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一切都脫不出一個根本的關切,
就是對生命的關切──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生命;
而我耿耿於懷的,也終只是對人的珍惜與對自然的珍惜。
久居台北的作者,深感平常的生活,只是上車下車,買買東西見見朋友,活動的範圍只及某幾個角落,至於台北的全貌,卻是矇然的。於一九八六年的農曆年前後,作者花了大約二十天的時間,每天步行三四小時,走過許多大街小巷,為的是想把台北的相貌看得更齊全一些,對台北知道得更多一點。寫下了一系列的文章,收錄為本書,分為【台北塵霧】、【撲向高潮撲向毀滅】兩部份:
【台北塵霧】是作者遍走台北所見所思的一些東西。
【撲向高潮撲向毀滅】所收輯的文章,則是作者對社會的直接反應。
※特別收錄:作家黃怡〈孟祥森的疑與信〉
「如果說我的創作用畫一杯清水試圖喚起人對平淡生活得珍惜,孟祥森所贈的一雙筷子,也就充份說明什麼叫做返樸歸真了。」——藝術家 奚淞
「在花蓮多年的他改了筆名叫『孟東籬』,不只名字改了,孟東籬身上雖然也留存著憂悒的孟祥森的殘影,但大體上我看到的孟東籬,卻是個開朗充滿豐富生命感受力的人。」——作家 韓良露
「他翻譯了佛洛姆完整的愛生哲學及至自己寫出自己的《愛生哲學》、《濱海茅屋札記》、《素面相見》,成為台灣簡樸生活的帶動者,和環保生活的實踐者」——【世界公民島計畫】發起人、世界公民文化協會董事長 呂學海
王智章、朱天文、朱志學、朱增宏、江日新、何新興、呂學海、李日章、李寶蓮、孟子青、孟心飛、孟瀋之、明立國、林安梧、林倉鬱、林麗雲、洪米貞、紀淑玲、奚淞、徐錫鈺、曹又方、陳大威、陳念萱、陳素香、陳鼓應、黃怡、黃崇憲、瘂弦、齊淑英、蔣素娥、蔣勳、韓良露、藍山靈、羅文嘉、蘇南洲。——攜手懷念.推薦
作者簡介:
孟祥森
筆名孟東籬,一九三七年生於中國河北省,一九四八年來台,就讀鳳山誠正小學,一九五七年考上高雄中學,後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世界新專、花蓮師專。
自一九六七年到二○○五年止,孟祥森先後翻譯《齊克果日記》、《沈思錄》、《異鄉人》、《如果麥子不死》等西洋文、史、哲、心理、宗教書籍共計約八十二本,譯作品質與數量為當代少見。
早年以漆木朵為筆名,發表《幻日手記》、《耶穌之繭》。一九八三年起,轉向生活札記體寫作。共計出版《萬蟬集》、《濱海茅屋札記》、《野地百合》、《念流》等十七本自然及禪學著作。
曾在花蓮鹽寮海邊築茅屋而居,被認為是台灣實踐環保生活的作家代表。孟祥森一生特立獨行,具體履行其倡導的愛生哲學,蔣勳曾以「第一個,或許也是唯一一個—台灣在生活裡完成自己的哲學家」稱之。
一九九七年,移居台北陽明山平等里磚屋。二○○九年九月,罹患肺腺癌辭世,享年七十二歲;「那花,就那樣兀自開著」,是孟東籬為自己一生,所下的最後註腳。
章節試閱
動物監獄
「動物園」,我不曉得中國古人有沒有自己發明過這種東西,但我知道現行的動物園,其概念與設施都是西洋進口貨。我想,動物園這種東西,跟中國文化理想中對待生物的觀念是難於相合的。佛家的眾生平等固然絕不可能醞釀出動物園來,道家的崇尚自然更不會,就連以現實生活為行道範疇的儒家,也不可能醞釀出動物園來,因為儒家講「仁」,而動物園絕對是不仁的,它絕對是對動物生命的摧殘,或說,是由摧殘之後所產生的惡果釀造的。
動物園,是把動物不當「生命」看待、不重視牠們的生命渴求而產生的結果。人只把牠們當做供人類殘殺、噬食、玩弄、觀察的對象。後來,又由於殘殺得太過,才把牠們剩餘的幾隻也送入動物園中,以求保留牠們的品種。
我相信,人可以把其他動物關入動物園,就可以把人也關入「動物園」──監獄,因為這兩者是同一種心理根源在作祟。人可以隨便囚禁「無辜的」動物,殘殺牠們,便可以囚禁「無辜」的人,並加以殘殺。因為這是出自同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我不相信人在囚禁其他動物的時候可以不致囚禁人,在隨手屠殺其他動物的時候,可以不屠殺人,因為這兩者是同一心態,只是「合法」不合法而已;有了合法藉口,便殺之不眨眼。
