行即
(四)別教的相似即
(五)別教的分證即
(六)別教的究竟即
(七)別教的修證果位
(八)別教的十法成乘
八、圓教
九、圓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圓教的理即
(二)圓教的名字即
(三)圓教的觀行即
(四)圓教的相似即
(五)圓教的分證即
(六)圓教的究竟即
(七)圓教的修證果位
(八)圓教的十法成乘
附錄
附錄一 《教觀綱宗》
附錄二 圖表
修正版自序
自序
緒論
一、天台教觀及《教觀綱宗》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四、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五、《教觀綱宗》的書名
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二、何謂五時
通別五時論
一、認識五時的通別
二、何謂通五時
三、何謂別五時
化儀四教
一、頓教
二、漸教
三、祕密教
四、不定教
五、化儀四教的教部教相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化法四教
一、為何有化法四教
二、三藏教
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藏教的理即
(二)藏教的名字即
(三)藏教的觀行即
(四)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