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的前世今身。
2014年9月26日,為爭取香港特首的真普選,學聯與學民思潮發起香港學界大罷課,帶領抗爭學生衝入、並佔領政府總部前「公民廣場」。
9月28日,香港防暴警察使用暴力清場,對抗爭者投擲87顆催淚彈,並一度威脅開槍,激起市民自發展開全面性的公民抗命行動,佔領香港多處要道,使這場抗爭升高至世界矚目的層級,雨傘運動就此展開。
學生高喊「自己的香港自己救」,市民撐開雨傘抵抗警方的胡椒噴霧,對剛剛經歷了318太陽花運動的台灣而言,這一切既顯得清晰地歷歷在目、又如此怪誕、模糊而遙遠。那個永遠繁華、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在97回歸後面臨了什麼樣的改變、什麼樣的政治困局?這一切如何將務實、重視經濟民生的香港人,變成了高舉雙手,勇往直前的抗爭者?
作者陳奕廷專訪十八位代表性的人物,本書第一部分寫的即是當前40~60歲以上,共同背景下不同的成長故事,在受訪人對香港民主的個人思索之中,帶出雨傘運動發生前,香港的政治背景,以及這一代人對香港社會問題的幾個代表性觀點,議題橫跨普選、治理、地產霸權與中港矛盾。在第二部分中,則將視角轉向2005年後,風起雲湧的抗爭運動與多樣化的政治觀,這些抗爭運動可說是雨傘運動的濫觴。
本書寫在佔領中環行動醞釀時期,途中,雨傘運動爆發,這些個人故事更顯得意義非凡:訪談人們共同走在香港民主運動的路上,只是傘裡傘外,造成眾生喧嘩下的立場交錯。
本書特色
特首與你,都應該讀懂的香港故事
香港特首梁振英,絕沒想過,一向對政治冷漠的香港人,
會突然湧上街頭、佔領鬧區、要求民主。
87顆催淚彈,不僅沒有遏阻運動,
反而讓更多市民撐起雨傘、對抗壓制。
雨傘運動後
華文世界第一本完整呈現香港政經社會面貌的專書。
寫盡傘裡傘外
幾世代香港人面對「民主回歸」的心情與生命寫照。
傘裡,公民追求公理與正義,要贏就一起贏,要輸就一起輸。
傘外,民主論辯是永遠未竟的長路,眾聲在風雨中喧騰不已。
抗爭者走上街頭、撐起自由的前夕,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人與事?
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雨傘運動後該何去何從?
作者大學念新聞,研究所專攻中共研究,剛結束對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觀察,又因為工作緣故,近身觀察香港雨傘運動。
深入專訪當代香港18位代表性人物
橫跨不同世代、黨派,細緻爬梳幾世代香港人面臨的政治困局
從港府治理、地產霸權、中港矛盾到新生的本土運動
極近距離觀看香港追求民主路上,港人的焦慮、苦悶與思索
胡鴻仁、許知遠、張鐵志 專文推薦
陳冠中、周保松(香港) 司馬文武、吳介民、馬永成、林飛帆(台灣) 王丹(中國) 舉手同撐
作者簡介:
陳奕廷
台灣台東人,1984年生。
任職於網路媒體。喜愛閱讀、新聞寫作,偏好政治、歷史、棒球、本土文學。
陳卓邦
台灣攝影師,現為平面媒體攝影記者。
章節試閱
導言:未竟的補課(陳奕廷)
2013年的盛夏夜晚,我在隔音不佳的旺角平價旅館內,如果沒有記錯,那是7月4日,我來體驗香港每年一度的7.1民主遊行。當晚,FACEBOOK上,許多人在轉載攝影師Michael Wolf所拍攝的,中國玩具廠工人的照片與故事。這位知名德國攝影師的作品中,有許多基層社會的故事,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一系列關於香港城市的拍攝記錄。
我對於自己的好奇有些驚訝,於是在電腦前開始嘗試梳理自己對於香港興趣的起源。我在2012年的7月因為參加香港書展,第一次來到香港,開始展開了人生的香港旅途。最初,我希望以一、兩本書來解答這個城市的身世之謎,了解一國兩制以後的香港政治社會變遷。
這當然是痴人說夢。