實際上,我覺得獅虎熊鷹這一類的猛獸猛禽,關在那小小的籠子裡,是極其殘忍的,是對生命重大的摧殘,把會飛的鳥剪了翅膀也是對無言者的欺弄,把自由蕩漾於山林間的鳥獸困限在圍牆或穹籠中終是剝奪。
我甚至不覺得該帶孩子去動物園,因為,在他們觀念初成的心中,他們可能會產生一個印象:人是這樣對待動物的,動物跟人的關係就是這樣的,人可以這樣囚禁動物,可以對牠們的生之渴望無動於衷。
人如果可以對其他生物、其他生命的生之渴望無動於衷,則一切教育、一切文化都是無望的。
失去的農村景象
十幾年前,劍潭公園初建的時候,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是山壁上鑲的磁磚畫,一幅光輝和煦的農村景象,象徵著台灣的福樂。
但如今,這福樂景象顯然已過了頭,變得喧囂、骯髒與破壞起來。
當初的鑲磁畫是金燦的,如今已經蒙塵,蒙得相當厚膩,想再也不易引起行人的注意了──尤其是根本沒有幾個行人,絕大部分都是匆匆車過。
至於那鑲磁畫的內容,則在很多農村中已經過去了,至少是政府不再鼓勵的了:用牛耕田,用腳踩的轆轆澆水,用腳踏的輪子收稻,用大象一樣的風箱揀穀。
現在,這一切都交給或要交給馬達了,農村裡不見耕牛,而只見耕耘、播種、收穀機。農業機械化──至於它會帶給台灣什麼長遠的結果,誰也不能斷言。
因之,那一片優美的典型田園景象之蒙塵,也是當然的吧!也不用人去擦了,也無需人去擦了──免得還要提醒人,使人錯愕,或使人驚愧了。
我過去看了看,磁磚鑲畫是作於一九六九年,距現在十六年了。台灣十六年的變化真是非常之大。早些年,前省主席李登輝想要籌建八萬農業大軍,據說困難重重。更何況他想籌建的是機械化的農業大軍,這其中利弊如何,不能不令人擔憂。
寫到這裡,不禁想到為二溴乙烯有害人體的事奔回台灣向國人提出警告的寧明傑的話:
「台灣農村的破產,可說是由於被美國及本國的糧商出賣了;被政府為挽回外交挫折而犧牲了;被不知反哺的工業侵害了;被崇尚洋貨的國民遺棄了。……」
心無車馬終年靜
座對琹書百慮清
一家靈芝藝品店的玻璃櫥窗中陳列了一副用老竹根刻的對聯。老竹根又粗又厚,又上了深紅的顏色,字漆黑色,古勁有力,右聯是「心無車馬終年靜」,左聯是「座對琹書百慮清」;右聯的一旁用小字刻著「集三代吉金聯片」。
這聯片的選材、字體、上色與意境都令人喜歡;看了真的頓有清慮之感。但同時我也有一種困惑:
當今在台北這樣繁雜的街市上,這種意境是可能的嗎?有哪一個住在街上的人敢把它掛起來,而不虞嘲諷。
當然,那藝品店也不是把它掛起來的,而是放在櫥窗中展賣,標價一萬七千五百元。
就是這樣,這一個意境對現代人來講,恐怕只是一種商品,你要用這麼高的價錢把它買回去,至於它能不能跟你的生活相稱,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誰能心無車馬?陶淵明能嗎?或許有許多人是可以心無車馬的,但那種心無車馬是由於心靈的透澈明靜,是由於怡然自得的「心遠」地自偏,還是因為已經被吵得麻木了,無奈了?
而「座對琹書」的現代人有幾個能百慮清?許多時候,書變成了一種對人的要求與壓力,讀書變成了一種心靈的苦力,或變成了一種商品的貪得與販賣,拿起一本書來,以浸潤靈性,修養身心的心情去看,去領會的有幾?
對琹而坐又是什麼樣子?演奏家汲汲於技巧,急急於奔波演奏,學生大部分視為在社會中尋求肯定的方式的一種,有幾個在對琹的時候是澄心靜慮的?
動物監獄
「動物園」,我不曉得中國古人有沒有自己發明過這種東西,但我知道現行的動物園,其概念與設施都是西洋進口貨。我想,動物園這種東西,跟中國文化理想中對待生物的觀念是難於相合的。佛家的眾生平等固然絕不可能醞釀出動物園來,道家的崇尚自然更不會,就連以現實生活為行道範疇的儒家,也不可能醞釀出動物園來,因為儒家講「仁」,而動物園絕對是不仁的,它絕對是對動物生命的摧殘,或說,是由摧殘之後所產生的惡果釀造的。
動物園,是把動物不當「生命」看待、不重視牠們的生命渴求而產生的結果。人只把牠們當做供人類殘殺、...
作者序
素面相見與根本關懷
三十多年來,我沒有覺得我跟台灣的土地,台灣的人民認同,我覺得我的心還是離異的。
這個感覺很不好,而且很自責。於是我想,我何不步行台灣的每個鄉鎮,親炙台灣的每寸泥土去認親呢?
