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文化人同力加持的新生代/老靈魂
沉潛十五年創作積累的新詩型錄
你感覺到劉道一是八十年代的人
他招魂了
連我這大他二十歲者都懵懂的
那年代思想的空氣抒情且兩眼尚未虛無死灰的
那年代曾充滿對未來一個或許多個更好
哲學詩小說各種文人
創作的舞於雩
這些如今已成遺骸的櫛次鱗比星碎光焰
影綽浮出一個比我們以為我們記得的
要龐大浪漫因此也痛許多的靈魂飛行圖
很奇妙的浮印在這個北京青年詩人的額頭上
——駱以軍
在有限的時空,造一座無限的文學花園
主流如雲時,我是非主流。
另類如雨時,我是另一類。
◆◆◆
被著名詞人姚謙稱引為「文學同路人」的北京詩人劉道一,在學術研究和文化策劃的身分之外,亦是一個時時沉吟著伊格言所戲稱的「瘦骨嶙峋」詩句的秘辛寫作者。他的「智性書寫」,有著不同於「抒情傳統」的凜冽與反省,不僅被瘂弦認可為「發展了《坤伶》的精神」、被鄭愁予評定為「乾淨、清麗」、被楊牧嘉許為「勇敢開啟新題目」,也同時得到了中生代、新生代典範文學創作者的同聲點讚,讓一座「文學花園」的奠基前件,如斯美好。
詩集《碧娜花園》分為四輯。前兩輯即為由瘂弦名作〈坤伶〉發展、延異、鋪陳而成的「坤伶體」之多元呈現,既有如〈默劇:顧城〉的沉鬱悲切,又可如〈DIVA〉般繁麗曼妙,既有「年代系列」的觸碰紅線,又讓〈當佛洛德愛上林夕〉助人懷舊。
詩人曾淑美讚歎這悅動靈犀的「十行詩」仿若左手與右手的美妙對話,許悔之則直指形式背後的歷練與更深一層的用心良苦:「劉道一的《碧娜花園》,與其說是一本詩集,毋寧更將接近他的生活意識史、華人文化模子勾沉錄,以及人類文明精神史的筆記簿。許多首詩,都每段兩行,如同虛實、陰陽;每段固定了行數,像是戴著手銬腳鐐的舞蹈,而且,藉由詩的完成,變成了一種美學的辯證法、現實的掙脫術。」
後兩輯則沉重與輕逸並重,〈1968〉、〈冬日之光〉的憂國諷喻,跳接〈時光‧咖啡館〉、〈俳句十八首〉的回光奏鳴,令到著名詩人楊澤點評其為「無比虔誠嚴肅,卻又不失靈動輕盈的『理念的聖杯騎士』」。並統而觀之、譽之,「年輕詩人特有的那股濃烈艷麗總是令人凜然,整本詩集堪稱是,以個人信念和榮譽同苦悶時代進行的一場詩的戰鬥!」
劉道一的詩像一幀幀照片,
看似夢境殘留的吉光片羽,卻快速直擊生存的核心,
充滿批判的思索、預言般的諭示與不可能的美。
畫面耀眼,各自獨立,卻又折射成一道持續掃射的光束,把整個時代的縫隙照亮。
讀來醉心又醒腦,後座力無窮。
——鴻鴻
而詩集最後的「代後記」文〈邊界手記〉,作為呈示個人創造心路歷程的粹煉營構,又得到詩人陳克華的特別表彰:「他在〈邊界手記〉(代後記)裡,對於自己的創作作了最深入而且準確的描述和剖白,誰說詩人本身不是他自己作品的權威?讀懂了邊界手記,方才得到進入劉道一的詩世界的通行證。
陳克華說,在詩人以類似佛菩薩之強大意念所創造的「詩淨土」裡,他「跨越過去與未來的距離,超越孤獨與寂寞的障蔽」,「在存在中發現虛無,在語言中沈澱焦慮」,並且「想像的空間隨焦距拓展」⋯⋯劉道一於他「流動的書齋」中碧落黃泉,上下求索,悠遊於各類藝術,文化,歷史與國度,企圖從他壓縮到極致的詩句裡生出無數宇宙,這「納須彌於芥子」的工夫與境界,與背後的意圖,令人讚嘆。
詩作為一種抒情工具理所當然,
然而在華文傳統裡,詩作為一種思索方式卻似乎相對罕見。
這是一本秀異而獨特的詩文集。是的,我甚至傾向於不單單稱之為「集」,
因為讀者不僅能從這本書中汲取我們慣常在詩中遇見的意象的靈光,
更能從句法的淩空幻變中感受到思索與邏輯的暗示,
這在一般詩集中並不常見;而更接近論述,更接近哲思。
《碧娜花園》揭示了我們所熟知或不熟知的藝術家、時代、現象或作者個人隱密的心緒,
彷彿藉由這些奇異而瘦骨嶙峋的詩句,
時代重臨(無論其風華或血腥),現象重現(無論其寧謐或喧噪),
而藝術家們又以不同的面貌復活了一次。
——伊格言