那短短的幾天內,我翻閱著香港文學、對抗地產霸權的實驗運動記錄,對香港社會越發興趣,而在書本之外,當時的中環出現模仿佔領華爾街的運動、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正在灣仔的天橋上派發傳單,目的是反對洗腦教育、立法會地區直選即將投票,香港政府僅開放二分之一的地區直選,其他由功能組別來進行小圈子選舉,泛民主派正在力拼更多的席次……。
慢慢地關注香港的過程中,我開始理解這一切正在發生的事情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理解一個台灣以外、爭取民主的過程,和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一國兩制的機會。對我這一代台灣人來說,民主與自由如同空氣,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一切得來不易。
香港爭取民主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種未能經歷的補償或者補課,尤其當前兩岸關係陷入泥淖,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到底過得如何?中國共產黨的一國兩制到底又是怎樣發展的呢?我期待,這些理解的過程會是另外一種找尋答案的方式。於是,我展開一連串的採訪,記錄下心情的那天,我正好結束一個訪問。
在瀏覽與閱讀超過百本書籍與資料後,我提出了三個問題意識,那分別是政府治理與普選、地產霸權與社會運動、以及中港矛盾。我挑選了關於這三項議題的採訪對象,我希望他們來自不同立場、不同背景,除了提供不同的答案之外,重點是答案之外,他們不同的思維,以及從他們的故事中了解,思維從何而來,香港又從何而來。
我從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先生的訪談中,不僅了解當前香港政改問題之難,他的慷慨也讓我更深入的了解那一代愛國左派一路走來的心情;著名的經濟學者雷鼎鳴先生則提供了關於香港經濟發展、土地規劃與社會問題的看法,讓我了解長久以來香港發展的主流思路,他身為經濟學者的幽默讓我印象深刻,更讓我理解什麼是獅子山的一代;知名社會學者、全國政協委員劉兆佳則清楚的讓我理解北京的態度,以及香港傳統建制派的思考模式;有民主之父雅稱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先生,他的風趣讓我想像到當年他在立法會的風采,而他的堅持與努力讓我十分敬佩;嶺南大學的羅永生教授從民主回歸派到致力於解殖研究,香港主體性的研究,則讓從台灣來的我感到特別親切,也更能理解一代人的民主夢想………。
這本書的下半部,記錄了我訪談的80後社會運動人士跟一連串的政治社會抗爭。從2006年興起的社會運動,他們一代年輕人在主流價值觀下致力打開一個縫隙,讓香港產生不同的思維,他們的行動帶來了實質的改變,雨傘運動裡受人注目的學生領袖黃之鋒、周永康等新一代香港人,都因為他們的抗爭而開始了政治啟蒙。
2011年之後越發激烈的中港矛盾,掀起一股推翻現狀的力量,他們強調中港區隔、香港優先,對於過去爭取民主的成果不滿、社會運動模式不耐,他們引起了一股風潮,也引起了不同的省思與爭辯,這是理解當前香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香港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對我說,台灣本土化的過程出現了省籍與統獨的矛盾,在香港則是中港矛盾,此言不假。
這將近兩年的採訪過程,帶給我的收穫早已超出當初的預期。我幾乎忘記了自己來自台灣的身份,我將原有的、對台灣民主化的經驗、政治社會變遷的過程給拋下,以一個更空白的身份去理解這塊土地。