於是我借了全套的扎營用具,準備這番壯舉了。
我想過農曆年以後從台北南下,繞到花蓮。也許要幾月的時間。
在台北的時候,我想:全台灣我不認識,但生活了十幾年的台北我又認識嗎?其實,我是多不認識,多麼陌生啊!而這個地方,我曾經依戀,於今是我那麼多親友居住之地。我對它縱有再多的恩怨,也是不能擺脫它的,也是不能對它轉背不顧的,但我卻真的不知道它啊,它長得是什麼樣子,它的什麼是什麼,我都不知道。
於是我發心「走遍」台北。在寒風苦雨中每天走三四個小時,我當然沒有走遍,但大致上我走過了。
走過之後,是我該整裝南下的時候了。但我氣餒而沮喪起來,因為我在台北近郊到處所看到的都是一樣:修路、造橋、蓋水泥房、車擠、喧囂,最苦的是根本沒有行人容身之地──而且也根本沒有行人。路上只有車,再就是站牌邊等車的人。
在濕雨泥濘的新莊區外,我冷下來:我不必去看了。台灣,我還不知道嗎?每個地方都一個樣板。車、水泥、路、橋。
我不走下去的原因之二,是我不放心把兩個小小孩和他們的母親放在荒僻的鹽寮。但除鹽寮之外,我並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放他們。
當然,站遠一點看,我並不認為台灣所有的地方都像台北的近郊一樣。有一天,我或許還會去走。但重要的是,我走不去走已經不重要了,我現在的心已經在台灣落下來。
而落下來的第一個反應是被台灣的環境刺痛:那麼好的台灣,於今搞成了這個樣子。我常看著天,看著綠草,看著田,看著山坡,看著海,暗暗吶喊著:台灣多好啊!那麼美的地方,好好的搞吧,好好的愛惜吧!不要因逞自己的私欲再這樣破壞它。
「台北塵霧」就是我十幾天中遍走台北所見所思的一些東西。「撲向高潮撲向毀滅」這一部分所收輯的文章,主要我對社會的直接反應。這裡我還有許多話可說,但大部分也都是在這幾篇文章中弦裡弦外的說了吧。
十幾年前,從高中就流浪到花蓮跟我做了好友的黃崇憲,說我的文章是「素面相見」,我願用來做這本集子的書名。但當我在看校樣時,發現我所說的一切都脫不出一個根本的關切,就是對生命的關切──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生命;而我耿耿於懷的,也終只是對人的珍惜與對自然的珍惜。
素面相見與根本關懷
三十多年來,我沒有覺得我跟台灣的土地,台灣的人民認同,我覺得我的心還是離異的。
這個感覺很不好,而且很自責。於是我想,我何不步行台灣的每個鄉鎮,親炙台灣的每寸泥土去認親呢?
於是我借了全套的扎營用具,準備這番壯舉了。
我想過農曆年以後從台北南下,繞到花蓮。也許要幾月的時間。
在台北的時候,我想:全台灣我不認識,但生活了十幾年的台北我又認識嗎?其實,我是多不認識,多麼陌生啊!而這個地方,我曾經依戀,於今是我那麼多親友居住之地。我對它縱有再多的恩怨,也是不能擺脫它的,也是不能對它...
目錄
目次
出版緣起 人生一會(文/羅文嘉)
自序 素面相見與根本關懷
【卷一】台北塵霧
寒雨煙塵
鼎沸
建築
陰雨中的黑塊
人語
幾要失傳的老婦
被墳墓包圍的城市
破殼
「羨慕」
谷底的老農
麻木
哥林多後書
穿梆專集
稀少珍貴的蝴蝶
為什麼我要對你鞠躬?
那些老兵
愛或悲憫
我仍舊要說
讓燕子銜泥
我們是一家人嗎?
人及其造物
高級進口棺材
店員
加拿大安大略省
乞丐演乞丐
黃昏的幻景
台灣大眾,你的特質是什麼?
青春與衰逝
清純的悅喜
動物監獄
兩個蹲著的人
失去的農村景象
生生之意
沉靜的作品
步雜花亂
有為或無為
泥濘與動力
沒有一個人是那麼重要的
【卷二】撲向高潮 撲向毀滅
撲向高潮
撲向毀滅
侵略者的藝術品非毀壞不可嗎?
台灣人,怎麼這樣!
我的營葬
再談營葬
向電視呼求
血,也是紅的
自備購物袋,自備碗筷
海灘上的足印
塑膠
杞人
後記一 孟祥森的疑與信(文/黃怡)
孟東籬/孟祥森著作.譯作目錄一覽
目次
出版緣起 人生一會(文/羅文嘉)
自序 素面相見與根本關懷
【卷一】台北塵霧
寒雨煙塵
鼎沸
建築
陰雨中的黑塊
人語
幾要失傳的老婦
被墳墓包圍的城市
破殼
「羨慕」
谷底的老農
麻木
哥林多後書
穿梆專集
稀少珍貴的蝴蝶
為什麼我要對你鞠躬?
那些老兵
愛或悲憫
我仍舊要說
讓燕子銜泥
我們是一家人嗎?
人及其造物
高級進口棺材
店員
加拿大安大略省
乞丐演乞丐
黃昏的幻景
台灣大眾,你的特質是什麼?
青春與衰逝
清純的悅喜
動物監獄
兩個蹲著的人
失去的農村景象
生生之意
沉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