我原本以戴耀廷先生所發起的「佔領中環」作為此書的完結點,但我們都沒有預料到,佔領中環並沒有真正的出現,爆發出來的是舉世矚目的雨傘運動。這個偶然的爆發,如果從過往採訪的過程去尋找線索,就可以知道歷史的偶然常常有其必然性,之前所做一切的訪問,仿佛就是為了此刻而來。
我在2014年9月30日再次進入香港。這是我兩年來第十次到達這塊土地,心情多少有點不同,不知道用什麼文字來形容感受,這塊土地正在展現她的蛻變。
雨傘運動的佔領地點不同於佔領中環原先預定的中環,而是金鐘、旺角、銅鑼灣,戴耀廷等人規劃的模式沒有出現,香港民眾在87枚催淚彈攻擊後,大規模的自發佔領震驚了世界。戴耀廷稱呼黃之鋒、周永康與岑敖暉三名學生領袖是新「佔鐘三子」。
這一切來的太突然,佔領的規模大得驚人,這讓每個人都產生一種不知道接著該做什麼的疑惑。黃之鋒在佔領初期時曾跟我說,對他而言最感到疲累的並不是佔領本身,而是必須不斷找到動力,讓群眾不散。
香港自從1842年被割讓給英國之後,除卻中間三年零八個月於二戰期間遭日本佔領之外,關於香港身世,通常都是從一個小漁村如何變成全球金融中心講起。那是英國殖民政府的善治,在70年代主動的改革,讓香港成為自由、安全的國際城市。這一百多年歷史中,香港人爭取權利的抗爭故事,卻少有人訴說。
過往的抗爭少有人記得,如果有,那多是讓人感到洩氣或者疑懼的。當政府擲出87沒催淚彈後,香港老一代的市民首先想到的歷史經驗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他們擔憂警察開槍、甚至駐港解放軍出動,讓慘劇再度發生。
當香港政府決心漠視政治問題,使佔領運動變成治安問題,變成人民內部矛盾時,香港老一代的市民聯想到的歷史事件是六七暴動。1967年香港左派配合共產黨駐港的新華社所發動的「反英抗暴」,替工人爭取福利,當時港英政府腐敗、民生凋蔽,運動初期獲得多數人支持,後來抗議越來越暴力,出現汽油彈等攻擊,許多無辜市民受傷,甚至死亡,最後失去市民支持,遭到政府大力掃蕩,許多參與抗爭的左派份子也受到整肅。老一代香港人擔心雨傘運動長時間的佔領不得民心支持,擔心運動升級之後,成為另外一次六七暴動,香港民主運動也難以為繼。
這對滿腔熱血、爭取民主的年輕港人肯定是最艱難的時候,社會上本來就有不同的聲音,這種聲音是經濟發展優先、強調政治穩定。他們決意抗爭,覺得這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機會,卻沒有辦法產生更強烈的共鳴,對於是否升級運動、如何升級運動、何時退場以及怎樣的成果是可接受的,都意見不同。
佔領場上的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雖然對於抗爭路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有共同的堅持、有共同的不甘心。他們雖然有同儕的支持,覺得同代人的多數站在同一邊,但是當他們回頭一望,卻無法從過往的歷史中找到更深刻的勇氣來鼓舞自己,現實中不但反對佔領者越來越多,一起參與抗爭的泛民主派議員、佔中三子,也逐漸淡出,他們這群年輕人更像是香港爭取民主的第一代,堅毅但孤單。
我剛到佔領現場時,遇到香港年輕的朋友,他們總遮掩不住得意的向我問道,你覺得這場運動怎麼樣?我知道,他們其實更想說,是吧,我們的民主抗爭不會輸給台灣了。我在佔領現場待了十九天,離開前夕,我所遇到的年輕抗爭者也不約而同的問了我同樣的問題:你覺得我們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故事自然還沒結束。
民主的追求並非一朝一夕,目標也不是僅有特首選舉。就如同我的訪問旅程一樣,香港正藉由這場驚人的運動,不同立場與背景的人,發表不同的看法,這樣的百花齊放,雖然是針鋒相對,讓人激動與灰心,但這種互相了解的過程不僅是認識自己的最好機會,更是建構自身主體性的必經過程。
當我們決定要爭取民主,自己當家作主時,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到底是誰。
因此,沒有誰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是我們應該怎樣了解過去不同的經歷,並且走向共同面對的未來。這樣的民主之路,台灣已經在路上,香港也正在展開。雖然,現實上的阻礙重重,但也正因如此,價值才顯得可貴。
我想,這本書的意義也在於此吧。對我而言,這是一趟彌補自身侷限的民主補課,而我期盼,台灣的讀者可以藉由香港爭取民主的故事展開更寬闊、不同面向的思考,無論那是對他者的或者對自身的,最後都將回饋於自己;我也希望這本小書,除了可以讓香港讀者了解不同的想法與故事之外,在你們對一切感到疲乏與無力時,能夠因為有一位台灣人真誠、用心地去理解香港、喜愛香港,祝福香港而感到一絲鼓勵。
導言:未竟的補課(陳奕廷)
2013年的盛夏夜晚,我在隔音不佳的旺角平價旅館內,如果沒有記錯,那是7月4日,我來體驗香港每年一度的7.1民主遊行。當晚,FACEBOOK上,許多人在轉載攝影師Michael Wolf所拍攝的,中國玩具廠工人的照片與故事。這位知名德國攝影師的作品中,有許多基層社會的故事,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一系列關於香港城市的拍攝記錄。
我對於自己的好奇有些驚訝,於是在電腦前開始嘗試梳理自己對於香港興趣的起源。我在2012年的7月因為參加香港書展,第一次來到香港,開始展開了人生的香港旅途。最初,我希望...
目錄
推薦序
讓網路青世代說一個好故事
理解之必要
憂鬱之島
作者導言:未竟的補課
第一部:民主前夕的香港眾聲
第一章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人物故事:戴耀廷(香港法律系教授;佔領中環發起人)
第二章 孤臣無力可回天
人物故事:曾鈺成(立法會主席;民建聯創黨主席)
第三章 理解北京的強硬派
人物故事:劉兆佳(全國政協委員,前特區政府首席顧問)
第四章 窩囊的一代?大中華派的民主反思
人物故事:劉細良(主場新聞創辦人;前中央政策組顧問)
第五章 泛民主派的貢獻與侷限
人物故事:李柱銘(民主黨創黨主席;香港民主之父)
余若薇(公民黨現任黨主席)
梁國雄(長毛;社民連黨主席)
第六章 民主回歸、解殖與主體意識
人物故事:羅永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第七章 獅子山下的經濟困局
人物故事:雷鼎鳴(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
第二部:新世代的反抗
第八章 「宅女,上街吧!」反高鐵世代與新型態抗爭
人物故事:朱凱迪(社運領袖)、葉寶琳(社運領袖)、陳允中(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抗爭者)
第九章 美麗新香港
人物故事:黃之鋒(學民思潮發起人;雨傘運動學生領袖)、何潔泓(前學聯副祕書長;土地正義聯盟召集人)
第十章 理想與抵抗
人物故事:龐一鳴(不幫襯地產商運動發起人)、周思中(生活館農夫)
第十一章──中港矛盾下的兩種本土觀
人物故事:陳雲(著名文化評論者)、陳景輝(前社運領袖;專欄作家)
推薦序
讓網路青世代說一個好故事
理解之必要
憂鬱之島
作者導言:未竟的補課
第一部:民主前夕的香港眾聲
第一章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人物故事:戴耀廷(香港法律系教授;佔領中環發起人)
第二章 孤臣無力可回天
人物故事:曾鈺成(立法會主席;民建聯創黨主席)
第三章 理解北京的強硬派
人物故事:劉兆佳(全國政協委員,前特區政府首席顧問)
第四章 窩囊的一代?大中華派的民主反思
人物故事:劉細良(主場新聞創辦人;前中央政策組顧問)
第五章 泛民主派的貢獻與侷限
人物故事:李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